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
創新作文始于模仿
◎周穎
作文教學中的“模仿”處境尷尬,但其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創新并不對立。為解決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可以模仿語文教材、時文、同學習作或同齡人習作、教師下水作文等,在模仿中領悟作文技巧,進而遷移到創新作文中,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眾所周知,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一篇文章定乾坤”,現如今的中高考則是作文分數將近占了語文總成績的一半,由此可見作文的重要性。而實際上,雖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作文教學效率低下依舊是語文界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學生作文中出現了“假大空”,甚至是抄襲、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現象,再一次引起全社會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深切憂慮。很多學生一味地借用“范文”,搬遷抄錄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和內容,將情感視為工具并有目的地加以利用,以致作文中失去了個性與靈魂,失去了少年特有的眼光與想象力,失去了真情實感。在某地的一次考試中要求寫一篇有關“戰勝脆弱”的作文,調查統計后竟有40%的作文背景是“父母雙亡”,這種千人一面的案例比比皆是。許多語文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作文成績,也為了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更是苦口婆心地讓學生們背誦各類優秀作文,總結各種寫作規律,過分強調寫作的技法技巧而由此導致作文模式化傾向。比如在結構上,開頭總是一段看似精彩的排比句,結尾是一段振聾發聵的感嘆句,為增加亮點,前有“題記”,后有“尾聲”,還有近來頗受青睞的“一、二、三、四”的分段形式。在內容上,說到自強不息就是司馬遷,說到奉獻就是教師,還有的偏愛古人,無論什么樣的作文題目,什么樣的立意要求,筆下總是不離“李杜”,大量引用經典詩詞,給人堆砌感。這些急功近利和近乎輕浮的文字游戲使得作文改革進程困難重重,于是很多人都把上述問題歸罪于作文教學中的模仿,導致模仿也因此陷入了極其窘迫的尷尬境地。
事實上,早在春秋時期,圣賢孔子就為我們詮釋了“模仿”的深刻內涵。他提出為學要“述而不作”,也就是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隨意創作,孔子在這個“述”的過程中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成了編年體史書《春秋》。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簡明扼要地總結前人的寫作經驗,說:“模擬者,古人用功之法。讀得韓文熟,便做韓文的文法;讀得蘇文熟,便做蘇文的文法”。魯迅先生說過:“凡是已有定論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這應該怎樣寫”。從前人的精辟論述中不難看出,模仿其實是初學寫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時,作文模仿也符合青少年學生心智成長的特點。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例如學書法從臨帖開始,學唱歌從模仿歌曲的音調開始。社會學習理論家班杜拉指出,兒童學習語言,獲得言語,大部分是在沒有強化條件下進行的觀察和模仿??梢哉f,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那么中小學生在作文中出現有意或無意的模仿也是非常正常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全盤否定模仿,而應該認識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假話、套話甚至是千人一聲、千篇一律的現象更多是緣于錯誤模仿。作文教學中的模仿,不是單純地“臨摹”或者“依葫蘆畫瓢”,更不是抄襲和簡單的復制,而是在揣摩推敲典型范文的基礎上,體悟概括作文方法,并通過多次的仿寫訓練,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
模仿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模仿使學生達到自己寫作作文直至創新性寫作。模仿與創新之間并不矛盾,可以說二者相輔相成。模仿奠定了創新的基底,創新使模仿有了新的意義。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為了創新而模仿,我們說模仿文章,并非要求學生做到絲毫不差,而在于通過模仿能夠取其精要,獲得創新意識,進而寫出與示范文章相近但不相同的具有新意的文章。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對各種類型示范文章進行模仿,綜合不同類型文章的特點和可取之處,從而為新思想的產生提供信息上的準備。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基于自身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審美情趣等來學習文本范例的,也就是說他們獲得的閱讀體驗帶有個性色彩。那么當他們將此獨特的閱讀體驗自覺或不自覺地遷移至寫作時,同樣也極具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的模仿遷移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而要經過長期地不斷地寫作訓練。對于初學寫作者來說,如果直接要求他們創新乃至創造,會使他們對寫作望而卻步。只有讓學生先通過模仿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做到心中有底,才能逐漸喜歡寫作,才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體驗寫出真情實感,做到仿中有變,仿中有新,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當然,我們也絕不能單純地進行模仿訓練,而應該把作文技能模仿與知識積累、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可能使模仿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作文教學“始于模仿”,但究竟模仿什么呢?究竟學生從何獲得作文技巧進而寫出一篇言之有文,行之也遠的作文來呢?憑語文課本后單元作文訓練中的幾點,還是憑教師的“技巧例談”?這些都還不夠,作文教學中比較好的模仿素材有語文教材、時文、同學習作或同齡人的習作、教師下水作文。
(一)語文教材
