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柏云
好一個工會干部培訓的“活”樣本!
◎ 董柏云

董柏云 漫畫
6月16日《工人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消息,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總工會從2009年開始開展“工會主席大講堂”活動,講課地點設在企業,事先擬定主題,既解惑又解渴。據報道,“工會主席大講堂”開設的主題活動有職代會制度、企業規范化建設、工資集體協商、企業工會怎樣為職工科學維權、企業工會怎樣做好職工后勤保障工作、企業工會怎樣唱響企業之歌、怎樣當好一名企業工會主席,等等。
工會干部培訓是各級工會組織傳統的“保留節目”,衢州市衢江區總工會順勢而為,把流動大課堂建在企業,變灌輸式培訓為互動式,且經久不衰,原因何在?依筆者之見,最重要的是在“活”字上下了苦功夫、實功夫,他們所創的“活”樣本,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據筆者了解,目前工會培訓工作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培訓形式單一,機制不活;二是培訓內容理論大于實際,有些工會舍近求遠,“聽起來激動一陣子,課后全忘記”,收效甚微;三是培訓導向和內容設置沒有能夠緊密結合工會干部實際需求,沒跟上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步伐等等。工會干部培訓要取得實效,這是新的歷史時期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應該充分認識,工會干部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使培訓工作適應新形勢、新常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總工會歷時8年、先后舉行主題活動30余次,這流動的大講堂特點明顯:
首先是主題鮮活。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事。”工會干部培訓的主題教學活動適用性強不強、活不活,直接關系培訓質量和效果。“工會主席大講堂”之所以受到工會干部歡迎,重要原因之一是主題鮮活、接地氣。這些主題大多是一事一議,一題一議,力求辦一個班解決一個問題。學員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有選擇地學,實現各取所需。
其次是教材靈活。教案大都就地取材,根據需要靈活多變,學用結合。教材堅持因時而選、因人而定,新任工會干部與老工會干部之間,此專題與彼專題之間都有所區別、有差異。依據黨的中心工作和工會重點工作,以及不同時期、不同教學對象進行因材施教。
再次是形式活潑。堅持形式創新,是衢州市衢江區總工會“工會主席大講堂”的亮點之一。工會培訓的主辦方創新教學形式,改進教學管理和方法,積極探索工會干部差異性、人性化的培訓新模式。根據不同培訓內容,靈活運用研討式、互動式、案例式、體驗式、模擬式等多種方法,使培訓教學更加直觀、形象,更容易讓學員學習和應用,增加了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總之,發展工會干部培訓事業,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采取“學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分類施教的辦法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層面、多門類的培訓大格局,使培訓工作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