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安(福建省福州市秀山初級中學)
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陳壽安
(福建省福州市秀山初級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各科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已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關鍵。逆向思維屬于發散性思維范疇,也屬于創造性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有利于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初中地理教學;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正向思維長期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焦點,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嚴重影響逆向思維的構建。同時,在向逆向思維轉換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重新構建心理過程的方向,會大大增加正、逆思維的連接難度。為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已成為一大難點。針對這方面,教師要綜合分析各種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更好地學習地理,為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提供有利的保障。
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逆向思維是孕育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要素,是新時期創造性人才必須具備的重要思維品質,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維品質。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在逆向思維作用下,發現不同的地理學科之美,逐漸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并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那些難懂的概念、理論,突破地理教學的難點、重點,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并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在培養學生逆向思維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創造性的求異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解題能力等,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1.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屬于一種積極而活躍的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地理學家由果找因,利用逆向思維逐步得出地理原理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學習“大陸漂移與板塊運動”時,先讓學生閱讀世界地圖,然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獲得科學發現的體驗,由此展開逆向思維提出問題: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會不會因為受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的?接著讓學生動手實驗:利用舊報紙撕成兩半,再拼合在一起,那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會不會像撕破的一張紙一樣是同一塊大陸?然后點題: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就是通過由果找因,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一學說,從而否定了地球“固定論”的觀點,這樣不僅使學生知道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啟迪了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能夠有效啟迪他們的逆向思維,更好地學習地理學科知識。
2.注重理論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由于地理學科知識點多,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克服死記硬背,這樣才能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準確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地理現象,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素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以“中國自然災害”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說說自己對我國自然災害現狀的看法,提出一些防災減災的建議。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查詢相關的資料信息。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了解的情況,結合他們提出的建議等,引導學生結合當地常發的自然災害,要求學生整理個人有效避災的方法,并在班上交流。根據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在減災防災方面思考更深層次問題,進行逆向思維,提出更加有效的防災減災的措施,避免受定向思維模式的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找到更加有效的防災減災的方法。
3.注重反向逆推,辯證分析,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反向逆推,深入探討某些重要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如學生學習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知道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便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使我國廣大地區降水豐富,眾多大河滾滾東流等。為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逆向假設:如果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我國氣候、河流流向、交通運輸等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通過逆向思維分析交流得出:從氣候上看,由于東部高,太平洋上的濕潤氣流難以進入內地,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氣溫可能會有所下降,形成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的氣候。由于東高西低,河流大多發源東部,從東向西流。這樣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等的影響。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辯證分析,學會站在矛盾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多方位認識事物。以“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闡述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還要講解大氣污染、塵埃增多導致氣溫下降產生“陽傘效應”,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站在矛盾對立面思考問題,解決遇到的問題,為提高逆向思維能力做好鋪墊。
4.借助講授新課,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維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正向思維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規律,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探討性的內容,探果索因,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逆向思維準確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等。比如,運用“反證”,來證明地理事實、理論的正確性。就反證法而言,屬于正向邏輯思維的逆過程,典型的逆向思維。具體來說,在運用反證法的時候,需要假設那些和已知地理事實、結論相反的結果成立,進而,推導出和客觀地理事實、地理規律等相矛盾的結果,促使之前的假設不成立,為證明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地球的公轉”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對地球公轉的特征及其產生的意義感到理解困難。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設:如果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為90度,也就是說地球不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面是直著身子繞太陽轉,教師通過畫板圖讓學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直射點將終年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不會發生變化,同一地區還有四季變化嗎?還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嗎?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為66.5度,并且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才會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來回移動,才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這樣可以促使復雜、難懂的地球公轉知識點變得直觀、形象,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點的興趣,也能促使他們準確把握、理解新的知識點,不斷完善已構建的知識結構體系,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5.利用習題教學,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學會利用逆向思維解答相關的問題。可以講解一些和學生已有認知相沖突的范例,開拓學生的逆向思維,真正從定勢思維中走出來。以“喀斯特地形”為例,大部分學生知道發育喀斯特地形需要具備的條件,即要充足的可溶性巖石,地區氣候屬于高溫多雨。青藏高原高寒氣候已經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科學家們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區發現了特別好的喀斯特地形。如果學生仍然按照定勢思維模式去思考該問題,必定找不到出現這一特殊現象的原因。在此情況下,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點,巧妙地引導學生跳出定勢思維的圈子,學會運用逆向思維,全面而客觀地分析青藏高原的整個發展歷程,探索找尋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地質史上,曾經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沉積巨厚石灰巖之后,地殼逐漸上升。在初期的時候,上升的高度并不大,青藏高原的氣候以高溫多雨為主,喀斯特地形逐漸發育,青藏高原急劇升高后,喀斯特地形也隨之上升。這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較好的喀斯特地形的原因。在逆向思維作用下,看似毫無頭緒的問題,一下迎刃而解,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世界的神奇,對地理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他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素養放在重要位置。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方法,充分顯現學生在整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逐漸打破他們的定式思維模式,靈活運用逆向思維去解決遇到的地理問題,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地理現象。以此,逐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學以致用。
[1]李宏偉.談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7):90.
[2]高秀軍.簡議初中地理教學中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J].成功:教育,2010(1):31.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