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羅德強, 江學海, 周維佳*, 張洪程, 姬廣梅, 王學鴻
(1.貴州省水稻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2.揚州大學 農學院/農業部長江流域稻作技術創新中心, 江蘇 揚州 225009)
粳稻品種在黔中地區的生態適應性
李 敏1, 羅德強1, 江學海1, 周維佳1*, 張洪程2, 姬廣梅1, 王學鴻1
(1.貴州省水稻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2.揚州大學 農學院/農業部長江流域稻作技術創新中心, 江蘇 揚州 225009)
為探明粳稻品種在黔中地區的生態適應性,以雜交秈稻品種岡優527為對照,選用具有高產潛力的12個粳稻品種為試驗材料,研究各品種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生育期、株高、干物質積累量等生長發育特性。結果表明:雜交粳稻品種較適宜在本地區種植,表現為生育進程與對照品種同步,全生育期158 d,株高97~108 cm,抽穗期干物質積累量介于701.5~721.8 kg/667m2,抽穗至成熟階段干物質積累量占總積累量的40%左右,有效穗數為13.3萬~15.6萬穗/667m2,穗粒數為198.6~236.7粒,結實率為78.8%~83.6%,千粒重約27 g,最終產量為628.3~723.0 kg/667m2。常規粳稻品種產量為414.0~606.9 kg/667m2,平均產量515.6 kg/667m2,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抽穗后干物質積累受阻,穗型較小,庫容充實度較差。
粳稻; 黔中地區; 生態適應性; 產量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有秈稻和粳稻2個亞種[1],由于其生物學特性存在較大差異,對氣候生態適應性有重要差別[2]。一般來說,南方主要種植秈稻,北方主要種植粳稻,江淮流域的蘇、皖、鄂、豫為秈粳稻交錯區[3]。隨著人們對粳稻食味品質的青睞,粳稻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加,江蘇、浙江、安徽等原來都是以秈稻為主的產區,經逐步推行“秈改粳”,粳稻所占比例大幅提升,江蘇粳稻面積已占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3]。其中,粳稻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研究的重要進展為粳稻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重要支撐,一大批具有超高產潛力的粳稻品種相繼通過審定,并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實現了粳稻大面積單產達900 kg/667m2以上水平[4-6]。因此,合理種植粳稻品種可有效促進水稻優質、高產與抗倒的協調統一,但北粳南引是否成功與引育兩地水稻生長季節的生態差異及所引品種的生態適應能力有關[7]。因此,筆者以引進的具有高產潛力的12個粳稻品種為研究對象,設雜交秈稻品種為對照,研究粳稻品種在貴州黔中地區的生態適應性,明確適宜在本地區種植的粳稻品種類型和主要生育特性,為粳稻品種在本地區的合理種植提供理論參考。
1.1 試驗材料
以具有高產潛力的12個粳稻品種為試材,其中3個雜交粳稻品種(常優2號、雜粳2號、雜粳5號),9個常規粳稻品種(中粳08、晚香粳15、晚農粳7號、晚粳30、晚粳博5、晚粳29、晚粳18-5、晚粳19、晚粳2244),由揚州大學農學院供種;以雜交秈稻品種岡優527為對照,由貴州省水稻研究所供種。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4年在貴州省水稻研究所試驗農場進行。4月28日播種,5月28日移栽,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15 m2,共3次重復。栽插行距30 cm,株距16.7 cm。秈稻品種栽1苗,雜交粳稻栽2苗,常規粳稻栽3苗。小區間筑埂并以塑料薄膜包裹,防止串水串肥。
秈稻和粳稻的施氮量(純N)分別為15 kg/667m2和20 kg/667m2,按基肥∶蘗肥∶穗肥=3.5∶2.5∶4比例施用,其中穗肥分別于倒4葉和倒2葉葉齡期等量施入。磷肥(P2O5)施用量10 kg/667m2,全部用作基肥;鉀肥(K2O )施用量15 kg/667m2,分基肥和拔節肥2次等量施用。其他管理措施統一按常規栽培要求實施。嚴格控制病蟲草害對水稻正常生長的影響。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 生育期 觀察記錄各品種的播種期、移栽期、拔節期、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
1.3.2 干物質積累量 于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小區定點觀察連續20株植株的莖蘗數(成熟期為有效穗數),按平均莖蘗數(或平均有效穗數)取4株植株樣本,以105℃殺青30 min后,于80℃烘干至恒重。
1.3. 3 成熟期植株主要性狀 成熟期各小區定點觀測連續20株,測量各品種株高,記錄地面到植株頂端長度,并觀察各品種病蟲害及倒伏情況。
1.3.4 成熟期產量及考種 成熟期各小區定點觀察連續20株植株的有效穗數,按平均有效穗數取4株稻穗進行考種,用水漂法測定實粒數,計算結實率。將實粒烘干后測千粒重,重復3次(誤差不大于0.1 g)。并實收各小區測定實際產量。
