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祝守敏 胡志幫 譚歡 薛曉東 江鳳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治療皮膚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
彭莉 祝守敏 胡志幫 譚歡 薛曉東 江鳳
目的 觀察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治療皮膚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經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基底細胞癌42例(30例表淺型,8例結節型,色素型4例),鮑溫病24例,鱗狀細胞癌11例,乳房外Paget’s病3例患者進行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腫瘤經4個療程治療后完全緩解51例(63.75%) ,均為表淺型;部分緩解 13例(16.25%),7 例表淺型,2例結節型,4例色素型; 無效16例(20.00%),總有效率為 80.00%。隨訪1年后復發率為11.76%,平均疾病進展時間3~5個月,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可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對鄰近的正常組織影響較小,故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具有無創傷、無瘢痕的美容效果。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皮膚惡性腫瘤
皮膚惡性腫瘤近年來日益增多,不乏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法,但容易造成皮膚及其他器官功能等不同程度的損傷,特別是面積大,手術治療有難度的。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是近年來使用較廣泛的新型療法,其可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對鄰近的正常組織影響較小。本院對80例皮膚惡性腫瘤患者進行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本院確診皮膚惡性腫瘤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2~84歲,平均年齡65.84歲。病變位于面部15例、軀干14例、鼻部12例、頭頂部9例、四肢6例、肛周外生殖器12例,乳房下3例,耳后6例,眼下3例。表淺型 68例,色素型3例,結節型 9 例。單發病灶76例,多發病灶4例。病灶面積直徑<2.0cm 者54 例,2.0~4.0cm 者23例,>4.0cm 者3例。經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基底細胞癌42例(30例表淺型,8例結節型,色素型4例),鮑溫病24例,鱗狀細胞癌11例,乳房外Paget’s病3例。
1.2 激光器及光敏劑 紅藍光痤瘡治療儀中的紅光波長:635 nm,光敏劑為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艾拉,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用股份有限公司)。
1.3 治療方法 清潔創面使用生理鹽水清洗;感染創面予5%聚維酮碘溶液清洗;表面結痂者用10%硫磺軟膏封包軟化痂殼后予生理鹽水清洗,充分暴露腫瘤,瘤體行刮除術或激光清除術。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配置為15%~20%的濃度;將
配置的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均勻涂抹于瘤體表面,超過邊緣1~3cm,用保鮮膜封包3 h。光源照病灶局部,照射時間為20min,局部外涂抗生素防止感染。待瘤體成片狀干燥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肝腎功能,血、尿常規檢查。1次/周,連續治療3~5次。
1.4 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通用評價方法,完全緩解:可見腫瘤完全消失,持續>1個月,組織學檢查未見癌細胞;部分緩解:腫瘤縮小>50% 并持續1個月;無效:病情無明顯變化或出現新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25%。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5 隨訪 所有經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治療的腫瘤患者均隨訪2年以上,前半年隨訪1次/月,后半年每2個月1次,第2年每3個月隨訪1次。
2.1 臨床療效 腫瘤經4個療程治療后完全緩解51例(63.75%) ,均為表淺型;部分緩解 13例(16.25%),7 例表淺型,2例結節型,4例色素型; 無效16例(20.00%),總有效率為80.00%。見表1。腫瘤經治療后壞死結痂,約 7~10 d 痂皮脫落,小病灶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大病灶留有瘢痕。
2.2 隨訪結果 隨訪12~36 個月,1 年后復發率為11.76%(6/51) ,疾病進展時間(發現病灶復發時間)3~5個月,再次行光動力治療 3 個療程,完全緩解率達 100.0%。
2.3 不良反應 治療前后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正常。部分患者治療后局部出現輕微紅腫、滲出,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退,無需其他治療。

表1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治療結果(n,%)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是近年來開發的第二代光敏劑,它參與體內血紅素的生物合成。在通常情況下,前驅體的光敏劑局部應用,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在細胞內被吸收并轉換成具有強光敏作用的原卟啉Ⅸ(PpⅨ)。此時經過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后即發生光動力學反應,從而激活PpⅨ,生成具有殺傷細胞作用的單態氧(102),不典型增生的細胞即被破壞[1]。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直接誘導和殺死腫瘤細胞、激活腫瘤免疫反應及阻斷腫瘤和其周圍健康組織的微循環有關。
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對各患者的療效取決于腫瘤的大小、深度和惡性程度。對于基底細胞癌(BCC),淺表型經2~3次治療后療效可高達90.46%,結節型和色素型治愈率相對較低;鮑溫病療效佳,它對鮑溫病3次治療后療效高到91.66%,隨訪3~36個月后,復發率平均12%。而對于鱗狀細胞癌抗原(SCC)療效差,原位及早期治愈率為27.27%,晚期SCC療效欠佳,如需選擇,盡量聯合治療,不愿接受手術治療的頭面部皮膚SCC患者,光動力療法是一種較好的選擇[2]。乳房外Paget’s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部分患者無法切除。單純光動力治療此病雖可控制癥狀,但治愈率偏低,復發率高,建議光動力可在手術期前或者后期干預。
此研究證實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治療皮膚惡性腫瘤具有影響療效的因素:①腫瘤的大小和深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腫瘤的深度>1.0cm,則需要重復治療,因為通常紅光只能穿透1.0cm。本研究中有5例BCC和6例SCC的瘤體直徑>1.5cm,這就需要作重復治療。有1例腫瘤直徑>5.0cm,療效不佳。②腫瘤分化程度與治愈率有關。對于大而深且生長迅速的腫瘤,比如SCC 2,3期,外用鹽酸氨酮戊酸散光動力療法治療治療效果差,盡量選擇擴大切除。③其他如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的局部濃度和腫瘤組織對它的吸收特性,紅光照射的劑量、強度和時間等因素也很重要,直接與治療療效相關。
總之,鹽酸氨酮戊酸外用散光動力療法可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皮膚腫瘤、癌前病變及部分良性增生性疾病[3,4],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對于年齡較大或者特殊解剖部位無法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具有無創傷、無瘢痕的美容效果,值得臨床使用推廣。
[1]Fritsch C,Goerz G,Ruzicka T.Photodynamic therapy in dermatology.Archives of Dermatology,1998,134(2):207-214.
[2]章申峰,龔興國.光動力療法對腫瘤的作用機制及其影響因素.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05,27(4):395-399.
[3]Calzavara-Pinton PG.Repetitive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topical delta-aminolaevulinic acid as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non-melanoma skin tumours.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B Biology,1995,29(1):53-57.
[4]Fijan S,Honigirnann H,Ortel B.Photodynamic therapy of epithelial skin tumours using delta-aminolaevulinic acid and desferrioxamine.Br J Dematol,1995,133(2):282-2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122
2016-02-25]
該課題為重慶市萬州區科委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0320)
404000 重慶三峽醫專附屬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