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祺
(遼寧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 110000)
廣播產業的融合發展與盈利模式創新
李詩祺
(遼寧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1100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廣播產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筆者認 為,傳統廣播產業應從互聯網廣播、手機廣播兩個方面入手,創新理念,積極轉型,在此基礎上,通過品牌延伸、舉辦線下活動、形成社會聯動機制等方式提升節目質量,勇于嘗試新的盈利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推動我國廣播產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對我國廣播產業的發展進行分析:一是對廣播和新媒體的融合加以闡述;二是分析廣播盈利模式的創新。
廣播;融合;盈利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廣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樣一個多媒體性與高互動性的“場域”中,新舊媒體共享資源,充分競合與發展。尤其是在新媒體的挑戰下,廣播產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因而必須進行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在廣播產業融合發展中,應注重對盈利模式的創新,以突出廣播媒體的特色,推動該產業的發展進程。
當前廣播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廣播與新媒體融合是必要的手段。目前,廣播產業和新媒體的融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互聯網和廣播產業的融合;二是廣播產業與手機的融合。這兩種融合方式對促進廣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互聯網廣播
互聯網廣播即廣播與互聯網融合的產物。一方面,互聯網廣播改變了傳統廣播聽眾被動接收信息的模式,受眾可在業余時間通過互聯網收聽感興趣的廣播頻道;另一方面,傳統廣播節目的“黃金時間”消逝,隨時聽、個性化選擇成為主流。因此,傳統廣播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對聽眾“肖像”及“節目偏好”的規劃,推送個性化的節目成為其轉型過程中的第一步,這有利于廣播產業的發展。
互聯網廣播不僅拓寬了節目的傳播渠道,還使得網上豐富的內容資源得以匯聚,使得PGC融合成為可能。譬如佛山電臺90.6頻率“俊情一點”節目,除了在傳統廣播播出,還同時進行網絡直播,充分擴大收聽率;[1]全國聯播的情感類節目“葉文有話要說”也通過開設節目的專有貼吧與聽友同步互動,并在“龍廣聽友網”“聽收音機網”等網站進行直播,充分借力網絡平臺,拓寬了傳統廣播節目的傳播渠道。
網絡電臺通過主持人微博擴散和微博話題制造溝通元、微信公眾號推送等方式實現與聽友的同步互動。例如,央廣的“千里共良宵”欄目通過微博參與話題,以及姚科、青音等幾位富有影響力的主持人的名人微博力量來多方面增強節目的互動能力,塑造節目品牌。
(二)手機廣播
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收聽廣播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據賽立信媒介研究調查顯示,近五年來,傳統的收聽方式的比例逐漸下滑,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手機收聽廣播。[2]隨著“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等為首的手機電臺的迅猛發展,傳統廣播也紛紛與手機電臺合作,拓寬節目傳播渠道,充分聚集年輕受眾。基于此,廣播產業的社會影響力逐漸擴大。
手機廣播實現了用戶對節目的多樣化選擇,并通過UGC內容的上傳增強與其他聽友的社交互動。手機廣播消弭了頻率資源與信號質量的限制,使得大范圍的跨地域收聽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手機廣播可借助手機短信等方式增強獲得欄目的短信資費收入,達到盈利的目的。
就廣播產業發展而言,有必要對盈利模式進行創新,這不僅能夠為廣播產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而且有助于廣播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見,有關人員有必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創新活動:首先,積極拓展延伸品牌,以提高廣播產業的服務能力,使其獲得更多受眾;其次,開展線下活動,既實現與受眾的友好溝通和交流,又能使廣播產業獲利;最后,形成良好的社會聯動機制,以達到拓展產業鏈的目的。
(一)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一個品牌將原有的業務或產品延伸到新的業務或產品上,使二者可以共用一個品牌。“后廣播產品”通過品牌的影響力得以很好的售賣,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上海交通廣播將《聲音傳奇》《小說連播》等優秀的廣播節目制成CD或MP3進行二次銷售;[3]廣州電臺的板塊節目《穿梭I寶》也根據市場的需要重新進行商業包裝,以影音的形式銷售“廣州新音樂”、舞臺劇等,還出版了以《穿梭I寶》為藍本的系列漫畫圖書,發行了《飛星傳真》的廣播小說系列CD,[4]實現了跨媒體盈利。
(二)舉辦線下活動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廣播的廣告吸引力下降,因此,利用新媒體平臺策劃豐富的線上與線下活動無疑成為獲利的好方法。譬如上海交通廣播充分利用節目的品牌以及節目網站“車行天下”匯聚來的人氣建立相關的俱樂部,策劃組織刊物,以會員訂購的方式盈利;遼寧交通廣播舉定時辦車展等。通過線下反哺線上,充分實現了傳統廣播的O2O傳播。
(三)形成社會聯動機制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傳統廣播一家獨大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因此,拓寬產業鏈,進行節目的社會化制作,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譬如遼寧經濟廣播與民營公司合作,將微信推文、策劃線上活動等新媒體部分交由遼寧禹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來完成,既節約了人力成本,又充分整合了資源,利用民營公司的大數據優勢提升了節目質量。與此同時,遼寧經濟廣播也為禹銘科技提供了內容播放的平臺,雙方實現了合作共贏,競合獲利。
傳統廣播進行節目的社會化制作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上海交通廣播、北京交廣等。通過吸收社會上優秀的廣播節目來豐富自身,提升了頻率的獨特性,吸引了更多聽眾,為盈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廣播產業應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抓住新媒體的時代機遇,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增強與聽眾的互動,塑造良好的節目品牌。在此基礎上,創新經營理念,勇于嘗試線下活動、社會化制作等新的盈利模 式,為今后的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1] 趙軍.新技術助力廣播電臺創新盈利模式[J].科技傳播,2010(7):23-25.
[2] 姚美君.手機客戶端:廣播發展的新機遇[J].今傳媒,2016(2):14-15.
[3] 王炯.交通廣播盈利模式探討[J].視聽界,2016(2):25-26.
[4] 徐青.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創新——以廣州電臺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6):11-12.
G220
A
1674-8883(2016)17-0366-01
李詩祺(1982—),女,遼寧沈陽人,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