葉圣陶先生曾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笨梢缘弥?,語文教材不僅是教師的“教本”,還是學生學習的“學本”。語文教材的選文文質兼美,語言生動準確,兼具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在模仿時,我們要立足課本,著重模仿和借鑒教材中的代表性文章。教師可以先講解文章的精妙之處,再帶領學生或模仿文章結構形式,或模仿獨特的寫作手法,或模仿極具表現力的語言,要取之于范文,而又不為范文所困,從范文中汲取營養,進而豐富和完善自己。例如,老舍的《想北平》,通過對故鄉一些物產的描寫寄托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在寫作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模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以“故鄉的——”為題寫一篇文章。再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過對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表達自己面對困難的無畏精神,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或者是聯系自己生活實際,仿照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記事加感悟的架構模式,這樣學生作文時便不必苦苦思索題材了。
(二)時文
所謂時文,是指時效性較強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語文教師要抓住教材訓練學生的精讀能力,也要重視課外閱讀培養泛讀能力。因此,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又一重要手段就是挖掘課程資源,讓學生廣泛接觸有新意的時文進行課外閱讀。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生可以體會人間真情,探索自然奧秘,思考社會人生,而且這些文章在行文技巧上也是各具特色。另外這些作品也反映了文壇最前沿的動態和研究成果,可以加深學生對各類文體的寫作認識和反思。例如課外讀本《中華活頁文選》,編者在“精品自由讀”欄目中精選了古今中外風格迥異的各類優秀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其中的一些時文進行寫作訓練。其中如葉靜在《滿園春薺又堪烹》中通過描寫極其普通甚至可以說是毫不起眼的薺菜,贊揚其頑強的生命力,給處在人生低谷的人們以莫大的鼓勵,而不是套用人們慣寫的“歲寒三友”。因此,要引導學生帶著一雙“鷹眼”觀察生活,留心身邊事物,這樣選材時便可以透過平凡挖掘偉大,使人耳目一新。
(三)同學習作或同齡人的習作
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對于自己作文中的閃光之處都渴望能夠獲得贊賞,也更容易接受和學習同學的作文中的獨到之處,從某種程度上說,同學的習作更容易給學生信心和動力。因此,首先教師在批閱學生習作時要適時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并加以表揚,如“這篇作文的開頭很有創意,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個詞用的好,特別傳神”、“今天你的思維格外活躍,這個想法真是與眾不同”。諸如此類的話語反饋給學生,既能鼓勵學困生打開思路,激發他們寫的更好的愿望,更為優等生營造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己和他人。其次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和自己過去的習作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與努力的方向,樹立其寫好作文的信心。選取優秀的學生習作當范文,讓學生在比較中鑒別同一題材或同一文體在立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差異,在相互比較中尋求與同學習作的距離,促使其努力提高寫作水平,在不斷超越創新中期待下一次習作的更大進步。最后,在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妨“偷偷懶”,鼓勵學生主動與其他同學交換評改作文,通過自己做“小老師”給同學的作文點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既可以模仿他人習作的閃光點,也能夠相互指出不足之處,警示自己要引以為鑒,實現共同進步。
(四)教師下水作文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育,要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應該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就是他們身邊的偶像和榜樣,若教師能夠“下水”與學生一起作文,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熱情,甚至會讓他們有與老師一比高低的寫作激情和勇氣。教師的同題作文會讓學生們讀起來倍感親切,他們會主動積極地模仿文中的閃光點,如觀察問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運用語言的技巧等,這樣,他們才會體會到與教師交流的樂趣,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對于教師來說,“凡是有關作文的事,老師的實踐越多,經驗越豐富,給學生的幫助就越大”,可見只有“下水”作文,體會作文的甘苦,通過親身的寫作體驗給予學生以寫作指導,才能讓學生得到最有益、最切用的經驗。否則,教師若是只教不作,一味地給學生灌輸寫作理論知識或是自己學生時代的寫作經驗,無疑于隔靴搔癢。由于缺乏切身體驗,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也多是苛責、挑剔,流于表面,且對學生的模仿和創新多持否定態度,很難將心比心,使學生遭受更多挫敗,更加難以下筆作文。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下水”作文,通過這樣的帶頭示范來提高作文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顧黃初.一部別開生面的作文教科書.語文教育論稿[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禹旭紅.關于作文教學改革中模仿問題的思考[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5).
[3]禹旭紅.試論模仿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合理性[J].現代語文,2007,(2).
[4]劉云蘭.作文模仿教學中的“源頭活水”[J].中學語文,2011,(30).
[5]劉容春.從模仿到創新:作文教學的必由之徑[J].語文學刊,2009,(1).
[6]韋志成.作文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1998.
[7]葉圣陶.教師下水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周穎 江蘇揚州大學文學院2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