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明, 蔡瑞林,2*, 林 琳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6; 2.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經貿管理系, 江蘇 常州 213164)
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構想
陳萬明1, 蔡瑞林1,2*, 林 琳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6; 2.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經貿管理系, 江蘇 常州 213164)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種植的第一大國,但由于栽培水平、加工水平、物流體系和消費習慣等眾多因素限制,致使馬鈴薯主糧化過程面臨眾多問題和挑戰。介紹了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經典SCP模式分析得出,馬鈴薯主糧化項目具備現實條件,但受“不與三大主糧搶水爭地”的限制;通過SWOT分析得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的戰略重點是科技創新驅動、市場需求拉動、制定種植區域規劃和綜合扶持補貼政策。
SCP模式分析; 馬鈴薯主糧化; SWOT分析; 種植區域規劃; 農業綜合補貼
plann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ubsidy
2015年1月6日,農業部牽頭組織了馬鈴薯如何主糧化研討會,明確今后一段時期通過增加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擴大農產品加工等途徑逐步擴大馬鈴薯在糧食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使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作物。事實上,早在2008年聯合糧農組織就指出,馬鈴薯是全球未來的重要糧食來源,并把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以彰顯其在世界糧食安全和扶貧領域的重要性。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種植的第一大國,但由于栽培水平、加工水平、物流體系和消費習慣等眾多因素限制,致使馬鈴薯主糧化過程面臨眾多問題和挑戰。我國要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但與此同時,糧食安全面臨“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硬約束趨緊并存、農產品供求總量與結構性緊缺并存、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并存、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家庭小規模經營并存、基礎設施薄弱與自然災害頻發并存”五大挑戰[1]。因此,糧食生產如果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必須針對這些挑戰:一是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調整作物品種,減少污染排放較多的糧食品種,提高農業生態效率;二是通過糧食品種多元化滿足糧食消費的多元化,特別是滿足、培育和引導健康時尚的糧食需求;三是擴大比較收益高于傳統的三大糧食品種,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四是適宜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品種,適應農村日益空心化的發展趨勢;五是種植自然抗災能力強、特別是能夠在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廣泛栽培的糧食品種。
就糧食特性而言,馬鈴薯一方面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全部七大類營養物質,另一方適宜進行薯條、淀粉、速凍食品、膨化食品和乳制品等農產品加工,既能滿足居民能量和營養的攝入要求,又可能通過糧食的深加工滿足和引導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就種植特性而言,馬鈴薯具有耐旱、耐寒和耐貧瘠等特點,栽培過程較傳統主要糧食品種相對省肥、省藥、省水、省地、省人工,在我國主要存在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西南單雙季混作區、南方二作區4個區劃,種植范圍非常廣泛[2]。由此,農業部2006年就出臺了加快發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2008年又進一步把馬鈴薯納入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規劃,確定了其結構調整型糧食品種的地位。馬鈴薯主糧化項目優化了糧食產業的多元供給,適應新形勢下中國糧食自給戰略[3]。在新糧食安全戰略背景下,客觀分析馬鈴薯主糧化的基礎與意義,明確主糧化戰略的內涵、目標與重點,對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和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4]。