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吉平
(上海財經大學附屬北郊高級中學)
淺議高中生英語閱讀思維品質培養的途徑和意義
姜吉平
(上海財經大學附屬北郊高級中學)
上海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目所占分值非常高,師生普遍也很重視。不少學生對于單詞、詞組、句型,甚至是閱讀技巧的掌握程度都不錯,但就是不能準確理解具體閱讀材料的含義。通過案例分析及當面訪談等手段,指出了英語閱讀思維品質的低下是導致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進而闡述了英語閱讀思維品質的含義和作用,并提出了提升高中生英語閱讀思維品質的途徑。
思維品質;英語閱讀理解;上海高考;建構主義
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語言交際活動,是語言和思維互相作用的過程。閱讀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高低。
閱讀理解歷來是上海英語高考中的重中之重,它的分值大約占到了整張試卷的50%。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非常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重視語言基礎知識、詞匯量、閱讀技巧等方面的傳授。而與此同時不少學生則抱怨:單個詞匯、單獨句式、單項語法,甚至是閱讀技巧他們都能較好地掌握,但他們對具體文章的理解能力則相對較差,做題的準確率也不那么高。通過大量錯題整理分析及面談交流,我發現這些學生在詞匯量、長難句的分析等制約閱讀水平的主要因素方面均沒有太大的障礙。問題的癥結在于這些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品質普遍較為低下。
由于閱讀是一個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了積極思維活動的過程,也是一種創造性實踐的過程。因此,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實質是人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學習知識、做事情的效率。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在此定義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英語閱讀思維品質與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有關,即我們在閱讀英語素材時要適時地轉換看問題的角度,有意識地注意到兩種不同語言在表達上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
英語思維品質主要體現在單詞的詞義和用法、句法以及語法現象上。如果在英語閱讀中,通過注意這些與漢語表達不同的思維模式來建構英語思維品質,并使這種思維品質內化成一種科學的學習機制,指導我們準確地理解原文含義,那么,英語閱讀理解的有效性則會大為提高。
良好的英語思維品質可以使英語學習者在掌握少量的詞匯、句法和語法的情況下就能理解較為復雜的內容。一些口語化的具體詞匯和比較正式的抽象詞匯之間也存在著可以替代的互換關系,因此,如果掌握了這些思維模式,也就意味著在這些不同的詞匯和詞義之間架起了一條可以自由來去的語言橋梁,并意味著學習英語進入了低耗高效、事半功倍的快車道。
1.以課本為本,拓思維源泉
我校目前所使用的高中英語新世紀教材課文大部分選自英語國家的教材和其他出版物上,它們都是經過適當刪改、精心加工的。其題材和體裁廣泛多樣,語言純正,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只要應用得當,不失為提升學生閱讀品質的好材料。課文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日常教學中,我有意地緊扣“理解”和“運用”這兩個環節,以課文為基礎,適當增加輔助閱讀材料(如課文背景知識介紹,配套快速閱讀材料等),課文教學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形成了這樣一個模式:領會→模仿→理解→操練→活用。要求學生讀了要理解,讀了要運用,充分挖掘課文材料,啟迪學生思維。
2.明確漢語與英語的思維差別
盡管大多數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是由于他們日常交流使用的是漢語,因此,英語學習或多或少會受到漢語的干擾——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他們在閱讀英語時用固有思維思考并逐字翻譯,雖然這種現象很正常且合理,但是它會對英語閱讀理解造成很大的影響。
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建構有效的英語思維模式,教師有必要通過日常教學使學生明確漢語、英語在表達思想時在思維模式方面的差別。概括說來,英語思維和漢語思維的差別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漢語比較直觀,英語則傾向于透過現象描述本質的東西
例如,Help me up.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扶我一把,看我還能不能站起來。)
這句話的情境是說話者的腳扭傷了,需要別人幫忙攙扶起來。漢語的“站”很直觀,不管你是不是因為扭傷想站起來,還是坐久了想站起來,都是“站”。但是在英語中則明確表達了說話人是想驗證自己的傷勢,腳能否支撐身體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來(stand up)”是不同的,所以用“bear weight(承受重量)”,意思更加明確,符合本質。
(2)漢語主觀性強,英語客觀性強
漢語的主觀性體現在人與人交往時會加進去一些個人的判斷,而英語對話中一般只會談個人的感受。例如,我們對別人的感謝的回應是“別客氣”,潛臺詞就是這事是我應該做的,你的感謝是一種客套。而英文則說,“You’re welcome!”或“My pleasure!”只談自己的感受或意愿。
(3)在句子的表述順序上有明顯區別
漢語傾向于從整體出發敘述問題,先整體,后局部,先次要,后主要;英語則傾向于從局部出發敘述問題,先局部,后整體,先主要,后次要。例如,I was invited to attend Tom’s birthday party lastSaturday.(上周六,我被邀請參加湯姆的生日聚會。)
(4)英語句子結構嚴謹,漢語則相對松散
英語除了祈使句之外,一般情況下句子中的主語、謂語等主干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各個句子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必須通過一些連接詞交代清楚。而漢語則沒有這么嚴謹,經常會出現成分缺失的情況,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例如,You have to resort to the violence?(非打不可?)One minute he’s all over me,and the next he’s pushing me away.(剛剛還甜言蜜語,一會兒就對我置之不理了。)
