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全(四川省屏山縣夏溪鄉中心校)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學習的方法淺析
廖明全
(四川省屏山縣夏溪鄉中心校)
人們普遍認為,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然而不管是語言還是文章中,語文都是存在著的。它是聽、說、讀、寫和譯等方面的統稱。擁有一定的語言規則和應用規則。課標的改革給原始語言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習所需要的知識,讓語文課堂更加活躍和開放。
新課標;初中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課是由多篇內容不相關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其知識的連續性主要表現在這個詞的意思、單詞、句子和語法上。語文課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祖國語言的研究;二是培養分析、綜合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對于語文,學生有著原來的語言基礎,可以通過課前預習來提前了解書本中的知識點。學生預習后,對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深度。例如,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言文,里面有生僻字以及各種語法,這便加深了學習這篇文章的難度。如果學生在課前毫無預習就直接翻開課本,在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時就會覺得困難,老師若突然解釋到某個詞的意思,以及為何要那般用時,學生沒有絲毫印象,甚至都聽不明白老師想表達的意思,那這堂課的學習效率便會很低。若老師再在互動時間問《桃花源記》的作者,以及圍繞作者展開的一系列有關問題,而由于學生沒有課前預習,一問三不知,那這節課所學習到的成果就會很少,所以,學生應在課程開始前收集好有關課堂學習的相關資料,以便高效地學習。
一節課自上課后,學生便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四十五分鐘。在這四十五分鐘里,學生需緊跟老師的節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引導去思考,去發揮充分的聯想。
語文的學習是開放的、靈活的,可以隨意的提出問題,展開聯想。也可以將自己代入到當時作者所處的境地去想作者所想,作者所問,以及為何要這般問。因此,思想和靈魂的交流在語文課堂中是最重要的,在師生互動的氛圍里,學生要愿意透露真實的自己,快樂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積極參加到課堂活動中去。
在老師講解時,用心聆聽,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聽課,盡量避免自己走神,試圖遵循老師的方向。保持眼睛、耳朵、心道這三個點,努力集中自己的思想。當然,學生很難一直做到思想的高度集中,但可以試著給自己調節緩沖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同一個課堂上的學生一節課下來所學到的知識的程度不同的關鍵點所在。一些善于學習的學生在思維高度集中一段時間后會給自己安排一定的緩沖時間,合理地自動調整,使自己能更好地接受知識。
人的記憶是一條曲線的過程,也就是說,人的記憶是從低到高,然后又下落,之后逐漸平穩,記憶效應的解釋再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記得不清楚,然后再到穩定的過程。記憶的特點要求我們要反復地記憶,經過這個反復的過程后才能將知識真正地、永遠地記住。而課后復習,就是試圖達到這一目的的方式,尤其是對一些單詞及語法點,不經過一個課后鞏固的過程,很快就將忘記,因此說,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學生上課很認真,在下課后就把書本放到一邊,這種習慣需要改正。這會讓學生在上課學到的一部分知識被自己無意間忘記,所以課后復習是必要的。
課后復習是對一節課內容的總結,起到鞏固的作用,可以加強記憶,以防自身忘記,可以起到總結升華的作用。且初中語文教材課后有一些練習題,學生可以有目的地練習自己薄弱地方,比如,一些文言解釋、一些修辭手法等。也可以在復習時,將課堂上老師講解過、出現過的相同類型的中國古典詞有序地集中在一起。
學習語文是個積累的過程,現在的學習已不再一味地局限在課堂上,生活的積累也占很大的成分。語文來源于生活,學生應學會從生活中去尋找。
例如,街角的一個告示,例如一面廣告墻,當然,更多的是課外書,善于去閱讀,善于去發現。生活隨處都有語文的痕跡,要用心地去閱讀,認真地體會。
要學會合理的運用周圍資源,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畢竟語文本就來源于生活。
傳統教學設計一般是從概念出發,重結果輕過程,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一般是從問題出發,重視知識和規律呈現的過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獨立、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在中國教學被廣泛使用,學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深入,認真研究學習方法,而作為教師,有義務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合作探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質量,以及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的整體,真正使用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以及業余時間學習,來拓展自己的思維,學會獨立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語變得輕松,使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讓自己能更好、更有效地學習。
[1]郭初陽.用思想撞擊課堂:《珍珠鳥》教學實錄[J].人民教育,2005(Z1).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235.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