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娜(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張星學校)
抓好四環節,優化文言文教學
馮麗娜
(山東省招遠市張星鎮張星學校)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盡管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不少教師依然只注重知識的積累,而輕視文本內涵的解讀。文言文教學停留在讀讀、譯譯、背背的層面,課堂時間幾乎都用在教師疏通文義,逐字逐句落實,學生機械背誦(詞語解釋、翻譯句子等)上,教學脫離了課文的語境,學生無法通過閱讀獲得情感體驗,以致學習文言文無興趣、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不高。優化文言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也做了一些嘗試。
先抓好課前預習,鋪墊課堂教學。教師要及時批閱學生的預習作業,或用熱情的語言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或用指導性的意見提示學生努力的方向。還要認真整理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以便設計或調整教學方案。起初由于學生的預習習慣較差,自主學習的效果很不理想,但習慣成自然,學生的預習漸入佳境,自學能力基本形成,為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要優化預習效果,還要靠好的預習方法,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不是走馬觀花的看看課文,而要認真閱讀文本,發現問題并盡力解決。“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教會學生邊讀文本邊做標記,標出不認識的字詞、理解不了的句子以及閱讀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先在課文中標注出來,而后整理在預習筆記本上,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留待課堂上和同學、老師一起合作探究。
1.借助課后注釋
2.借助工具書,結合語境
課文中沒加注釋的地方,對有些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隨時查閱解決,還要學會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分析。如《傷仲永》中“即書詩四句”中的“即”字,課后沒有注釋,學生往往理解為“就”,倒也通順,可聯系語境,解釋為“立即、馬上”更能突出仲永的聰慧,且與下文“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中的“立”字相應,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3.借助網絡或書籍
文言文時代久遠,學生對當時的背景知之較少,且與作者在年齡、心理及閱歷上有很大的差距,很難深刻地解讀文本,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例如《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文章既描繪了月夜小景,又傳達出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意味深長。學生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并不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卻不容易。這就需要多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背景知識,借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透過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獲得思想的感悟和人生的啟示。
善于積累,厚積薄發,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教師要教學生學會積累。例如詞語“走”在古代漢語中翻譯成“跑”;“去”翻譯成“離開”等。特殊句式: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倒裝“甚矣,汝之不惠”等,類似的文言知識,學生積累的時間長了,自然記住的就多了,能力就慢慢提高了。因此,我要求學生每人必備專門的知識積累本,每學一課,都要在本子上分類整理出學到的知識點,不斷充實知識庫,夯實知識根基。
1.重視誦讀,理解文本
葉圣陶強調:“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
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語句,所以,一讀課文,正字音;二讀課文,通文意。在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字詞,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讀準讀順課文。三讀課文,模仿秀。教師選擇好的錄音或由本人示范朗讀,適時指點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生聽讀體會,然后吟讀模仿,通過個人讀、小組賽、薦優展示等方式,秀出精彩朗讀。四讀課文,品精彩。每篇課文都有其精彩之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人物對話描寫很精彩,鄒忌“三問”,妻妾客“三答”意味悠長,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讀出情感韻味。五讀課文,誦讀賽。朱熹說:“讀書之法,在于熟讀而精思”,熟讀精思之后,熟讀成誦,以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對于短小精悍的短文,或者是長篇中的精彩段落、經典名句,如《醉翁亭記》中描寫四時之景的句子,《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的句子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通過開展誦讀競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誦讀效率。只有用心去讀,反復吟誦,才能領悟文本內涵,感悟字里行間的感情。
2.質疑問難,深入解讀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能將閱讀指向文本的深處,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
當然教師向學生提問也是必需的。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中學生會提出問題:蘇軾為什么要去承天寺?為什么要夜游?他在承天寺看到了什么美景?蘇軾的心情怎樣?經過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對這些問題也會有初步的理解,但體會未必深刻,尤其是對蘇軾夜游承天寺心情的體會。這時,教師就要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如作者觀賞承天寺美景后在想什么?文中哪句話可以體現?由這句話看到作者怎樣的精神狀態?(這句話中有一個字不能去掉,是哪個字?有何深意?)教師引導學生誦讀、比較,學生便會透過文句傳達出的這份閑適,看到作者面對挫折時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文本的解讀達到了應有的深度。
3.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教學
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引領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或用法(諸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等),掌握文言句式的特點、語法規律(比如省略、倒裝、賓語前置等),學會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要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僅靠教師課堂上指導閱讀教材上的文言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文言文,實現文言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延伸。由教師推薦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言文,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指導與訓練,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學了《傷仲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匡衡勤學》《江郎才盡》,學了《孫權勸學》,可以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等,除了夯實文言基礎,學生還能更深刻的認識成才與后天努力的關系,從而更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發奮讀書。
總之,抓好課前預習為課堂教學奠基;抓好朗讀、質疑問難,優化課堂教學;抓好比較閱讀,拓展延伸課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文言文教學的實踐探索之路,漫長而艱難,我會不斷探索教學規律,找到更受學生歡迎、更高效的教學方法。
白會俠.文言文教學新途徑之嘗試[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