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就是如何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實現馬鈴薯主糧化相關的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具體舉措。除從上述三個轉變理解其主糧化內涵外,由于馬鈴薯種植區域和產品特性的不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呈現出其不同的特性:一是主糧化戰略是一個分步實施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即首先從菜變成輔糧、再從輔糧變成主糧的過程。二是戰略實施的難點在于解決馬鈴薯從生產、加工和流通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既要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又要增加品種和提高質量;既要克服原料產品飼料和工業化產業轉化、又要加強食品系列的深度加工。三是戰略的推進存在地區差異,即不同地區種植規模、飲食習慣和消費觀念存在差異,在主糧化推進的程度存在地區差異。四是主糧化不僅是滿足居民溫飽消費的需要,更是滿足、引導和創造營養、休閑和健康的消費需求。
1.2 馬鈴薯主糧化的現實條件
馬鈴薯要逐漸成為餐桌上的主食,必須逐漸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借鑒產業組織理論經典SCP模式分析方法剖析其主糧化的現實條件。
一是糧食結構(Structure)。水稻、小麥和玉米是我國傳統的三大主糧,滿足全國90%以上人口的主糧需求;而馬鈴薯在我國目前尚不能作為主糧,年人均消費量僅10~30 kg,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作為蔬菜食用。但是,隨著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變化,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得到廣泛的認可,馬鈴薯系列的加工食品滿足了公眾休閑消費的需求,從“菜”逐漸成為“糧食”正是當前糧食市場細分的新變化,因此,糧食消費的多樣化需求為馬鈴薯主糧化奠定了市場基礎。
二是市場行為(Conduct)。圍繞馬鈴薯主糧化的市場主體主要是政府、行業企業和農民,就政府而言,聯合國糧農組織、廣大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正在積極推廣馬鈴薯種植,主糧化項目對于糧食自給具有積極意義。就行業企業而言,馬鈴薯淀粉、薯條、全粉和薯片等加工產品組合越來越豐富,而且馬鈴薯還是釀制葡萄酒和酒精的重要工業原料,其深加工產品被廣泛應用于紡織、造紙、醫藥和建材等眾多領域,圍繞馬鈴薯食品加工、工業原材料的業務正處于快速擴張期。就農民而言,馬鈴薯的栽培特點決定其適宜種植范圍廣且種植成本低,而機械化種植馬鈴薯有利于農地的流轉。
三是經營績效(Performance)。就政府而言,傳統三大主糧生產面臨污染物排放和土地重金屬超標的巨大環境壓力[5],推廣馬鈴薯種植區域帶來了糧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特別是提高了中西部地區的農地的使用效率,馬鈴薯由此被列為優勢農產品。就企業而言,馬鈴薯農產品行業發展的收益也回報了工商資本的投資預期。就農民而言,馬鈴薯種植的比較收益相對較高,在農地流轉帶來土地租金壓力的前提下,馬鈴薯等作物可承受的壓力遠大于三大主糧品種,因此農民更傾向于選擇種植馬鈴薯而非三大主糧品種[6]。從以上分析發現,當前我國具備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的現實條件。
農業部提出“在不擠占三大主糧耕地的前提下,馬鈴薯種植面積由2015的534萬hm2擴大到2020年的0.1億hm2,年產鮮薯增加2億t,折合糧食約為5 000萬t[4]。但這僅是一個粗略的構想,選擇哪些重點省區,每年增長的規模約多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由于馬鈴薯主糧化強調“推進過程中不與三大主糧搶水掙地”原則,即首先要保證“保口糧和保谷物”,才能循序漸進地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因此,要在優先保證谷物面積不能低于0.933億hm2的底線內推進馬鈴薯主糧化,使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更多依賴于種植結構調整和土地整治獲得的耕地面積。據2013年《中國農業統計資料》和《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中的播種面積與新增耕地面積顯示,四川、甘肅、貴州、內蒙和云南等地省區馬鈴薯種植具有較好的基礎,其播種面積和總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而且土地整治獲得的新增耕地面積較大,均大于1 000 hm2,是馬鈴薯主糧化項目推進的重點區域;河南、廣東、新疆和安徽等地區原有種植面積很小,但每年新增耕地面積較多,且種植環境同樣適宜大范圍推廣,可以成為主糧化項目推進的優先地區;重慶、黑龍江和寧夏等省區現有播種面積較大,但每年土地整治獲得的新增耕地相對較小,可以作為主糧化項目推進的次優地區;而北京、天津、上海、西藏和廣西等地區現有播種面積極小,且每年新增耕地有限,主糧化項目推進的潛力較小。
就播種面積和產量分析(按中國農業統計資料數據),2013年全國馬鈴薯播種面積約562萬hm2,鮮薯總產量約9594萬t(折合糧食1918.8萬t)。如果要在2020年達0.1億hm2的種植規模,則每年新增面積維持在12.22%,如果僅靠農戶小規模擴大種植面積很難完成這個增速。為此,一是要通過土地流轉后的大規模種植,即由家庭農場作為種植主體;二是要通過工商資本或國有農墾系統的大規模推廣,形成規?;?、產業化經營才有可能實現。此外,按照目前的全國平均單產水平17.07 t/hm2,0.1億hm2的鮮薯產量約1.707億t,還不能實現年增加2億t鮮薯的目標,因此還必須提高單產才可實現既定目標。
