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志通
工會干部克服“本領恐慌”的基本路徑
◎ 司志通

司志通 漫畫
最近,筆者在調研時有個感觸:現在干工會工作,樣樣通一點但樣樣不精的萬金油式干部有點寸步難行了。這就是本領恐慌問題,亟需解決。怎樣從根本上解決?這里有四條基本路徑。
向理論學。有人認為,理論是虛的,不管用。這實在是對理論價值的誤讀。有的工會干部忽視理論學習,以為只要學習業務就夠了,殊不知“道勝于器”。《莊子》中的庖丁,之所以19年從未換刀,只用一把刀宰牛,刀刃仍鋒利無比,宰殺干凈利落達到化境,就在于他掌握了宰牛之“道”。工會干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工會干部的看家本領,只有用理論武裝頭腦,才能方向明,思路清。當前,要原原本本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只有站在理論的制高點上,才會有工作的新高度。
向實踐學。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古希臘有個傳說中的神名叫安泰,他只要離開腳下的大地就本領全無,而一旦落腳大地就又本領盡現。這個大地就是實踐。工會是做群眾工作的,而群眾歷來是實踐的主體,因此,向實踐學,是干好工會工作的不二法門。新形勢下,工會工作的實踐領域相當寬廣,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看,工會的實踐領域涉及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生態領域以及黨的建設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十分豐富的實踐內容,因此,工會干部要按中央要求的那樣,走出高樓大廈,走出辦公室,積極投身火熱的實踐,向實踐學習。一是要深接地氣,掌握工會工作規律,實現從自由王國向必然王國的飛躍。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在實踐中找準工作短板,聚焦突出問題,從而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三是要總結鮮活的經驗。工會干部只有投身于實踐,才會增長工作本領。
向群眾學。天底下誰最聰明?群眾最聰明。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民群眾。工會是為職工群眾服務的,群眾性是中國工會的“三性”之一,也是工會成其為工會的鮮明特征,否則就會混同于其他部門和組織,也就失掉了生存根基。既然工會為了職工,當然就要首先依靠職工。職工群眾具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獨特優勢。工會工作怎樣干才好,廣大職工群眾最能支招、給力,他們有許許多多好點子。工會干部要吸納來自職工群眾的智慧和創造,還要與他們心貼心,明了他們的所需所盼所急,清楚他們的所喜所愿所為。當前的問題是,做群眾工作,心里卻沒有群眾;做群眾工作,卻不會說群眾話,像油花飄在水上,而不是水乳交融。這樣去做工作,職工群眾怎能滿意,又怎能使本領得到提升?職工群眾說對的要學,說錯的要從反面角度學。總之,職工群眾是工會干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寶藏。
向知識學。人類是在知識的傳承和發展中才取得文明與進步的。列寧說過,要用全人類的全部知識建成共產主義。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工會干部如果只掌握基本工會基本業務教科書,工作不捉襟見肘才怪。因此,工會干部要廣播眾采,厚積薄發,不斷更新知識。要以工會基本業務為發射點,向知識的四面八方延伸,學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心理學知識、人際交往知識、互聯網知識、公文寫作知識,等等。在學習知識中,奉行“拿來主義”,堅持為我所用,否則就會短缺本領。例如,工資集體協商是工會的一項重要業務,如果只是就協商研究協商,沒有統計學知識、沒有人力成本知識、勞動生產率知識做支撐,那么,所作的協商,就會停留在相當膚淺的層面,更不會產生實效。可以說,當今時代,工會必須成為知識型工會,工會干部必須成為知識型工會干部,才能更好地履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