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奇君
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視力殘疾阻礙了視障學生觀察世界的主要通道,特別是對事物形狀顏色的感知。但是長期以耳代目使得視障學生對聲音的感知更為敏感,他們非常善于模仿有聲語言。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加強對視障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朗讀,通過朗讀,強化記憶和積累,豐富語言感知,加深理解,培養語感,提高視障學生的語文能力。
盲校的“體驗式朗讀教學”,就是根據朗讀材料或教材內容設置具體情境,或借助相關的教育技術設置符合視障學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場景,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實情感自覺進入朗讀材料的意境之中,對文本進行動情的朗讀。通過對語言材料的誦讀、揣摩、品味,從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語感。
所謂體驗,在哲學上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體驗生活,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正因為視障學生信息獲取途徑的局限性,使得他們的體驗更加可貴,更應珍惜和重視。
在盲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手段運用最多的是音頻。通過聲音的傳輸和對文本的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激發情感,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經歷個人體驗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在盲校語文教學中,實現“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徑,就是朗讀。要充分挖掘學生內心的情感,學生的朗讀就更應該體驗真情。體驗式朗讀,正是搭起文本和讀者內心情感的橋梁。
視障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缺乏形象感知和感性認識,他們的成長過程往往也是歷經坎坷。他們可能從小就遭受別人的歧視和嘲笑,他們也可能會受到家庭的不公平待遇。他們對外界的感知是不完整的,他們的內心是脆弱、敏感甚至自卑的。但恰恰是這些獨特性使他們對情感的感知不僅更加敏感,也會有明眼人所不能體會的感受。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我們應該正視他們的獨特性,讓他們用自己不平凡的經歷體驗感知文本,用自己可貴的體驗朗讀文本。他們看不到花開的形態,但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盲校的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式朗讀,就能還他們一個五彩的世界。
當前盲校語文課堂,一提到讓學生說感悟,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生都默不作聲,課堂氣氛沉悶;另一種是學生回答踴躍,但是說出的感悟并非自己真實的想法,“少年老成風”和“孩子說成人話”的現象在盲校語文課堂時有發生。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去朗讀,讀出自己真實的感悟,這才是體驗式朗讀,這才能促進學生語感的提升。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朗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體驗式朗讀強調的是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對文本情感的體會。而小學語文教材中多為故事情節鮮明、思想情感顯著的文章。學習這樣的文本內容,首先應積極營造體驗情境,通過角色扮演、表演課本劇、配樂朗讀等方式,根據文本的主題和感情基調創設情境。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模仿、體驗,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此時的朗讀才是體驗式朗讀。
1.善用背景聲音,復原場景
由于視障學生對聲音感知的優勢,在營造情境時,要特別注意善用聲音。聲音有背景聲音和背景音樂之分。背景聲音更多的是指事件或場景發生時,環境中的聲音。這種聲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復原事件發生時的情境,也可以激發視障學生的已有經驗,想象事件發生時的場景,從而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朗讀時更注重情感的體驗。
例如教學《窮人》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體驗安娜聽到海風時內心復雜的情感活動是很困難的。安娜的生活環境和年齡都與學生相差甚遠,學生沒法找到感覺。運用體驗式朗讀,可以先讓學生傾聽呼嘯的海風聲、轟鳴的浪濤聲,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驚濤駭浪之中,感受風暴的猛烈。然后及時引導學生:“就在天氣如此惡劣的夜晚,作為全家人的生活支柱,為了妻子和孩子能夠有口飯吃,漁夫不顧危險,出海捕魚,深夜未歸。請你想想,如果你就是漁夫的妻子或者你就是漁夫的兒女,此時你的內心是怎么樣的?你想到什么?”引導學生把對風暴的恐懼轉為對親人的擔憂,然后讓學生帶著這樣恐懼和擔憂的情感體驗,朗讀描寫安娜心理活動的語段,從而加深對安娜一家的同情。
2.善用背景音樂,感悟情境
背景音樂一般指烘托、渲染情緒的音樂作品。將配樂插入朗讀之中,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朗讀,一方面能增強情感的表達,一方面也能調動聽眾的情感。
例如《月光曲》這篇課文,講的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理解貝多芬和盲姑娘對音樂的共同熱愛,又要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音樂之美。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從導課到最后的總結,自始至終采用貝多芬的作品做背景音樂。在朗讀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小路上散步的時候,《致愛麗絲》響起;當皮鞋匠兄妹眼前出現大海和月光圖時,配《月光曲》讓學生領略大師的月光曲的意境;最后總結升華時,結合貝多芬的坎坷的人生,配上《命運交響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樂圣的音樂魅力和人格力量。最后的課外拓展中,讓學生大量欣賞貝多芬的作品,從他的音樂中了解他的一生,再回到文本動情地朗讀,效果非常不錯。
