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良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是推動社會進步、提高民族素質的根本。事實證明,人只有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不斷體驗成功獲得愉悅感才能激發出個人無限的潛能,實現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學一直秉承“文化立校、和諧育人、快樂發展”的核心辦學理念,在教學工作中積極創設快樂自主的師生文化氛圍,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實現師生的快樂成長。將學校文化滲透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學校文化凝聚師生精神,以學校文化鑄造學校品質。
一、在繼承與發展中鑄造“理想·激情·多能”的團隊精神文化
(一)制度激勵,在繼承中求發展
多年來學校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積極探索實踐。學校不僅要創設出人人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更要培養教師形成探索合作的求疑意識,能教善教、教有所獲的鉆研精神。我校教師要做到:重形象——美麗地工作;重學習——智慧地工作;重合作——快樂地工作。為此,學校成立了由校長牽頭的教研組織機構,形成“校長——教學組——學科小組——教師”四位一體的教研管理網絡,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性的教研制度,包括學校教研管理制度、教學研究制度和集體交流制度、聽評課制度、教師學習制度、教研考核制度,教研獎勵制度等,以制度為約束和動力,促進教師的學習常態,教研常態。同時,學校將校本教研列為教師工作績效考核的比重大項,用細化量化的方式促進教師校本研修的質量,培育團隊精神文化的形成。
(二)文化引領,在發展中求提升
書香的浸潤是教師最好的文化營養,學校每學期贈送教師一本自選讀物,設立師生讀書節,積極建設書香校園,催生教師的理想與激情。學校積極倡導教師個人做到“三個一”,即上一堂好課,寫一手好字,會一種才藝。鼓勵教師成為“三新教師”,即有新理念,懂新技術(信息技術),會新方法。教師業務自修要做到“五個一”: 每人學會一項特長,每學期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每月自制一份多媒體課件,每周上交一份書畫作品,每日教學有反思,以此實現教師的多能。學校除每周固定的教學基本功“三字一畫”的訓練外,還積極開展教師業務競賽活動,不斷鑄造“理想·激情·多能”的團隊精神文化。《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出臺后,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并對全校各學科教師進行了新課標知識的閉卷考試,張榜公布成績。每學期初和學期末,學校都有固定的教學基本功競賽、教師朗讀比賽、說課競賽、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學校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上級教研部門的各種培訓和活動,回校再進行二次培訓,真正達到一人學習全校受益。
二、在追求與實踐中打造“引領·互助·共享”的校本研修文化
(一)實施“兩個工程”,在引領互助中實現教師個人成長
學校積極實施名師建設工程和青藍工程,加大對名師的選拔培養力度和對青年教師的幫帶力度。努力搭建名師培養對象與幫扶對象的展示平臺,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學校建立了單獨的名師培養檔案和師徒結對檔案,要求學期初有計劃,成長有記錄,教學有匯報課,交流有講座稿,期末有總結,詳細記載成長的過程。目前學校擁有省市級教學能手13人、區級教學能手26人、市級骨干教師15人、區級骨干教師23人、各級學科帶頭人18人,學校教研基地建設活水不斷。
(二)建設信息化環境,在分享交流中助推教師能力提升
學校多年來一直加大對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投入,率先在全區實現了班班通,實現了學校網絡全覆蓋,為學校教師的互助共享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學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成立了教研群,定期上傳教學資料,教師獨立下載學習。學校按月檢查教師的自學筆記,教師上交學習心得體會;學校在國家教育資源平臺成立了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學教研工作室話題吧,教師可以針對學習的內容在網上留言提出問題或者參與問題的討論交流。學校實行電子備課,建立了學校資源庫,資源庫里包含了教案、課件和相關的資源,教師可以自由地上傳、分享、借鑒。目前,學校資源庫已有幾十G的教學資源。
(三)夯實學科組教研,在互助合作中探索教育技術與學科的融合
學校緊抓團隊建設,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應用。我們按照學年、學科的自然劃分成立了12個學習應用互助組。由組內的骨干教師任組長,組內成員結對幫扶,做到組內一人懂帶動全組學,應用進課堂。學校在教師初步掌握電子白板功能操作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所任學科、學段特點,組織教師成立專題應用研究組,進行白板與學科融合開發。例如:高段數學組重點研究利用白板演示各種平面與立體圖形的組合分解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融合。各組有側重點的研究成果分階段在學校內交流共享,使電子白板應用與學科融合研究深入有效,事半功倍。
