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紅 韓彥玲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第30~31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借助分類活動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能區分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能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滲透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感受圖形運動的數學美。
教學重點:感知與區分平移和旋轉現象。
教學難點:感知圖形平移和旋轉運動中的變與不變的規律。
教具準備:課件,白板,游樂項目及小房子圖片等。
教學流程:
一、“看”——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師:同學們,在哈爾濱游樂園中,有一群小朋友正高興地玩著各種游樂項目。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哈爾濱游樂園玩,你們高興嗎?(播放游樂園場景動畫。)
生:高興。
師:同學們看大屏幕。你玩過這些游戲項目嗎?給大家介紹一下,也可以談談你當時的感受。
生:我坐過索道車,車沿著鋼絲繩慢慢向前移動,向下看時,我有些害怕。
生:我坐過空中飛船,一圈圈地轉,有時頭朝上,有時頭朝下,感覺特刺激。
二、“分”——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征
師:這么多的游樂項目,你能按照不同的運動方式給它們分分類嗎?
(出示活動要求:獨立思考,按照不同的運動方式將這些游樂項目的圖片分成兩類;和小組同學交流,為什么這樣分類?說說理由。)
生:(學生一邊將游樂項目的圖片分成兩組貼在黑板上,一邊講解。)索道車、小火車、激流勇進分成一類,觀覽車、空中飛船、轉盤分成一類。
師:你為什么這樣分類?
生:它們的運動方式不同,索道車、小火車、激流勇進是直線的運動;觀覽車、空中飛船、轉盤是轉圈運動。
師:同學們,同意她的分法嗎?
生:同意。
師:索道車、小火車、激流勇進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表示一下嗎?
(生用手勢表示。)
師:它們都是沿著一條什么運動?
生:直線。
師:觀覽車、空中飛船、轉盤又是怎樣做轉圈運動的?再來用手勢表示一下。(生用手勢表示。)
師:它們都是繞著什么運動?(生回答:一個點或軸。)同學們不僅分類準確,而且還能用動作表示它們的運動方式。真棒!
師小結:像索道車、小火車、激流勇進等沿著筆直的路線運動,在數學中這種現象叫做平移;像觀覽車、空中飛船、轉盤等運動時以一個點或者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這種現象叫做旋轉。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師繪制集合圈,并板書。)
三、 “說”——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1.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師: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說明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和旋轉現象。
生:拉抽屜是平移現象。
生:觀光梯從上到下是平移現象。
生:電風扇轉動是旋轉現象。
生:方向盤的轉動是旋轉現象。
…………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集合圈中補充板書。)
2.欣賞并判斷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師:其實,生活中有許多平移和旋轉現象,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視頻,請同學們欣賞并判斷這些現象是哪一種運動。(出示動畫。)
(學生進行判斷。)
師:同學們表現真不錯,能準確判斷出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
四、“做”——在做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特征
活動一:“移一移”小房子。
師:這里有一些小房子,請同學們先想象一下,哪幾座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互相重合。然后,再借助學具進行驗證。
生:我覺得最左邊和最上邊,還有最下邊的這3座小房子可以互相平移。
師:你能用學具動手來驗證一下嗎?
生:好。(學生動手操作。)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屏幕,老師用課件動態演示一下小房子的平移過程。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不能重合的那幾座小房子與重合的這3座小房子比較,它們的方向都變了。
生:我發現平移后能相互重合的這3座小房子大小不變、方向也不變,只是位置變了。
師:你們真的很了不起!不但會操作、會講解,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平移時物體的方向和大小一定沒有變化,只是位置發生變化。
活動二:利用學具做旋轉運動。
師:請大家讓手中的三角板做一做旋轉運動,看看有什么發現,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操作。)
生:最開始我把三角板90?紫的角朝上,可是在旋轉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90?紫的角可以朝右,也可以朝下。
師:其他角的方向變了嗎?
生:也變了。
師:三角板每個角的方向都變了,對嗎?
生:對。
生:三角板的位置也變了,原來在上邊,現在在下邊。(生演示三角板旋轉過程。)
師:那什么沒變呢?
生:我發現在旋轉的過程中,三角板的大小始終是不變的,位置和方向變了。
生:我發現旋轉時,要繞著一個頂點轉。
師:繞著哪個點?(學生指出旋轉中心的點。)
師:同學們,指一指你在操作時繞著哪個點旋轉的?(學生操作。)
師小結:實際上,旋轉運動過程中,方向和位置發生了變化,但是圖形的大小和旋轉圍繞的這個點是不變的。
師:回顧剛才的操作過程,做這兩種運動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生:無論是平移還是旋轉,大小都不變,位置變了。
生:平移時方向不變,旋轉時方向變了。
師:你們觀察細致入微,能夠運用變與不變的數學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征,真了不起!
五、“拓”——延伸到生活中欣賞并設計美麗的圖案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幅由平移和旋轉組成的幾何圖案,下面請大家欣賞。
師:看到這么美麗的圖案,你們想不想自己設計呢?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利用平移或旋轉設計美麗的圖案,你們能做到嗎?比比看,誰是最棒的設計師?(學生設計。)
師:誰來匯報?
生:利用平移,我設計了小魚站隊圖。
生:利用三角形的旋轉,我設計一個墻壁紙圖案。
師總結:同學們的創意都很不錯,繼續努力!相信將來在你們中間會出現世界頂級的設計師。希望你們今后能夠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用你們學到的數學知識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美好。
反思:
“平移和旋轉”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圖形的運動”部分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會辨認銳角、鈍角,對稱圖形之后學習的。此部分內容在小學階段安排在兩個學段學習,本次學習作為圖形運動的起始學習階段具有較強的鋪墊作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考慮到兒童愛動、愛說的特點,設計讓學生看一看、分一分、說一說、做一做等數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兩種運動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其實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平移、旋轉的特點學生不會用數學的語言表述。如何借助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理解抽象的概念呢?我在課伊始創設生活情境,動態出示學生喜聞樂見、親身經歷過的游樂項目,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現象之后,我又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如:開抽屜是平移,拉拉鎖是平移,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是旋轉,鐘表上的表針運動是旋轉等,巧妙地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做好了鋪墊。
二、通過操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抽象的圖形時,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而觀察與動手操作都是重要的手段。在本節課,我為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分一分(按照不同的運動方式將游樂項目的圖片分成兩類)、借助肢體用動作表示平移和旋轉運動、利用學具移一移(平移小房子)等活動。在活動中,通過有效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與交流。“你發現了什么?”“這種運動方式有什么特點?”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并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如,上課伊始創設的游樂園情境中,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游樂項目的運動,快速喚醒學生已有經驗。在“說一說”環節中,我通過多媒體動畫呈現生活中兩種圖形運動的例子,幫助學生建立兩種運動的表象。再如,在“做一做”(平移小房子)環節中,學生匯報后,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平移過程,引導學生直觀發現平移時圖形的方向和大小沒有變化,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總之,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優化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