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磊 李宏濤

在中原河南,說及地方特產“紅薯粉條”時,必說禹州;在禹州說及“紅薯粉條”時,必提及古城鎮,在古城鎮,有一家聲名遠播的企業,它就是禹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的農業龍頭企業——禹州市宏禹薯業有限公司,而這家企業的掌舵人就是土生土長在古鎮大北村的郭大紅。
近日,記者實地采訪了這家知名企業的總經理郭大紅。面對記者,郭大紅說道:“禹州市紅薯種植面積大,加工紅薯粉條是禹州的傳統工藝,宏禹薯業有限公司年生產量600多萬斤,建有自己的冷庫,晾曬場地就有30多畝。紅薯粉條是禹州傳統的地方特產,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據了解,禹州粉條色澤黃亮,身干條細,均勻片薄,韌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軟爽口深受人們喜愛。純紅薯粉條采用優質鮮紅薯淀粉,經先進技術脫脂凈化處理,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純紅薯粉條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屬綠色天然食品,柔軟可口,營養豐富,久煮不化,宜烹飪、耐保存,素有“人造魚翅”之美稱。
據史料記載,利用淀粉加工粉條、粉絲,在我國至少有1400年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于北魏《齊民要術》,其中介紹了粉條制作工藝和食用方法等。宋代陳達叟的《本心齋疏食譜》中有“碾破綠珠,撒成銀縷”的描述,形象地記錄了綠豆粉絲的制作過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處處種……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這里說的搓索就是做粉絲。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條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確定粉條是誰發明的,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從而使禹州粉條具有了現在的先進工藝和優異品質。
近年來,醫學研究證明,粉條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富含鍶、鋰、碘、鋅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增強食欲、軟化血管、潤膚、美容、潤腸通便等功效,而且具有鮮為人知的防止亞健康、減肥、健美和抗癌等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禹州市古城鎮周邊部分村鎮的紅薯粉條加工已由機械制作代替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此項手工技藝正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作為從小就耳聞目睹,生活在這種氛圍中的郭大紅則有著與眾鄉鄰不同的理念,他了解到人們大多數偏愛純手工制作的粉條,雖然說機械化加工的效率高,而純手工制作更加繁瑣且效率也相對低下,付出的成本也比全機械化制作要高出很多,但他“一定要把純手工制作技藝永久傳承下去”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過,他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這一做就是20余載。
正是由于他的堅持,使得他們生產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其產品遠銷到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由此,企業也步入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靠粉條織就富裕之路的郭大紅,也不忘回報社會,他在安排鄉鄰40多人進廠工作之外,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村里修路,他積極捐款;汶川地震,他樂于資助;村民有難,更有他前去援助的身影。
青洋河從古城鎮大北村流過,靜靜地流淌了千百年,大北村人也在這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相信傳承百年的傳統制作粉條技藝終將在這里傳承下去,生生不息,永永遠遠滋養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