1.4 數據統計與分析
使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計算,使用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1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產量及產量結構
由表1看出,3個雜交粳稻品種的產量介于628.3~723.0 kg/667m2,其中雜粳5號的產量較對照(岡優527)提高11.4%,差異達顯著水平。9個常規粳稻的產量介于414.0~606.9 kg/667m2,平均產量較對照品種降低15.0%。與對照品種相比,各粳稻品種的有效穗數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晚粳29的有效穗數最高(達16.3萬穗/667m2);粳稻品種的每穗粒數均低于對照品種,其中每穗粒數大于200粒的粳稻品種有雜粳2號、雜粳3號、晚粳博5和晚粳19;粳稻品種的結實率介于75.2%~88.6%,除晚粳博5、晚粳19由于未能正常成熟外,其余粳稻品種的結實率絕大多數高于對照品種;粳稻品種的千粒重均低于對照品種,其中中粳08、晚粳博5、晚粳19的千粒重最低,為25 g左右。

表1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產量及產量結構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字母表示5%差異水平(P≤0.05)。
Note: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 5% level.
2.2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生育期及株高
由表2看出,3個雜交粳稻品種的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與對照品種較為接近,全生育期均為158 d。中粳08、晚香粳15、晚粳30、晚粳18-5、晚粳2244等5個常規粳稻品種的齊穗期和成熟期較對照品種均有所提前,全生育期介于146~152d,較對照品種縮短5~11 d,這可能是導致其產量較低的原因之一。此外,晚農粳7號、晚粳博5、晚粳29、晚粳19等4個常規粳稻品種的生育期較對照品種有所推遲,導致部分品種未能正常成熟。

表2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生育期及株高

表3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各生育階段干物質積累量
雜交粳稻品種的株高介于97~108 cm,以雜粳5號株高最高;常規粳稻品種的株高介于81~103 cm。
2.3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的干物質積累量
從表3看出,雜交粳稻品種抽穗期的干物質積累量介于701.5~721.8 kg/667m2,與對照品種基本相當;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介于1 172.6~1 284.5 kg/667m2,其中雜粳5號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抽穗至成熟階段的干物質積累量分別較對照提高8.4%和18.6%。常規粳稻品種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平均為612.3 kg/667m2和996.1 kg/667m2,較對照品種分別降低13.9%和16.0%,抽穗至成熟階段的干物質積累量和階段積累率均低于對照品種。
與秈稻品種相比,粳稻品種具有食味品質和加工品質好、耐低溫、耐肥、生育后期不早衰、莖稈抗倒伏能力強等優勢[8-9],但由于受到不同生態區的溫、光、土壤等環境條件的影響,粳稻品種的生育特性會有不同程度的變異[1,3],粳稻的推廣應以產量與當地高產品種持平或略減、而稻米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為前提,因此,非常有必要探明粳稻的適宜種植區域和主要生物學特征變化,為粳稻品種的合理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表明,12個粳稻品種在黔中地區的生長發育特性具有較大差異,產量變幅在414.0~723.0 kg/667m2,其中,雜交粳稻較適宜在該地區種植,表現為生育期適宜,產量較高。雜交粳稻在黔中地區主要產量特性為有效穗數適宜、穗大粒多,庫容充實度較好,這與楊建昌等[4]、張洪程等[6]報道的超高產粳稻品種的產量特性較為一致,也與本地區雜交秈稻品種的高產途徑[10-11]較為吻合。而常規粳稻品種普遍表現為生育期或長或短,如中粳608等品種生育期太短,物質積累量少,晚農粳5號等品種生育期推遲,導致抽穗后干物質積累量減少,影響籽粒灌漿充實,不能正常成熟。陳溫福等[7]研究認為,通過秈粳稻雜交培育的新型粳稻品種可以適應南方的生態條件,這可能是本研究中雜交粳稻較常規粳稻生態適應性較強的原因。
粳稻品種的生態適應性存在較大的品種間差異。與常規粳稻品種相比,雜交粳稻品種更適宜在貴州黔中地區種植。粳稻品種選擇的主要要求有:生育期與當地高產秈稻品種相近,分蘗能力適中,株高較高,莖稈粗壯,抽穗后干物質生產能力強,穗型較大,庫容充實度較好,病蟲害抗性較強。
致謝:感謝龍章永同志在本科畢業實習期間對本研究工作的辛勤付出!