以上兩個例句的漢語都沒有主語,第二個例句的英語用了并列連詞“and”,句子結構顯得完整,邏輯嚴密。
3.鼓勵學生建立詞匯網絡,為提高英語思維品質提供語料支撐
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我們所習得的詞匯在大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互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的主要特征是發散型的網絡結構,所以稱為“詞匯網絡”。一個人的英語思維品質和思維模式的好壞與他的“詞匯網絡”是否發達密切相關。例如,給學生一個詞“earthquake(地震)”,讓他們寫出聯想到的單詞,他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 strike,occur,frightening,scream,escape,wound,blood,death,rescue,ambulance,hospital,food這些單詞。這些詞匯有以下特點:(1)都是由“earthquake”這個詞激發出來的,一個詞可以激發出無數與之相關的詞;(2)詞與詞之間在詞義上相互關聯,有的密切,有的疏遠;(3)這些詞有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副詞,有的是描述人,有的是說東西,有的是敘述行為。
4.利用文本情境激發思維碰撞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信息(外部)主動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借助教師(施教者)及同學(學習伙伴)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實現認知結構的重組,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因此,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閱讀材料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批判性的問題,使學生對一些貌似平常的問題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同時,教師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問題往往能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開發性的新情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靈活性。例如,在教授新世紀教材高二的一篇文章“The Mexican”時,我曾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If you were Rivera,what else would you do for the revolution besides winning money by boxing?”學生給出了許多出乎意料的答案,而這對于文本內涵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疑問是思維的契機,思維活動往往是由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從教會學生發現問題開始,使學生養成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的習慣。要求學生加強預習,教師可發放預習提綱,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充分交流,發現矛盾,解決矛盾。通過設疑問難,適時啟發,激化思維矛盾,不斷把思維引向深處。
5.增強跨文化意識的敏感性,豐富思維結構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英語語言學習過程就是了解和學習他國文化的過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而做到能夠尊重他國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對我們來說,英語閱讀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學生要真正做到理解所讀內容,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語言知識結構的同時,必須多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習俗、政治宗教、生活習慣及科普知識等,以便在閱讀中排除歧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所教內容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并指導學生注意選材的廣泛性,需要指出的是,廣播、電視、電影等也是學習的好途徑。通過擴大閱讀量和增加見聞,學生吸取知識,提高能力,豐富和發展思維結構。
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引導得力,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學習的興趣會轉化為語言學習的持久動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英語閱讀思維品質和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
隨著上海英語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從事高中英語教學的老師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停留在給學生傳輸詞匯(vocabulary)、句式(English pattern)和語法(grammar)這些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the quality of thought)。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質疑、創新等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組成成分,也是他們將來能在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的必備條件。從務實和短期的角度來分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學生在英語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是有很大裨益的。
[1]胡春洞,戴忠信.英語閱讀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樂平.英語思維是這樣煉成的[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