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岳峰(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白坭中學)
利用實驗型微課提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效果
楊岳峰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白坭中學)
結合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實驗型微課應用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談一些具體做法和感悟,希望對微課與化學教學整合的研究帶來幫助。
初中化學;實驗型微課;實驗教學
在胡鐵生老師的引領下,佛山甚至全國都逐漸興起了微課研究的熱潮。隨著研究的深入,制作微課的工具、軟件以及網絡平臺的支持已經日趨豐富。但是微課與具體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應用研究還較少,研究層次比較淺,微課是否適用于所有課程,適用于哪些課程、哪些教學內容,還需進一步實踐檢驗。本文結合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實驗型微課應用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談一些具體做法和感悟,希望對微課與化學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帶來幫助。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是不可替代的學習方法,是創新的基礎。因此,化學教師應該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做好學生實驗。對于學生實驗和探究實驗,很多學生由于對實驗原理理解不到位,或由于操作不熟練,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導致實驗現象不準確,加上實驗只能做一次,很難有改正錯誤的機會,更談不上創新了。教師方面,由于受到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導致不少教師心中沒有課程意識,沒有把實驗教學與學生的發展需要聯系起來,還是急功近利地以達到考試要求為實驗教學的目標,這樣既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發現和解決化學中的問題,因而改革實驗教學勢在必行。
實驗型微課的應用對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實驗型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媒體不同于教參配套光盤上的實驗視頻,它是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和實際教學需求設計制作的具有獨立性、完整性的教學功能的資源包,其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能促使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撬動教學改革
可汗曾說過:“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基礎知識的講授(可以由其他人的視頻講解),而是能夠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和啟迪,能夠開展群體的討論與實踐。”化學實驗型微課的設計、制作、運用本身就是教師解讀教材、重構教材的一次創新體驗,而網絡發布平臺又為大家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啟發教學思維的機會,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大量微課應用到教學中,也將縮短一線教師的講授時間,讓他們能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能讓教師不再困于中考指揮棒,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教育、教學本質。
2.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學校教育還處于傳統教學為主流的狀態,教師講得多,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學基本是“齊步走”,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實驗型微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了實驗型微課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讓學生優差搭配,分組進行實驗準備,自擬實驗步驟,搞清實驗原理;獨立操作實驗儀器,完成實驗觀察任務;獨立處理實驗數據;獨立分析推證實驗結果;獨立想辦法解決實驗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這一過程就是要讓學生不停地動手、動腦,以此激活他們的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和創造性,全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讓后進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縮小差距。
在將實驗型微課用于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實驗型微課不能僅僅成為教師上課的替代品
新課標指出,自主性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標提出的高層次要求。所以,教師不能把實驗型微課僅僅用于代替自己上課。教學內容雖然是固定的,但是學生是在變化的,不同的學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我們應該利用微課來釋放課堂教學時間,使課堂不再是一言堂,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和引導他們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和創造性,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2.實驗型微課要重視實驗現象、實驗操作的真實展現
在設計制作實驗型微課時要重視實驗現象、實驗操作的真實展現,不能用圖片、動畫等方式代替。條件允許的話,教師應該采用現場拍攝加后期剪輯合成的方式來制作實驗型微課,以保證真實性。實驗型微課可以是實驗課堂實錄的一部分截取,但是拍攝手法上要有所區別,要運用多鏡頭拍攝,必要時要有遠近景切換,不能一個鏡頭拍到底。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之水溶性》就是一個固定鏡頭拍到底,老師站在講臺的實驗活動和學生的實驗活動都無法清楚展示出來,效果實在一般。
做得比較好的實驗型微課是《過濾操作》,近景鏡頭運用恰當、剪輯合理,能清晰看到學生在過濾操作中的對與錯,教師也引領學生進行了討論、評價、歸納、重做實驗等一系列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能力,而聯系生活中的“過濾”,又能夠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微課的高級階段或發展趨勢,應該是走向“微課程”。針對現階段微課作品少、優質的專題型微課集更少的現狀,我們下階段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在市區教育局的領導下,合理分工,整合各校、各科組教師集體智慧,科學選材、設計,制作出更多優質的微課作品,并充分發揮網絡平臺資源共享的優勢,以滿足課程改革的需求。
丁健琦.新課程下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7(13).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