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奇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提升軍事典型人物報道能力 培育官兵爭當“四有”軍人共識
蘇夢奇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210003)
自習主席提出關于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重要指示,描繪了新一代革命軍人“標準像”后,幫助官兵進一步學習貫徹重要指示成為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軍事典型人物報道一直是軍隊宣傳精神文明和樹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面向官兵宣傳“四有軍人”形象的有效載體,更是幫助官兵理解“四有軍人”內涵的最優選擇。然而,目前軍事典型人物報道中存在典型人物生產流程化、內容模式化、立足點較高等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了幾點思考,力使典型報道中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更好地弘揚強軍興軍正能量。
軍事典型人物報道;“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政治傳播
典型報道,即對典型的報道。一般認為,典型是“指有代表性、感召力的個人或集體、事件、問題、經驗等”。[1]在《關于典型和典型報道》中,李良榮寫道:目前,中國新聞界普遍可以接受的典型定義是,典型是同類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個別事物或人物。
典型人物報道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借助媒體宣傳精神文明和樹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軍事典型人物承載著軍隊的主流理念和價值取向,他們通過各種平臺走進廣大官兵,擔負起增強官兵對置身其中的政治體系的認同感,提高政治體系內部的凝聚力以維護國家與社會的穩定,鞏固政權合法性的重任。
(一)軍事典型人物報道是面向官兵宣傳“四有軍人”形象的有效載體
軍事典型人物報道在塑造軍隊和軍人形象、引導官兵深刻理解軍隊發展趨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涉軍重大政治主題報道主要著力于分析與解讀,卻受制于內容本身的生硬化、少人情味等,產生的實際傳播效果甚微,無法深入滿足官兵需要,更無法切實引導官兵對新形勢的正確認識,凝聚官兵實現強國強軍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站在高山上,也許能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但是在那里我們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面孔。軍事典型人物報道以小人物為切口,串起時代大線條,是一門通過講故事來引導輿論的方式。講好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弘揚人物精神,在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時,有效調動官兵深入了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重大精神傳播弘揚的重要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軍事典型人物報道是幫助官兵理解“四有軍人”內涵的最優選擇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呈現的方式更加多樣。能否讓官兵更為深刻地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強軍目標的重要論述,以成為“四有軍人”為目標,筑牢其強軍興軍夢,關鍵在于新聞媒體如何傳遞,能否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軍事典型人物報道是最容易走進官兵內心的宣傳方式,從典型人物的行為和情緒中折射自身的影子,尋求情感共鳴,更 能夠觸動人心,達到宣傳的最佳效果。描繪基層官兵的面孔,聽到他們的聲音,才能真正讓他們從內心接受外界不斷傳遞的信息和所蘊含精神的重要性。要將典型的故事與官兵日常生活相結合,注重細節描繪,在典型的所作所為和言語中加入令人感興趣又與事件緊密相連的信息,講述腳踏實地、貼近官兵的故事。在展現典型人物個性的同時,要用更具說服力的方式幫助官兵領會自身在建設強軍興軍夢中的重要作用。
(一)典型人物生產流程化,缺乏靈活性
軍事典型人物的生產,有一套非常具體和完整的制度化流程:根據政策和指令,媒體及記者在基層廣泛挖掘先進人物及事跡,對照官方標志,發現這些來自基層的典型,并通過新聞、社論對其進行廣泛和持續的報道。[2]在這之后,被塑造成榜樣的典型們通常會被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雙重獎勵。至此,典型人物報道的一個完整生產過程已經達成。
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軍事典型人物生產過程更多是依賴于上級部門對新聞生產的把握,以完成對現實人物的構建,從弘揚典型人物的精神中彰顯時代需求。而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實際上只有非常有限的主動性,主要體現在挖出生動的故事和細節上,典型人物是否符合和滿足官兵需求不得而知。
(二)典型報道內容模式化,缺乏創新性