[1] 凌啟鴻,張洪程,丁艷峰.關于亞洲栽培稻(Oryza satival.)兩個亞種命名的商榷[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2):250-256
[2] Ying J F,Peng S B,He Q R,Yang H,Yang C D,Visperas R M,Cassman K G.Comparison of high-yiel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I.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J].Field Crops Res,1998,57:71-84
[3] 張洪程,張 軍,龔金龍,等.“秈改粳”的生產優勢及其形成機理[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4):686-704.
[4] 楊建昌,杜 永,吳長付,等.超高產粳型水稻生長發育特性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7):1336-1345.
[5] 吳桂成,張洪程,戴其根,等.南方粳型超級稻物質生產積累及超高產特征的研究[J].作物學報,2010,36(9):1921-1930.
[6] 張洪程,吳桂成,李德劍,等.雜交粳稻13.5t.hm-2超高產群體動態特征及形成機制的探討[J].作物學報,2010,36(9):1547-1558.
[7] 陳溫福,張龍步,徐正進,等.北粳南引研究的進展與前景[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4,25(2):131-135.
[8] 李 敏,張洪程.不同施氮水平下秈稻和粳稻的產量相應差異[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11):22-24.
[9] 李 敏,張洪程.中熟秈稻和粳稻的高產生育特性比較[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12):46-49.
[10] 羅德強,王紹華,江學海,等.精確定量施肥對貴州高原山區雜交秈稻產量與群體質量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2014,47(11):2099-2108.
[11] 羅德強,周維佳,江學海,等.黔中地區雜交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相關于通徑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3):16-18.
(責任編輯: 姜 萍)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Japonica Rice in Central Guizhou
LI Min1, LUO Deqiang1, JIANG Xuehai1, ZHOU Weijia1*, ZHANG Hongcheng2,GI Guangmei1, WANG Xuehong1
(1.GuizhouRiceInstitute,Guiyang,Guizhou550006; 2.CoollegeofAgronomyYangzhouUniversity/InnovationCenterofRiceProductionTechnologyinYangtzeRiverBasin,MinistryofAgriculture,Yangzhou,Jiangsu225009,China)
The yield, yield components, growth period, height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12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potential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ngyou 527 (hybrid indica rice variety) as CK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n Central Guizhou. Results: Three tested hybri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can be planted in Central Guizhou because their growth process is similar to CK. Total growth period, heigh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heading stage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total accumulation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effective spikes, seeds per spike, setting percentage, 1000-grain weight and final yield of three hybri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are 158 d, 97~108 cm, 701.5~721.8 kg/667m2,, 40%, 13.3~15.6 ten thousand/667m2, 198.6~236.7, 78.8%~83.6%, about 27 g and 628.3~723.0 kg/667m2respectively. The yield of common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is 414.0~606.9 kg/667m2and the average yield is 515.6 kg/667m2. The main reasons to result in lower yield of common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are frustration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 small spike type and poor grain filling rate.
japonica rice; Central Guizhou;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yield
2015-05-28; 2015-12-24修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稻高產氮高效基因型的籽粒灌漿機理及其調控”(31360314);貴州省農業攻關項目“水稻超高產群體特征研究及其調控”(20143018);貴州農業科學院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產 力及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黔農科合2011002)
李 敏(1983-),男,副研究員,博士,從事水稻高產高效栽培研究,E-mail:limin-good@sohu.com
*通訊作者:周維佳(1965- ),男,研究員,從事農業科研管理及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與理論研究。 E-mail:zhouweijiaa@163.com
1001-3601(2016)01-0013-0043-04
S5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