盧躍麗
(甘肅省臨夏中學)
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思考
盧躍麗
(甘肅省臨夏中學)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介紹了創造性思維的含義并以此展開論述,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育提出幾點方法。
創造性思維;高中教學;數學教學
人們的思維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潛意識思維、邏輯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抽象思維、非抽象思維等。綜合運用多種思維,就是我們所說的創造性思維。即,統一非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統一求異思維與求同,統一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統一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性思維等,各種思維共同作用。但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目前,教育行業的教學都在實施積極的改革,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是新課標改革的重要任務。
將多種思維形式進行結合,即高度結合,就形成了創造性思維。但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是其最主要的兩種思維方式。以一個思維為起點,確定一個目標,對應多個角度,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就可形成不同的設想,找尋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途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發散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我就以下方法進行積極探討:
1.尋求變異探索,培育思維的獨創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的學習是創造性的學習,打破了原有的思維定式和思維模式,不循規蹈矩,在擴展中進行思維,在尋求深刻中進行思維,尋求變異探索,在學習中不斷實施創新。
我們舉個例子來看:將lgtan1°·lgtan2°·…lgtan89°的值進行求解。這是一道數學題,猛一看,這道題就是一長串的數字相乘求值,即:lgtan1°到lgtan89°一長串的數字相乘,看起來很復雜,按照平常的邏輯思維進行常規運算,不僅耗費的時間久,也增加了出錯的幾率。但是,如果我們拋棄原有的思維過程,另辟蹊徑,有意識注入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就變得很簡單了。即:我們細心觀察這道數學題并進行深刻的分析,可發現這道題的關鍵是:lgtan45°為0,由此一來,簡化了這道題,就能夠快速地算出結果。不僅省時間,也減少了出錯的幾率。
很多的數學問題,教師應當確定一個目標,即: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平時教學中,以學生的智能開發為起點,導引學生有意識實施拓展和聯想,并經常對解題的規律性予以總結,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培育學生的創新性才干,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讓他們大膽地猜想,有了大膽猜想做依托,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擯棄原有的思維模式,進行思維的發散。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大膽假設,也要小心求證,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
我們再舉個例子來看,在直線的M同一側有兩個點A和B,如何找出一個C點在M線上,達到C點對兩點的張角最大。即:C對A,C對B最大張角,這是一個高中數學集合題目。讀完題后,我們不能很快進行解答,因為這道題目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要導引學生假設,求證C點,因此,這時候學生的抽象思維中平時的知識儲備就要適時地調動起來,讓學生大膽想象。首先,假設在直線M上,有個C點在慢慢地移動,從左往右,利用稿紙,將幾個移動的點畫出,并進行猜想,對其進行細致觀察。觀察中不難發現:直線M起始時,C點在M線上,張角比較小,慢慢地將C點移動到右邊,可以發現逐漸變大的張角。當移動C點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發現逐漸變小的張角。繼續移動并對其進行觀察,可以發現當移動C點到一個特殊點J點時,張角為0了。通過實踐,我們掌握了張角的變化規律。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大膽猜想,即:存在一點使M1,前提是在A和B點之間極端的情況下,使它對A、B兩點構成的張角最大。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將其他特殊幾何圖形結合起來進行解題,這當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就如上題,若引導學生將圓弧的知識結合起來,可以想到:做一個與直線M相切的圓,過A和B兩個點做,我們所要求的M1點就是這個切點。我們還要考慮,切點是否是唯一的一個,如不是,又是什么樣的情況等。強化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干,就能夠使學生做到大膽假設,求證層層推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數學教學過程揭示和再現的是與此有關的人類的創新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將那些有較強探究性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交給學生去大膽猜想,進行自主探究,對他們在探究中碰到的困惑,要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因為他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會自主地檢索鞏固已學知識,探索新知識,擴開常規思維,由此一來,學生在嘗試中,數學探究的樂趣,深深吸引著他們,在解決了一些疑難問題后,他們期待的是獲取更多的知識,因而,其創新的渴望就會更強烈。
總之,數學教師應該盡快進行觀念和教育模式的轉變,即:把傳統的教育模式轉向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這個過程是長久的。
[1]逯曉妍.淺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5(6).
[2]羅超媚.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研,2015(58).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