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 卜一多 陳文武
視頻腦電圖監測對卒中后癲癇的臨床應用價值
黃榮 卜一多 陳文武
目的 探討視頻腦電圖監測對卒中后癲癇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120例卒中后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患者均進行24 h腦電圖監測,對照組采用常規腦電圖進行監測,研究組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包含睡眠和清醒期。對比兩組監測結果。結果 研究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88.33%、76.67%、58.33%,對照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35.00%、35.00%、5.00%,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卒中后癲癇疾病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可提高診斷陽性率,對卒中后癲癇的分型和診斷有一定作用,且對臨床用藥有指導作用,具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可大力推廣。
腦電圖;卒中后;癲癇;診斷
卒中后癲癇指卒中前沒有癲癇發作史,而癲癇發生在卒中后,并確定由卒中所導致的癲癇[1]。近年來,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卒中后癲癇的發病率隨之也不斷升高,癲癇發作可加重人體原有的神經系統癥狀,且可直接對卒中預后狀況造成影響。卒中后癲癇按發作時間可分為早發性癲癇和遲發性癲癇兩類。常規的腦電圖可描記到較少部分的癲癇放電,絕大部分癲癇放電波仍無法描記。有研究報道稱,視頻腦電圖監測可提高卒中后癲癇的分型和診斷率。本文探討視頻腦電圖監測對卒中后癲癇的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8月~ 2014年11月120例卒中后癲癇患者,均符合臨床中卒中后癲癇的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1.97±6.69)歲,19例全面性抽搐,23例部分性抽搐,18例發作性眩暈。研究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2.01±6.67)歲,20例全面性抽搐,24例部分性抽搐,16例發作性眩暈。所選研究對象均符合本研究課題,均無溝通障礙和智力障礙,均可積極配合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視頻腦電圖儀器由美國Bio-logic公司提供,型號為580-GZCGHB,頭皮盤狀鍍銀電極按照國際10/20系統進行放置,采用網帽和膠布進行固定盤狀電極,進行雙極導聯和參考電極導聯的描記。研究組患者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在進行監測前,進行20min常規腦電圖雙極導聯記錄,同時進行過度換氣和閉睜眼實驗,自然睡眠法進行24 h監測。視頻和腦電同步信號存儲到計算機硬盤內,以便之后可隨時播放。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癲癇診斷標準按照臨床中癲癇疾病的診斷標準進行,存在臨床發作的癥狀,同步監測棘慢波、棘波、多棘波群爆發,與背景腦電節律有明顯區別。高度異常狀況:有多棘波群、棘慢波、尖波、棘波或與背景腦電節律有明顯區別。輕-中度異常狀況:慢波較多,有陣發性短程活動[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88.33%、76.67%、58.33%,對照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35.00%、35.00%、5.00%,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監測情況比較[n(%)]
卒中是導致癲癇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病率為4.5%~13.9%,雖較顱內感染、腦腫瘤、顱腦損傷等要低,但近年來卒中的發病率一直呈不斷攀升的趨勢[4,5]。卒中后癲癇臨床發作癥狀具有多樣性,但由于此疾病發作時持續時間較短,隨之醫生在檢查時的時間也就越短,而旁觀者或患者家屬往往對疾病發作狀況的描述準確性不夠,這就造成了醫生在對疾病的分型或診斷時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的狀況。
目前,醫學界用來診斷癲癇疾病的常用方式為腦電圖,但常規的腦電圖記錄時間較短,一般只能監測到患者癲癇發作時的異常狀況,針對間歇期的癲樣放電,則無法記錄,因此醫生在診斷此疾病時存在一定的難度。視頻腦電圖屬于一種新型腦電圖,可同步記錄患者形象和腦電圖曲線,且可同步回訪,患者疾病發作時的聲音和圖像均可進行較長時間的同步記錄,并將此信號合成到同一顯示屏上,可反復播放,臨床醫生可直接明確患者臨床發作時的狀態,包含整個發作過程中的細節部分,同時可很準確的分析出腦電圖和臨床事件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有研究報告,視頻腦電圖對卒中后癲癇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6]。
本文所列舉的120例卒中后癲癇患者,分為兩組,采用視頻腦電圖的研究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88.33%、76.67%、58.33%,采用常規腦電圖的對照組異常率、癇樣放電率、臨床發作率分別為35.00%、35.00%、5.00%,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再次證實了文中所提高的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卒中后癲癇疾病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監測,可提高診斷陽性率,對卒中后癲癇的分型和診斷有一定作用,且對臨床用藥有指導作用,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可大力推廣。
[1]王麗,于淼,賈榮艷,等.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在癲癇規范診療中的應用500例分析.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5):352-356.
[2]王書欣,楊娜,李繼華,等.長程視頻腦電圖與同步心電監測對暈厥與癲癇的診斷價值.河北醫藥,2013,35(11):1699-1700.
[3]魏慧,徐敏.癲癇患者術前定位應用視頻腦電圖監測的護理.護理與康復,2013,12(1):33-34.
[4]康濤,劉紅磊,劉永紅,等.眼瞼肌陣攣失神癲癇四例臨床特征和腦電圖特點分析并文獻回顧.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0):175-177.
[5]白新蘋,楊衛東,毓青,等.PET結合視頻腦電圖對MRI陰性難治性癲癇致癇灶的術前定位.中華醫學雜志,2012,92(9): 600-603.
[6]羅躍輝,匡永勤,顧建文,等.剝奪睡眠加蝶骨電極長程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西南國防醫藥,2012,22(5):530-5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53
2015-09-06]
475000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二科(黃榮陳文武);第四軍醫大學(卜一多)
陳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