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釗 徐嘉輝 韋泓娟 藍燕嬌 李宏貴 林曉潔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外治法聯合大桑菊合劑口服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0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口服阿奇霉素并予常規對癥治療,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大桑菊合劑并予中藥外治封包局部熱敷(肺俞、膻中)治療,阿奇霉素使用2個療程后停藥,其余治療均連續進行3個療程。觀察2組患兒癥狀緩解和肺部體征消失所需時間,評價2組的治療效果,并于治療前后(第1、21日)檢驗肺炎支原體抗體(MP-IgM)血清濃度。結果 治療組患兒發熱、咳嗽、肺部體征改善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48/50),對照組為74.0%(37/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MP-IgM濃度轉陰率(82%)明顯優于對照組(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外治法聯合大桑菊合劑口服能夠明顯改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縮短病程,療效顯著;同時能夠縮短阿奇霉素的療程,減少不良反應,為兒童抗生素藥物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藥外治法;大桑菊合劑;肺炎支原體肺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3.007
中圖分類號:R272.9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3-002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Dasangju Mixture in treating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 in children.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MP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by parallel design,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orally took azithromycin combined with oth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when necessary, 7 d for a course and continuously for 3 courses. Based on the treatment for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added with TCM external treatment (BL13 and RN17) combined with Dasangju Mixture, while azithromycin was sequentially used just for 2 courses. Other types of treatment lasted for 3 courses. The improvement time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Moreove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immune gloulin M (MP-IgM)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n the 1st and 21st days. Results The improvent time of fever, and cough and lung sig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more obviously shorten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0% (48/50)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74.0% (37/50)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egative rate of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MP-IgM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2%,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58%,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肺炎支原體(MP)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重要病原體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在1~3歲嬰幼兒中有增多趨勢[1]。兒童MPP的臨床表現以發熱、咳嗽,部分患兒有喘鳴,肺部可出現啰音為特征。由于MP缺乏青霉素結合蛋白,故對β內酰胺類抗感染藥物天然拮抗,加之四環素類、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藥物不宜甚至禁止用于兒童,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成為治療MPP的首選藥物,核因子-κB抑制劑阿奇霉素是目前推薦常規治療MPP的藥物[2]。大桑菊合劑是本課題組的臨床驗方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內制劑,前期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抑菌作用[3],能夠明顯減少MP,療效確切[4]。為此,本研究觀察大桑菊合劑聯合中藥外治法治療兒童MPP的臨床療效及對肺炎支原體抗體(MP-IgM)血清濃度的影響,為中醫藥治療兒童MPP提供新的思路與手段。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兒科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MPP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平行設計將100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3~8歲,平均(3.7±2.4)歲;病程0~5 d,平均(2.8±0.6)d。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7歲,平均(4.2±1.6)歲;病程0~6 d,平均(3.0±0.4)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患兒及其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5]、《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6-7]關于“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內容,擬定MPP西醫診斷標準。①發熱,咳嗽,部分伴有喘鳴等癥狀。②肺部聽診音粗或減弱,或可聞及啰音。③血清學檢測MP-IgM陽性,MP-IgM>1∶40。④放射學檢測:胸片檢查提示肺炎。必須符合上述各項方可明確診斷為MPP。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8]中關于肺炎喘嗽-風熱郁肺的診斷標準。證見發熱惡風,頭痛有汗,鼻塞流清或黃涕,咳嗽氣喘,大便偏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MPP診斷標準者;②符合中醫肺炎喘嗽-風熱郁肺診斷標準者;③年齡3~14歲;④病程在1周以內;⑤經法定監護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難治性MPP[6]:經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 d,臨床征象加重,仍持續發熱,和/或肺部影像學所見加重,伴多系統、多損害等并發癥者;②伴有原發性心血管、肝、腎、免疫、造血系統和精神、神經系統等疾病者;③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④近2個月出現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⑤已經參加其他相關藥物試驗者。
1.5 剔除標準
①試驗期間法定監護人和/或患兒不配合隨機入組;②法定監護人和/或患兒不能服從臨床觀察方案要求;③患兒依從性差,不能按醫囑配合服藥。
1.6 中止試驗標準
①試驗期間患兒病情持續惡化,有可能發生危險事件,根據醫生判斷應該停止試驗者,即刻中止該病例臨床試驗。②受試者在試驗過程中發生了某些嚴重合并癥、并發癥和/或不可抗力、特殊生理變化等可能不適合繼續接受試驗。③發生不良事件不能耐受或嚴重不良事件的患兒。④不愿意繼續進行臨床試驗,提出中止臨床試驗的受試者。
