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磊(湖北省十堰市柳林中學)
推進聯校協作,助力教育公平
姚磊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中學)
在2015年的下半年秋季學期開始階段,筆者有幸代表所屬學校參與了市教育主管單位組織的片區內教師交流工作。這項旨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意義深遠,責任重大。筆者在交流學校從教半年多來,對這項交流工作的體會和認識也尤為深刻。結合半年多來的工作實踐和所思所考,筆者想對當前聯校協作工作中的一些現象和細節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片區內學校應主動順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調整心態,轉變思維,調動最大的優勢資源來促進校際間的交流工作
筆者在交流工作開始之前,是所屬學校的學科備課組長,當交流工作計劃公布后,一些同事不無擔心覺得一個年級教學任務最重,教學經驗相對豐富的老師交流到片區內的中心學校去工作,對于被交流老師的成長來說固然是好事。但是其原先所屬年級的教學工作會不會就此受到影響。因為新來的老師要適應本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需要一個過程,而在此期間學校的教學成績受到影響恐怕是難以避免的。而且中心學校未必會將最有經驗,能力最強的教師交流到自己的學校來,相對來說自己學校的教學工作,在交流期內能否因新加入老師的具體實踐得到提高也是個未知數。
在當下如火如荼地推進聯校協作的工作中,部分學校或多或少出現這樣的擔心和顧慮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多年以前,在這項旨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開展之前,我們片區內的學校之間,更多是一種競爭關系。每個學校都在調動一切資源和教師的積極性來提高自身學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學成績。目的就是確保自己學校在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地位,享受到更多優秀教育資源,使學校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而在這種競爭中有的學校會逐漸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代表。但是其他學校會因為在競爭中無法體現出自己的相對優勢而逐漸被邊緣化,而在這種邊緣化的過程中,學生的利益無疑受到了最大影響。有些地區的孩子就會因為自己所屬地區的學校被邊緣化,或缺乏競爭力,而享受不到真正公平的教育資源。國家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才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而聯校協作無疑是最有效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途徑。
二、教育主管部門要在頂層制度的設計上下功夫,用細節化的制度約束來督促片區內的學校,將聯校協作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任何制度和規則的設計,其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在設計之初,沒有真正將制度細節化,那么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其產生的積極影響往往會打折扣。我們推動片區內的學校聯校協作,主要看我們各個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主管部門的督促與檢查也是不能缺失的。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在相關工作的制度設計上不從實際出發,不抓住工作中的細節來逐條落實和檢查。那么,相關制度就會空心化。而某些心態和思維沒有調整到位的學校,就有可能在聯校協作工作中,不從國家大局和區域發展的需要出發,真正調動自身的優秀教育資源來投入校際間的協作工作。真是這樣的話,教育公平就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所以,我們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在制度設計上簡單化,一定要具體,扎實,抓住細節。如各校參與協作的具體學科,具體老師,投入協作工作的教學資源等是否符合文件中的具體要求,一定要有檢查措施,交流之前,就要逐條檢查、落實到位。而在交流過程中,也要有具體的檢查和監督細則,不能是等著各個學校交流期滿后自行匯報。
三、國家要統籌各個區域之間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使之形成互動和交流,真正推進全局性的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全面教育公平
基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其實是個全局性問題。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受制于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發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們在各自區域內聯校協作工作的落實,可以彌合區域內校際之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但是放在全國這個更高的教育層面上看,僅僅區域內的合作交流就顯得有一定局限性。
而這種協作要達到完美對接,不僅僅是一個區域和另一個區域學校之間的簡單協作就能完成的。可能就必須由國家主導,調動區域間政府,學校,甚至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積極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并最終發揮出區域間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的最大正能量。如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我們在經濟領域內的大數據元素就可以為國家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動力。全國范圍內基礎教育階段的網上曬課,跨區域的教育資源網絡交流與互動等,這些已經和正在積極開展的教育實踐,就有力證明了由國家來主導,區域間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教育協作是我們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途徑之一。
筆者結合自己半年多來參與聯校協作工作的一些實踐,從局部到整體,從微觀到宏觀探討了自己對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一些思考。上述思考和分析,可能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筆者提出自己看法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帶動更多優秀教育工作者參與到我們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事業中,只有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和所有關心國家教育事業的人都參與其中,都積極思考,認真分析,才能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我國教育現代化事業的成功之路。
郭元祥.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