生活離不開學習,學習又離不開生活。在語文學習和朗讀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習語文的重要資源。生活中的體驗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促進文本的感情朗讀。
課文《觸摸春天》主要講了雙目失明的盲童在花叢中用手觸摸春天、用心靈感受美好生命的故事。因為都是盲童,學生和主人公安靜有著同樣的生活經歷。因為有同樣的生活體驗,所以學生更能走進安靜的心里。在教學課文的重點段落“在春天的深處,安靜細細地感受著春光。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來張望。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時,如果直接解釋“弧線”“飛翔”,視障學生很難理解。視障學生曾經也像主人公那樣在校園的花壇中流連,觸摸小草和樹葉。在觸摸時,他們的內心也會驚嘆、喜悅甚至傷感。這時,這個段落就不必逐詞逐句地教學,只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認真品讀,多種方式地朗讀,比如抓住關鍵詞語細讀、同桌互讀、集體朗讀,還可以配上動作品讀、配上輕音樂誦讀,也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的心聲。讓學生說中悟,悟中說,邊讀邊悟,悟中再讀。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文章的主題思想。
當然,在這類文本的處理上,教師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過分強調殘疾給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要引導孩子通過對主人公人物特性的把握,感受其童真和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信念。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果用一個框架來評價學生的朗讀,那等于框死了學生的思路,忽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了。
以筆者所教班級為例,班里10名學生年齡跨度大,障礙程度不同,有人聲音非常厚重而有磁性,有的童聲清脆、心智單純,有低視力也有全盲。同一個課堂上有不同的個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讀的語調、音色不同,面對復雜的學情,我們顯然不能用一種模式進行朗讀教學。
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古文時,我讓學生個別朗讀,第一個學生朗讀起來聲音抑揚頓挫、激情高亢,我評價說:“從你朗讀中我聽出了巍巍高山和滔滔流水,也聽出了伯牙遇到子期這個知音時內心的滿足和喜悅。”第二個學生因為有點緊張,聲音低沉甚至幾處停頓,本想對他的朗讀進行指導,后來靈機一動,否定不如鼓勵,我就評價說:“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到了伯牙內心的失落和無奈。”沒想到學生很誠懇地接下我的話:“是的,因為知音難求,所以伯牙終生不復鼓,在朗讀中我體會到了他內心的痛苦。”趁熱打鐵,我繼續鼓勵他再讀一次,朗讀效果非常好。話音未落,學生個個想展示自己的朗讀,對于這個文本他們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教師的一個有效評價可以鼓勵學生獨特的體驗,一個錯誤指導卻會遏制一大群學生可貴的體會。
在特殊學生的課堂上,做好教學的個別化,才是真正的著眼學情,因材施教。通過對學情進行分析,我采用了個別化的教學策略。
1.學知途徑。低視力學生盲文漢文雙管齊下,能借助助視設備閱讀明文教材。全盲學生統一盲文教學。在教學中,運用有聲讀物、多媒體設備、助視器和學具等。
2.目標分層。優等生A計劃,中等生B計劃,學困生C計劃,C計劃中再細分每名學生一個個別化教育計劃。
3.學習形式。(1)分組學習。教室內桌椅可以排成各種形狀,比如三角形、正方形、弧形等,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讓班級的學生都能互相合作學習,發揮團隊精神,培養班級凝聚力。(2)個別輔導。可以是學生一幫一的形式,也可以是老師輔導學生的方式,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成長,不讓一個孩子落隊。(3)目標不同。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制定不同的朗讀目標,結合各自的體驗,布置不同的朗讀作業。對于幾個多重障礙學生更要加強朗讀技巧的訓練。
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朗讀,視障學生找回了學習語文的自信,樹立了自我成長、追求美好明天的向往。學校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比賽,如:課本劇、講故事、詩歌朗誦、征文等。在學校“我和朗讀”為主題的征文比賽中,學生暢所欲言,道出了內心對朗讀的渴望、喜愛。
從學生的內心感悟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那份執著和欣喜,正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融進了朗讀中,所以每一次的朗讀都演繹得非常感人。雖然他們視力有缺陷,雖然他們生活經驗匱乏,但是走向朗讀的步伐誰也阻止不了。體驗式朗讀使盲校語文課堂增添了無限生機,對視障學生的缺陷進行了補償,促進了他們的言語發展。作為盲校語文教師,一定要從視障學生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為他們創設更佳的成長環境,打造更高效的盲校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永梅.體驗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9,(13):53.
[2]蔣甜.抓住語文教學的脈搏——朗讀[J].教育科研論壇,2009,(1):33—34.
[3]陳春燕.感情朗讀有效教學指導[J].教育科研論壇,2009,(8):66—67.
[4]敖芳.淺議如何通過朗讀上好小學語文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0:149.
[5]劉炳安.指導朗讀激發情感體驗[J].教育科研論壇,200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