三、在陶冶與凝練中形成“自主·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文化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校將理論研究與課堂展示有機結合,定期將學科小組研究成果通過課堂教學展示出來,全體教師集體觀摩,共同研討,反思改進。而現代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提供了便利。學校通過抓好集體備課、課堂展示、課后研討3個環節,落實校本教研,積極建設“自主·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文化,實現課堂的快樂高效。首先我們在常規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增加了專題性備課,如開學初的學科教材梳理式備課、學期中的問題研究式備課、學期末的歸納總結式備課,讓教師研究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有引領又有自主空間。學校每學期固定開展全校性的“快樂、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競賽;同時設立了教研組“月走講”制度,要求學科教師每月走講一次,采用學年學科“單元接力”“同課異構”“師徒匯報”“骨干引路”等多種形式,展示共享教研成果。
學校還致力于“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研究,創建了“三三教學模式”,即做到:“課前三分析”——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中三設計”——學案設計、任務單設計、練習設計;“課后三反饋”——樂學反饋、能力反饋、成績反饋。形成了固定的任務單設計類型和“三反饋”量表模板,任務單為學生解決知識難點搭建了扶梯,反饋表為課堂質量提供有效的數據監測,極大地促進了教學的改進與增效。學校實施滾動研究,本學期在原有“三三模式”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各學科專項模式課研究,如語文拼音教學模式課研究、識字教學模式課研究、語文口語交際模式課研究等,通過這些研究,引發教師對于專項教學的深入思考,尋找激發學生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并為年輕教師的規范教學樹立可參照的范本。
課后研討交流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研質量的重要環節,為此每次展示課后我們均留足教師間的互動研討時間。月走講活動要求教研組教師課后研討修改形成二次精案;師徒匯報課要求加入說課和反思的環節;全校主題教學賽課后召開大型的研討交流會,教師間針對課中問題進行答課、辯課,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令涉獵的問題研有深度,最終達成減負增效的精品課堂,形成“善思·實證·創新”的項目研究文化。
四、在精致與特色求索中構建“多元·選擇·整合”的課程結構文化
在新課程背景下,特色課程的開發是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學校積極構建“多元·選擇·整合”的課程結構文化,在開齊開全國家、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拓展課程體系”,打造特色課程品牌,實現“三會育人”(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人)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面向學生和家長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師自身的才藝和潛能,促進教師一專多能全面發展。2012年學校首批開設了涵蓋藝術、科技、體育、知識等門類的22門特色課程,全校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科目,打破班級界限,統一利用每周四下午固定的兩節課進行“走班”制上課。在兩個年度研究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對已開發的特色課程又進行整合,摒棄了一些學生不喜歡,實效性不強的課程,新增了6門課程,并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將部分課程分為高低兩段。目前我們共開設24門課程,現已形成固定的校本教材。學生也積累形成了作品集《蝶翼》《花影》《童年漣漪》等。學校還利用“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植物節”“讀書節”等五節,定期開展活動,展示特色課程的學習成果,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園、樂園、實踐園。
“讓國學走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傳承中華的經典文化,弘揚民族美德是我們一貫的教育主張。為此,學校選取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經典古詩詞》等,整理形成校本教材《晨光積累》和《國學經典讀本》,并開設經典誦讀禮儀課、設立“讀書節”、創辦“春蕾周刊”和“春蕾廣播站”,讓學生“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校本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求知領域,挖掘了學生的多種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了學生的人格品質,營造了快樂成長的氛圍,更為他們未來的定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