1.7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口服希舒美阿奇霉素干混懸劑(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J03182)抗感染,按體質量10 mg/kg,第2~5日每日按體質量5 mg/kg,使用5 d后停2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治療組予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抗感染,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連續治療2個療程。同時口服大桑菊合劑(每10 mL含原藥材:桑葉3 g,菊花3 g,浙貝母2 g,甘草1 g,黃芩3 g,薄荷1 g,魚腥草2 g,連翹2 g,青天葵1 g,蘆根2 g,桔梗2 g;廣州市康源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41001)。3歲以上者每次10 mL,每日3次;3歲及以內者每次5 mL,每日3次。第2個療程開始配合中藥外治封包(艾絨150 g,干姜15 g,羌活15 g,吳茱萸15 g,磨碎、過篩、微波加熱及布袋封存,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制劑室制備,粵藥制字Z20130015)治療,局部熱敷肺俞和膻中各10 min,每日2次,第3個療程開始每日3次。服藥期間避免食用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8 觀察指標
1.8.1 療效性指標 ①記錄三餐前平均脈搏(次/min)、呼吸(次/min)、體溫(℃),參考《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6-7],計算患兒發熱、咳嗽、肺部啰音等癥狀體征改善時間。②酶聯免疫法檢測治療前后MP-IgM的血清濃度。
1.8.2 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血常規與肝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總膽紅素),在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檢驗科進行,采用統一規格試劑盒,相關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觀察治療期間有無不良反應。
1.9 療效標準
依據《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6-7]。①痊愈:用藥后2 d內體溫恢復正常,7 d內咳嗽與肺部干濕啰音消失,復查MP-IgM<1∶40;②顯效:用藥后2 d內體溫正常,7 d內咳嗽有所緩解,14 d內肺部干濕啰音明顯減少,第21日復查MP-IgM<1∶40;③好轉:用藥7 d體溫基本恢復正常,14 d咳嗽仍存在但較治療前明顯減輕,肺部體征有所減輕,復查MP-IgM較治療前降低2個梯度或<1∶40;④無效:療程結束時仍有發熱或刺激性咳嗽,肺部體征仍存在,復查MP-IgM未見明顯降低或反而升高。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病例數×100%。
1.10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0%,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主要癥狀和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治療組體溫恢復正常、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所需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P<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肺炎支原體抗體血清濃度比較
對照組治療后MP-IgM轉陰29例,轉陰率為58%;治療組治療后MP-IgM轉陰41例,轉陰率為8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6,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2.4 安全性評價
治療期間,治療組未見明顯胃腸道反應,對照組出現8例輕度胃腸道反應,2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報告。第21日,肝功能出現異常者對照組9例,治療組2例,主要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MP直接侵犯和免疫損傷二者共同作用是MPP主要的發病機制[2]。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內合邪”四字(《張氏醫通》)。錢乙總結治咳大法為“盛則下之,久則補之,更量虛實,以益增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中藥封包方中艾絨能溫通經脈,是中藥外治法常用的載體之一,微波加熱能夠避免直接灸之“虛虛實實”之誤,又循內經“火氣已通,血脈乃行”之理;再者,小兒之體,“肺常不足”“脾常不足”,配伍干姜溫中散寒、燥濕消痰,佐以吳茱萸“逐風邪、開腠理”(《神農本草經》),羌活條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全方以溫通為法,兼有透邪消痰之理,誠如《金匱要略》所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在治療時機上,結合前期研究發現,MPP恢復期持續咳嗽非與其“肺熱”有關,加之清熱解毒之品大多寒涼,恐傷脾胃,故阿奇霉素使用2個療程(14 d)后停用,繼續予具有抗MP作用的大桑菊合劑以清熱利肺,又增加中藥外治使用頻次,溫清并舉,促進機體康復,從而減少抗生素療程和縮短整體病程。再者,兒童MPP治療周期較長[7],連續使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會增加肝臟代謝負荷,引起肝功能異常[9],加之胃腸道不良反應亦常見于大環內酯藥物[10]。結合本研究結果可見,中藥內外合治能夠明顯減少抗生素使用療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藥物肝毒性對兒童的危害,對兒童藥物抗生素管理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外治法聯合大桑菊合劑與阿奇霉素比較,能夠有效改善MPP患兒的癥狀及肺部體征,且可以明顯降低MP-IgM,轉陰率優于對照組。在抗MP的同時,通過寒熱并用、溫清并舉的方法,簡便廉易地縮短病程,減少抗生素使用,為減少耐藥MP菌株和難治性MPP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 DON M, CANCIANI M, KORPPI M.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What's old? What's new?[J]. Acta Paediatr,2010,99(11):1602-1608.
[2] 余德釗,徐嘉輝,王利.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及中西醫治療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4,34(8):815-818.
[3] 丘志春,羅文匯,李養學.大桑菊飲合劑質量標準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5):19-20.
[4] 徐嘉輝.余德釗教授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慢性咳嗽用藥規律[J].中醫學報,2015,30(1):25-28.
[5]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1204-1205.
[6]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上)[J].中華兒科雜志,2013, 51(10):745-752.
[7]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下)[J].中華兒科雜志,2013, 51(11):856-862.
[8] 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ZH/T247- 286-2012[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7-21.
[9] 張俊,王春婷,紀立偉,等.阿奇霉素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分析報告[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1,37(3):42-46.
[10] 王曉忠,王燕,王先敏.中藥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隨機對照試驗Meta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10):32-38.
(收稿日期:2015-05-27)
(修回日期:2015-06-09;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