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皓 楊志成
通過一系列的(特教)教師職后培訓新政策實施,近年來云南省越來越多的特教教師參加了各級各類的職后培訓。然而云南省的特殊教育教教師職后培訓的現狀如何?今后將如何發展特教職后培訓?借助此次調查,對云南省特教教師職后培訓中存在的誤區、關鍵點進行探究;在現有的特教教師職后培訓資源與能力基礎上,針對如何持續地有效開展職后培訓,提高特教教師的專業發展并推動云南省特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形式。一是對全省59所特教學校的部分在職特教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計發放800份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為672份,有效率為84%。二是與部分參與過特教國培、省培項目的教師,特校校長和教育主管部門領導進行專題交流訪談。
在年齡構成上,29歲以下受調查者占有效問卷的35.71%,30~40歲的占比為33.05%,41~50歲的占比為23.21%,51歲及以上8.03%;而在有效問卷中從事特教教齡在5年以下的占65.18%,6~10年的占10.71%,11年(含)以上的占24.11%。從兩組數據中不難發現,年齡結構與教齡結構不能保持基本一致,5年以下特教教齡的有效占比幾乎達到了29歲以下年齡占比的兩倍,符合近五年來有大量轉崗教師補充進入特教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
1.職后培訓參與度。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后從未接受過職后培訓的有效占比為4.47%,平均每年能夠接受職后培訓1次的有效占比為51.78%,接受過2次的有效占比是0.36%,3次以上的有效占比為13.39%。校本培訓與校內教研活動開展情況是:基本沒有的有效占比為2.68%,很少開展的有效占比為8.03%,有一些常規教研活動,但沒什么硬性要求的有效占比為45.1%,經常有專題討論或組織撰寫論文的有效占比為44.19%。
2.培訓方式。在以培訓形式(時長)為主的調查中發現,僅參與過校本培訓的有效占比為9.81%,參加過短期(1~2周)培訓班的有效占比為66.96%,參加過中長期(1~2個月)培訓班的有效占比為16.08%,脫產培訓(半年以上)的有效占比為2.68%,函授和其他培訓方式的有效占比為4.47%。
3.培訓內容。參加過一般專項技能的有效占比為9.83%,參加過特教專業技能培訓的為41.96%,參加特教理論+技能綜合培訓的有效占比為48.21%。
在參加職后培訓的意愿調查中,有效占比中94.55%是愿意積極參與的,5.45%占比是消極的;認為入職前的上崗培訓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在有效問卷中占98.21%,認為可有可無的占比僅有1.79%。在對教師專業自身知識儲備及教育技能的問題選項中,所有有效樣本中的教師都認為師訓是必需的。
從有效樣本中我們發現,云南省目前單一殘疾類別特教學校的比重為33.93%,包含兩類不同殘疾學生的學校占比為31.44%,包含三類或以上不同殘疾學生的學校占比為34.63%。同時我們還發現只有42.86%的特教教師從事的學科教育與他們的專業相符,36.61%的特教教師認為現在所教學科與其專業相近,另有20.53%的教師認為所任教學科與其所學專業跨度較大,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在與教師的交流訪談中也發現,在含有兩類或兩類以上殘疾類別的合校(如盲聾合校)中,教師同時任教不同殘疾類別學生課程和不同學科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從特教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來看,這樣做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部《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對特殊教育教師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從云南省特教師資培訓中心負責的省級特教教師職后培訓數據來看:2013年(126人次)比2012年(100人次)特教教師職后培訓增長了26%;2014年(581人次)比2013年增長了361.1%;2015年(878人次)比2014年增長了51.1%。云南省教育廳公布的2014、2015年云南省特教師資培訓數據顯示,連續兩年參加省級職后培訓的特教教師超過了1300人次,參照目前云南省特教在職教師總人數,全省全員輪訓的目標已提前完成。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量新特校的成立,存在特教教師人員配置缺編缺崗的普遍現象,因此不能簡單地為了完成培訓目標人次進行突擊,設置短期性培訓班,造成事實上的空心化教學。尤其是新教師與轉崗教師對特殊教育的實踐教學也需要一個自我學習、發現問題并尋求解答的過程,帶著問題的主動學習遠比被動式的灌輸學習更富有成效。
目前云南省特教教師職后培訓基本建成了以云南省教育廳為主管和指導,云南師范大學、昆明學院、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三所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和云南省特教師資培訓中心等為培訓主體的多體系培訓項目主體。2015年5月在云南省教育廳統一部署下,依托昆明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以“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提供支持、服務社會”為宗旨,成立了云南省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各培訓機構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結合省教育廳統籌安排的總體培訓目標,申報不同需求和內容的特教職后培訓項目。這些舉措有效整合了現有特教資源,使培訓項目實施更趨于合理化。而在今后從校本到州市(地區)級再到省級培訓的層層推進中,如何各司其職?上一級師訓主管部門如何指導開展好各級各類細分化的專業培訓?從培訓內容到組織方式的循序漸進,將是未來特教師訓工作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
