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柏生(南京市高淳區磚墻中學)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
史柏生
(南京市高淳區磚墻中學)
這些年來,國家一直在進行新課程教學改革,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推進此項改革。以期把教師講授過多,學生被動吸收知識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在此求教于專家和同行。
課堂教學;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觀念偏重于學科的知識體系,卻無法給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高的機會,嚴重背離了教學的根本目的。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成為廣大教師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新課改的首要目標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師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應該如何進行科學的課堂教學呢?
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是學生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習形式,是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
1.合作學習的形式。在教學中無論什么方式的合作學習,都必須是以學生扎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人人貢獻出思維的成果。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桌議論,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組成小組討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對象,只要有利于合作學習應當有多種選擇。合作學習在安排上必須遵循“寧少毋濫,寧短勿長”的方針,做到可有可無的不安排,不適當的不安排,學習的時間可短些,有半數小組結束討論時,應及時停止,轉入新的學習。在匯報討論結果時,由小組推選一位學生匯報,其他同學來補充。
2.合作學習的技能。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組分工學習時,要教給學生分工的方法,不同能力的成員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時,教給學生要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碰到分歧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3.合作學習的效果和評價。合作學習,每位學生都必須動口、動手、動腦。耳、口、眼、腦并用,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表情達意的訓練次數增多,教學單位時間效率大大提高。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有效的討論與輿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合作學習既滿足了學生的交流欲望,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又獲得了成功和分享成功的需要。
隨著素質教育實施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逐步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探究性的學習就是這種方式之一,我們認為探究性學習就是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分析與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1.探究性教學把教學活動的本質看成是“學生的發展過程”,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世界只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盯著“知道了什么”,而是始終著眼于“發展的怎么樣了”。即: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獲得。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與活動空間,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與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堂課的效益,體現“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本質。
2.探究性教學在教育內容的運用上,教師憑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發展要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與發展的需要。
3.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啟發式”為主,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實踐鍛煉和探究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產生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情的思維過程,才能產生“所感、所思、所悟”的切實體驗,萌發對客觀世界探索的意念。
4.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學生掌握一個具體的知識固然重要,但關鍵在于是否對所學知識有選擇、判斷、解釋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訓練學生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完成對一個問題的思維及理解過程。這種教學重視思維過程訓練,淡化思維結果追求的做法,會逐漸使學生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對教師來講,需要勇敢的嘗試和科學的創新。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完成課程改革賦予的教學使命,有效地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以后終身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李莉.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