需要補充的是,除種植規模和總體產量外,提高馬鈴薯品質也是影響主糧化項目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一是因為主糧化不僅是滿足公眾基本的溫飽需求,更是適應公眾營養和健康的消費訴求;二是因為食用習慣需要從原來的“菜”向“糧”轉變,馬鈴薯的產品特性必須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的要求。綜上,馬鈴薯主糧化過程必須在確保種植面積、總體產量同時兼顧農產品品質的持續提高。
3.1 馬鈴薯主糧化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經典戰略分析工具與戰略選擇技術,其中S代表優勢、W代表劣勢、O代表機遇、T代表威脅。自20世紀80年代韋里克教授提出以來,廣泛被運用于環境分析、戰略目標確定、戰略決策、戰略實施與評估等戰略管理領域。SWOT分析工具有助于剖析馬鈴薯主糧化項目推進的內外部環境、有助于動態把握推進過程中的機會和潛在風險。從表中看出,SW主要分析馬鈴薯主糧化的當前有利條件和存在的不足,即從內部分析影響主糧化項目的推進速度與推進質量的各種因素;OT主要分析主糧化項目面臨的機會和潛在的風險,即從外部分析主糧化項目的利好宏觀環境和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以便把握主糧化項目的戰略機遇。馬鈴薯主糧化作為中國糧食保障的重要舉措,既存在推進的有利條件和歷史機遇,又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精心設計與科學推進。

表 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的SWOT分析
3.2 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重點
3.2.1 科技創新驅動 我國雖然是馬鈴薯大國,但從產品品質、品牌效應、出口貿易和加工水平等方面而言,還不是馬鈴薯強國。2011年我國繪制完成了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為分子育種研究奠定了基礎,但目前優質商品薯、種薯和加工用薯的育種研究才剛起步,特別是脫毒種薯推廣、栽培與植保技術整體不高。其次,種植環節需要學習荷蘭等發達國家種植水平,加強田間檢測、殺秧處理、收獲后檢測等全過程生產質量控制。再次,馬鈴薯深加工的產品開發、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研發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補充的是,這里的深加工除了糧食用途外,工業原料化加工同樣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驅動力量。最后,由于馬鈴薯貯藏存在失水失重現象,降低倉儲在內的物流損耗同樣需要科技攻關。在不與三大主糧搶水爭地的原則下,提高馬鈴薯單產需要科技支撐;而無論是馬鈴薯食品加工業還是馬鈴薯工業原材料開發業,均應由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因此,馬鈴薯主糧化項目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依靠創新驅動成為主糧化的必由之路。
3.2.2 市場需求拉動 當前,我國馬鈴薯消費仍然是鮮薯的蔬菜消費習慣,限制了人均年消費量,且遠低于歐洲和俄羅斯等地區。為此,主糧化項目推進中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是主糧化推進的基礎,要讓公眾認知馬鈴薯富含氨基酸和維生素;二是依靠農產品深度加工豐富馬鈴薯的產品組合,以滿足消費者的主食、輔料、菜肴和休閑等多樣化需求,培養公眾的消費習慣;三是加強主糧化消費宣傳,既要有多部委宏觀層面的引導,又要有基層社區微觀層面的推廣,營造良好的消費文化。需要強調的是,市場需求是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的決定因素,只要公眾開始在餐桌上接受馬鈴薯主糧化,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會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化解馬鈴薯豐產豐收帶來的滯銷風險。
3.2.3 制定種植區域規劃 由于主糧化推進時堅持“不與現有三大主糧搶水爭地”,在耕地紅線逼近和“??诩Z、保谷物”的糧食安全新戰略背景下,馬鈴薯種植面積維持每年新增12.22%種植面積、力爭2020年達到0.1億hm2種植規模,這個目標必須要有種植區域規劃指引。為此,不僅要盤活存量耕地資源,更要通過土地整治獲得新增耕地。就種植區域而言,一是把現有種植規模大,新增耕地多的川、甘、貴、蒙、云等省區作為重點區域,特別是開發和利用好中西部傳統主糧低產田;二是把現有種植規模小、但新增耕地多的豫、粵、新、皖等省區作為優先地區,這些地區具有擴大種植面積的巨大潛力;三是把現有種植規模大、但新增耕地相對較少的渝、黑、寧等省區作為次優地區。此外,就種植主體而言,除了積極鼓勵廣大農民小規模、分散化種植,還要引導農地流轉的適度規模經營,更要引導工商資本和國有農墾系統從事馬鈴薯大規模種植、加工和流通業務。