目前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慕課(MOOC)、小眾限制性在線課堂(SPOC)等教育新思路的開拓,正是基于網絡科技、大數據理論的運用[2]。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大數據運用在教育領域最直接的表現為改變過去“小數據時代”單向度的反饋,數據收集的便捷性與組合方式提高了學習者的理解程度和學業表現。作為雙向反饋下的線性數據動態管理在有效評價、行為分析等方面都將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3]。舉例來說,問卷調查中,問卷設計質量的高低、發放填寫到回收都會受到一定的自主意識干擾,從而影響到問卷的可靠性與信度等。同時,問卷調查具有階段性,不適用于動態管理的可操作性[4]。而這些恰恰是大數據的優勢所在——在信息處理能力受限的年代需要數據分析,卻缺少分析收集數據的工具,因此才會產生隨機采樣和問卷調查,如果需要的話我們現在可以收集所有的數據,即“樣本=總體”[5]。
長期以來,師訓工作的成效性監管(評價)流于形式,或者說是因為原有客觀技術條件下的評價體系存在缺陷。僅有的評價都是培訓機構對自身承擔的培訓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模式難以客觀地收集和分析那些反映自身能力與課堂失誤的數據,以此為基礎提出的評價結論也就必然存在高度的主觀性和偏向性。因此獨立的大數據管理中心能夠很好地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計算,根據使用者的要求給出客觀、實時的數據分析。抓住國家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特殊教育發展齊頭并進的機遇,以點帶面構建云南省特殊教育大數據管理(研究)中心,對大數據思維下的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理論研究及實踐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師訓的分層多元化有兩層含義。首先,根據云南省特教發展現階段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各類特殊教育百花齊放的形勢,對特殊教育各細分化專業需求的多樣性和具體需求的層次要求不同,展開有針對性的對特定專業、特定教師的職后培訓;其次,開展職業教育的特校結合當地特色資源開辦的特色專業,對這些有著特殊(單獨)需求、多元需求的學校,除了可以通過外聘專家解決一部分問題,專業發展的根本還是在于培養自己的專業教師。
2.模塊化則是針對如適應期、探索期、建立期、成熟期不同需求層次的特教教師制定的不同培訓目標及內容[6]。首先是培訓方式的模塊化。根據受訓主體的內容選擇,相應的培訓方式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如:理論+情境教學實訓;特教專技+具體案例分析+實訓。這些方式的組合應根據受訓者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內容來靈活安排。其次是培訓內容的模塊化。根據受訓教師不同需求層次的要求,培訓機構確定細分化的內容模塊,可自由組合。從最基礎的特教理論、教學活動設計、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兒童行為管理、特殊兒童評估,再到各類特殊兒童的康復學、物理治療、聽力學、言語語言學、行為學、IEP、特教職業教育的各種專業等。在滿足各類學生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同時,特教教師作為具體實施的專業化程度極高的專業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程度。“醫教結合”等新課題在特殊教育領域的革命性發展,同樣在不斷強化特殊教育的高專業性。因此,在現有條件下特教教師的基本職業能力應該是包含多種專業技能的——“一專多能”,也就意味著各類專業技能知識在培訓過程中能夠以模塊化形式出現,使受訓教師可以自由選擇。
3.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發展過程中職后培訓能夠優化教師發展路徑,提高教師發展水平。國內外對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因素的研究中,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個人因素”,個人形成的認知、環境以及對教育問題的觀念、取向、專業發展取向、動機等無一不在闡釋每個教師特質[7],而體現于對職后培訓的不同需求就是教師們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在調查問卷中除了對培訓內容、方式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外,還有大量的學歷提升需求。而特教教師整體學歷的提升對云南省特教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或是特教事業的整體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教育廳.關于成立云南省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通知[EB/OL].http://www.ynjy.cn/chn201311 271043143/article.jsp?articleId=234209731.
[2]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英)Victor Mayer Schonberger,Kenneth Cukier.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趙中建,張燕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曾五一,黃炳藝.調查問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20(6).
[5](英)Victor Mayer Schonberger,Kenneth Cukier.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衛建國,楊曉.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胡惠閔,王建軍.教師專業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