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香(福建省建寧縣城關中學)
課堂討論應有度
黃菊香
(福建省建寧縣城關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作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課改中得到了積極提倡和廣泛的運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運用討論式教學時,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防止討論式教學的濫用和形式化。
學生認知遵循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語文的學習也是如此,閱讀應由詞句入手,再到段篇,最后到拓展。
詞句理解作為閱讀的基礎,教學時不應當被忽視。很難想象,詞句不理解就直接探究內容、暢抒作品感受的討論式教學能取得多大效果。詞句不理解的學生,怎么能理解全文內容?課文內容不理解,又如何談感受?詞句不理解就討論,只能是瞎摻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在任何時候都不會也不能忽略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討論應建立在掌握“雙基”的基礎上,才能抓住要點不偏離。
設計的問題也要有梯度,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閱讀,牽涉到幾個問題:誰是小說的主人公?找出“巧遇于勒”這部分中描寫菲利普夫婦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說說他們的性格。小說要反映什么主題?三個問題先討論哪一個?學生如果知道誰是主人公并能說出原因,另兩個問題也無需花太多時間討論了。知道誰是主人公并說得出原因是課文的難點。設計討論的順序時就不妨按以下步驟:(1)找出“巧遇于勒”這部分中描寫菲利普夫婦的句子,說說他們的性格。(2)文章著重寫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要反映的主題是什么?(3)你認為主人公是誰?說說理由。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反映了他們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特點,是不是親人關鍵在于有沒有錢,揭示了當時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或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從菲利普夫婦身上體現了主題,他們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由易到難設計問題進行探討,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提倡討論式教學,并不等于什么內容都須討論、每堂課均須從頭討論到尾,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要堅持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防止在課堂上漫無邊際的討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誠然,閱讀應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但語文的學習側重于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熏陶,“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并不是說可以把語文課上成其他課。《中國石拱橋》一文牽涉到橋梁學知識和歷史知識,但學習的重點是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探討如何來說明事物的特征、學習準確生動的用詞、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不能花費大量時間去討論石拱橋的建筑知識、盧溝橋事件的經過和意義,否則就上成了建筑課或歷史課了,
講授法作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自有它的優點,不能也不應該摒棄。簡單、明確的知識無須討論,運用講授法可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如果不會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字詞的理解等,沒必要花寶貴的時間去討論,教師運用講授法或讓學生介紹就比討論簡捷有效多了。
每個社會,都有基本的道德和思想準則,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思想準則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愛國、誠信、勤奮、團結、尊師敬長等都是永恒的主題,課文內容涉及的這些基本準則,“是不是該遵守”不應成為討論的主題,不然,我們何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受思維的局限,學生的認識難免會有偏差,對學生一味地鼓勵和表揚,而對他們的失誤不予以指出、引導糾正,會有礙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有礙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的叔叔于勒》主題之一是表現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筆者上這堂課時,就有學生提出:菲利普夫婦為了自身生活而躲避于勒,是可以理解的,換成我也會如此做。學生的這種觀點,贊同金錢利益大于親情,有悖于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教師如不引導糾正,學生談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討論中,出現的語言文字方面的錯誤也是如此,如不糾正,學生會認為自己的正確,就會一直錯下去。
總結評價除注重文章內容、情感熏陶外,還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能否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方法是否得當、是否有獨特的感受等。學生參與討論的態度、方法和習慣,影響到學習的效率,關系到學習的成效。教師的總結評價應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其參與的興趣、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閱讀教學掌握好了度,將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最終達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提高品德修養的目的。
梁好.課堂有效拓展需把握三個“度”[J].河南教育:基礎版,2010.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