3.2.4 制定綜合扶持補貼政策 目前,歐盟與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共同點是減少農產品價格補貼與出口補貼,增加收入補貼和農業結構調整補貼,且補貼規模和水平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10],這對我國三大主糧的生產和流通造成了巨大壓力。相對于谷物和大豆等而言,馬鈴薯面臨的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和國際貿易價格天花板效應這兩方面的壓力均較小,而且馬鈴薯貿易多集中于附加值較高的加工類產品,這為國內馬鈴薯主糧化項目推進提供了較寬松的宏觀環境,也為制訂綜合扶持和補貼政策提供了更多選擇余地。為此,一是需要建立和完善質量保障的法律體系和檢測認證制度,為主糧化項目提供高起點的政策環境,健全農業補貼法律體系;二是綜合利用綠箱補貼政策,加大育種、生產、流通和加工方面的科研投入,提高馬鈴薯產業的科技水平;三是適度利用黃箱補貼政策,包括馬鈴薯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和最低收購價等,擴大馬鈴薯種植與三大主糧的比較收益,激發農民、家庭農場、工商資本和國有農墾等主體的種植熱情。
[1] 韓長賦.全面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J].求是,2014(10):19-25.
[2] 楊 帥,閔凡祥,高云飛,等.新世紀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馬鈴薯,2014(5):311-315.
[3] 唐華俊.新形勢下中國糧食自給戰略[J].農業經濟問題,2014(2):4-10.
[4] 寧啟文.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N].農民日報,2015-01-07(01)
[5] 陳錫文.糧食安全面臨三大挑戰[J].中國經濟報告,2014(2):43-45.
[6] 郭歡歡.重慶市土地租賃戶農作物選擇機制及其對糧食安全的威脅[J].中國土地科學,2014(2):37-43.
[7] 朱 旭,王希卓,孫 潔,等.中國馬鈴薯產業標準體系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加工,2014(1):41-44.
[8] 謝從華.馬鈴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
[9] 劉 洋,高明杰,羅其友,等.世界馬鈴薯消費基本態勢及特點[J].世界農業,2014(5):119-124.
[10] 高玉強,沈坤榮.歐盟與美國的農業補貼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4(2):173-177.
(責任編輯: 楊 林)
Strategic Conception for Boosting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CHEN Wanming1, CAI Ruilin1,2*, LIN Lin1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210016; 2.DepartmentofEconomyandTrade,Cha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213164,China)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of potato cultivation in the world but many restriction factors including cultivation level, processing level, logistics system and consumption custom result in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The authors introduce the connotation of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is analyzed by the typ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etical SCP model but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is restricted from development of three main principle grains. The SWO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rategic focuses to promote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a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 market demand pull, rational culti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formulation of integrated support and subsidy policy.
SCP pattern analysis; potato staple food normalization; SWOT analysis; cultivation regional
2015-04-20; 2015-12-20修回
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項目“江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創新研究”(15SYC-019)
陳萬明(1956-),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農業經濟研究。E-mail:cwmnuaa@163.com
*通訊作者:蔡瑞林(1970-),男,教授,博士,從事農業經濟研究。E-mail:cairuilin@163.com
1001-3601(2016)01-0046-0182-04
S532; F326.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