在不同發展階段,軍隊塑造了諸多與其政策目的高度吻合的典型人物,在使官兵認同、支持這些既定目標的同時,有效整合社會資源。軍事典型報道人物被類型化、抽象化,以謀求不同群體的政治認同。他們承載著軍隊確認能夠被廣大官兵認可的道德品質,以贏得官兵對其所做事情的認可,具有共性人格特征,如忠誠、奉獻、感恩等。報道著力點基本一致,即我們的國家和軍隊與官兵血肉相連、魚水情深;我們的軍隊勵精圖治、拼搏向上;我們的官兵善于艱苦奮斗,克服一切困難。
(三)報道立足點較高,缺乏貼近性
當前,軍事典型人物報道多聚焦于大時代典型、英雄模范人物等,較少關注普通的小人物典型,具有特殊性和顯著性等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典型報道需要加強對小人物的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大力弘揚宣傳大典型的同時,統籌兼顧發展凡人典型,站在時代的前端,鑄造時代的先鋒。
(一)把握新聞特性,以事實建構傳遞“四有軍人”理念
出色的故事敘述者需掌握官兵的喜好,以官兵喜聞樂見的新聞題材和體裁為立足點,選取貼近官兵的人物典型,構思吸引官兵的好故事,在故事中傳遞溫情,在故事中傳遞理念。這些故事必須是寓意深遠、適應時代的故事,應當具備“實、新、特”等特點,抓住官兵眼球。
官兵作為“四有軍人”理念傳播的起始點與最終歸宿的對象,決定著媒介傳播的內容、風格和整體面貌。重視官兵,了解官兵的興趣和需要,是傳播過程的重中之重。官兵喜聞樂見的故事,都是實實在在、讀有所得的好故事,這就要求講述故事時,一定要貼合實際。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記者需要從新視角入手,緊扣新聞特性,注重以差異化內容吸引用戶。報道可以從官兵生活發生的客觀改變著手,讓官兵深切認識到“四有軍人”的提出對自身所帶來的切實變化,真正打從心底理解“四有軍人”的先進、必要之處。在報道的視角選擇上,除了發揮“傳聲筒”的作用外,也應適當聚焦于官兵生活和人物。
(二)巧取原型沉淀,以原始模型傳承“四有軍人”文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無意識包括兩部分:“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是原型。原型沉淀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人們往往無意識地遵循一種套路和報道的潛在模式。可以清晰地發現,無論是曾提出的模范典型雷鋒、黃繼光、張思德,還是之后的時代楷模李向群、焦裕祿,再到如今的各種典型人物,即便在特定時期這些人物所承擔的作用有所不同,但他們所折射出來的軍人特質具有一致性,即“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所強調的道德品質內核基本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重“德”,倫理規范與道德教化是其核心。在培育和弘揚“四有軍人”的過程中,可借鑒過去典型人物報道中的有益經驗,巧用原型沉淀所構建的“四有軍人”英模模型。從內在來說,這更容易被官兵所接受,認可度、共鳴度更高。官兵的意志與軍隊主流意識形態相結合,官兵在順應中不斷加深認識與認同,可以較好實現兩者的互動共進。在此過程中,軍隊不斷堅持的諸如忠、孝、節、義等德行,在一個個具體的榜樣身上得到推廣并留存。
(三)善用新媒體平臺,以多元手段構建“四有軍人”形象
目前,軍隊對新媒體的包容度不斷提高,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以更加開放的態勢進入到官兵的生活。然而,利用互聯網惡意抹黑英雄人物、抹黑我黨我軍形象的案例屢見不鮮,極大地影響了官兵的認識和判斷。在對待新媒體的態度上,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借力打力,善用新媒體提供的更廣闊的平臺,以開放、包容、多元的話語姿態,使“四有軍人”具象化、形象化。
新媒體改變了以往傳統報紙單一的平面圖文信息傳播形式,它將平面圖文信息制作成為包含多種形式多媒體數據的信息包,內容包括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在內容呈現上更加豐富多彩,更能為官兵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和閱讀體驗。手機作為官兵在訓練之余接觸距離最近、接觸時間最頻繁、接觸方式最便利的帶體溫媒體,可以從根本彌補傳統報道照顧不到的信息空位。此外,得益于新媒體的強交互性等,官兵更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共同挖掘身邊的“四有軍人”典型,進一步提高參與度,效果更甚。
軍事典型人物報道作為軍隊新聞及政治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廣大官兵認同并順從主流意識形態,使官兵在對榜樣的追求中內化軍隊核心的價值觀念。在大力弘揚和發展“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文化的當前,更需要提升此類報道的能力,力使典型人物更加鮮,從而堅定廣大官兵的從軍報國夢,以榜樣為標桿,弘揚強軍興軍正能量,爭當“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
[1] 任俊英.典型報道的話語分析——從福柯的視點出發[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
[2] 周海燕.話語即權力——大生產運動典型報道中的“新聞生產-政治動員”[J].當代傳播,2012(3):29-31.
G212
A
1674-8883(2016)17-0344-02
蘇夢奇,女,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