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玉(福安市城北中學)
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應注意四個方面
黃碧玉
(福安市城北中學)
主要闡述了初中生物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注意四個方面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注意事項
新課程改革已走了多個年頭,在生物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始終貫徹新課程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并以此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能力、科學素養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學校的發展存在很大差異,教學資源不一,面臨的教學困難也不一樣,要求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實際,總結經驗,探索教育規律,靈活地、創造性地開展教學。通過這幾年新課程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必須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新的課程理念提出必須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顯然生物科學素養不可能單靠知識的講授、灌輸來形成,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因此這就要求在教學內容上,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這樣才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創造性的教與學,教材內容應避免讓學生被動地不加思考的全盤接受,而是要提供讓學生分析、思考的素材,提出供學生活動的參考建議。教材中有不少知識內容不需給出明確的結論,而要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在進行“種子發芽條件”教學時,我提前兩周讓全班學生動手做綠豆種子發芽的實驗,課堂上把他們的種子萌發情況一一展示,針對學生實驗的情況提出“有的種子為什么不會發芽?”等問題讓學生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說明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外界條件、種子發芽率。這樣由學生自己實踐、分析、探討、交流,得出結論,這就使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師與學生開放的體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又如在進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教學時,在探究了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一步探究鼠婦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因素(如溫度、土壤的潮濕程度等)的影響,可讓學生參照前面的探究步驟,獨立完成類似的探究活動。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允許學生對教材中的某些觀點提出自己看法,例如保護環境問題中提出能否在富春溪游泳,富春溪是本市飲水之源,有人說可以,而有人反對。請問同學們對此持什么看法?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目,教學中不要求學生得出統一的結論。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有著自己的見解,只要說得在理,都給以肯定,同時給予鼓勵。
生物學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可以聯系日常實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接觸了許多有關生物的現象,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前應充分分析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已知的各種因素,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和知識基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究。這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使他們深刻的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表現為人們對某種事物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映。興趣可使學生滿腔熱情地從各種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習的動機,推動他們去學習、探究,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及情感的體驗。例如在進行“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教學時,我并不是先講細胞分裂的概念,改變以往那種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或者先講概念后舉例的方式,而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起,改變了以往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如“你們一年內能長多高?為什么會長高?”學生在普通的現象中,找到使他們產生認知沖突,迷惑的切入點,由于學生對上述現象有著深刻的感性認識,就自然產生認識研究它的興趣,從而自然地引出了“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這一主題,進而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相關問題,如細胞能否無限制的長大呢?細胞如何形成組織?組織怎樣構成器官,進而形成人體?帶著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討論、比較,由淺入深,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現了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是課堂內容的提升和結合,是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程度的檢查,和對學習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是學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過程。因此,對課堂練習的設計,應引起生物教師的足夠重視。首先,練習題目標明確,要有針對性。由于45分鐘的上課時間是有限的,課堂練習不宜過多,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很好地反饋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其次,練習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選擇、判斷、填空、圖表、連線、簡答、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有利于形成發散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知識能力的遷移,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課堂練習的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可以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有機的結合,也可以側重其中某一方面,例如在進行“合理膳食”一課以后,練習
2.開展地理第二課堂
新課標強調“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僅停留在知識的掌握上,更多要通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能力,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活動,如組織辯論會、社會實踐、野外考察、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地理知識,了解的地理現象,在我們的身邊就能很直觀的體現。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突破課本上的疑難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充滿了動力,才會不斷改善初中地理課的現狀。
初中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戰略舉措,它不僅引領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直接改變著課程,并且深刻影響著社會對教育的認識、評價,影響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現代教育的很多問題與應試教育有很大關系,在全國很多地區,初中地理屬于非中考科目,在這種情況下,初中地理課成為一種擺設也就不難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適當的評價體系。在“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對初中地理教學的評價也應有新的思考。現行的八年級地理舉行會考,很多學校只是走過場,形式化過于嚴重,忽視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應通過八年級地理會考的考查結果進行等次劃分,然后與初中升學進行掛鉤。然而這樣的標準并沒有落實到位,使得很多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對初中地理教學不夠重視,學生也不愿花時間去學。所以,我們應把八年級地理會考認真地組織起來,并落實相關規定。
2010年起,山東、福建、江西、云南等省陸續將地理納入中考。現在高考改革正在推進,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除語文、數學、英語外,其他學科采取選考方式。北京已出臺新的中考方案,對接高考改革,采取選考方式:語文、數學、英語必考,物理、生化兩門中選擇一或兩門,歷史、地理、思想品德三門中選擇一或兩門。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把地理學科納入中考評價科目。只有這樣,學校、家長、學生才能重視起來,地理教師的工作責任意識也會增強。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地理教師隊伍的培養,也是接軌高考改革的需要。
同時,我們也可以采用一些靈活且有意義的評價方法,比如學生成長記錄、調查報告、小論文、小制作、平時的表現等。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尤其是學困生,要通過評價體系的改革,幫助學生找到自信,要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這是肯定學生學習成績和態度的一種強化措施,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產生進一步把學習搞好的愿望。評價應立足過程,促進全面發展,在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評價過程都要進行必要的改革。通過評價體系的轉變與落實,讓初中地理課堂真正的活起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服務。
總之,只要我們地理教師端正教學態度,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勇于嘗試,讓學生樂于學習,學有所得,初中地理課的教學現狀定會大有改觀,初中地理課不再成為擺設的一天終會到來。
范志國.初中地理教學評價[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