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伯聰 葉志文
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審思
□ 邱伯聰 葉志文
通過文獻資料法、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審視當前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xiàn)況問題,探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提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六點建議,旨在為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進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校形象和提高青少年體育文化素質。
校園文化;體育文化;文化建設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校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種有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是學生在校園體育實踐中形成和擁有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和提升學校形象的重要手段。
1.校園文化的概念
校園文化是指在校園內所呈現(xiàn)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是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lián)系的。
2.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
所謂體育文化就是以身體的活動為基本形式、以身體的競爭為特殊手段、以身體的完善為主要目標,在人類特殊實踐活動過程中,有關人的精神生活的相關方面。它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和文明社會的顯著標志。
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校園環(huán)境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技能為主要形式,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的文化活動過程中,由體育工作者、學生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以不同形態(tài)存在的特質所組成的一切事物。
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投入到對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中,但是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現(xiàn)存問題突出,令人擔憂。
1.意識淡薄,無主題
當前,很多學校忽視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導致學校體育的資金投入和體育基礎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目前絕大多數(shù)中學校園的體育文化建設停留在初級階段,層次低,無主題,真正意義上以校園體育為主題文化建設的學校少之又少,甚至沒有。然而,中學校園是各種新思想、新思潮、新觀念、新信息的傳播場所。學校體育中的體育課堂教學、課余體育鍛煉、課余體育競賽等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學校對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在價值及其重要性還未明確,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學校還未對校園體育文化形成全面的認識,對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意識不強。
2.內容相似,無特色
另一現(xiàn)實情況是:各學校沒有根據(jù)本校的辦學理念、建筑特點、場地設施、師資配備及地域體育文化等情況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而是一味地照搬它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和內容。任何學校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時,都應以學生和社會需要為主導,根據(jù)每個學校的辦學條件、師生結構、類型和規(guī)律的不同,以及學校所處的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差異,建設及形成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
3.形式單一,無個性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形態(tài)之一,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因而具有強烈的個性。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形式上較單一,無法顧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僅僅停留在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層面,而這對于體現(xiàn)中學生的個性是遠遠不夠的。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途徑,超越學生階段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1.校園體育意識文化建設
校園體育意識文化集中反映了學生的體育精神、道德觀念等。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應運用廣播、標語、黑板報等媒體進行宣傳,引導他們形成或完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體育比賽中以公平競賽,公開競爭,求真求實,遵守規(guī)則,尊重對手的體育道德精神,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體育道德風尚。
校園體育意識文化的實質就是在體育精神指導下的外化的行動,它主要反映在體育的觀念、精神、道德風尚等方面,涉及人們的理想追求、觀念轉變、道德修養(yǎng)、人格塑造、行為自律、紀律約束等各個方面。如一場球賽,看似運動雙方在比賽場按照運動規(guī)則所進行的一場較量,但這只是一種外化的行動,更多的是通過比賽比出風格、比出頑強、比出團結,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斷進取,不斷超越,不斷完善,這才是體育運動對人的素質的最重要、最本質的提升。
2.校園體育行為文化建設
(1)深化體育教學改革。體育教學是校園體育行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包括教學的指導思想、內容標準、組織形式、評價方法等。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強調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還要注意體育文化、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傳播,使學生具有全面的體育文化修養(yǎng)。在選擇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慮體育鍛煉的實效性和科學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讓學生達到“懂、會、樂”的體育效應。
(2)重視校園體育組織系統(tǒng)的建設。學校要有分管學校體育方面的校長,學生會要設立體育部,學校領導要為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提供經費和創(chuàng)造條件。學校要制定各種有關體育的規(guī)章制度,使學校的體育工作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
(3)豐富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除了常規(guī)地組織各種校運會、小型多樣而有趣的體育比賽外,還可以開展體育專題講座、體育演講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圖片資料展覽、組織觀摩體育比賽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文化活動。學校的運動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足球隊、籃球隊、橄欖球隊、健身操隊、舞貔貅隊等都是學生喜歡參加的組織,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
3.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的建設
校園里的體育建筑、雕塑、場地設計,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體育意識文化的載體,凝聚和展示著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智慧、體現(xiàn)著人們的情操、意志、價值觀念等多種文化物質。另外,體育建筑、場地、設施也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各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從實用性、安全性、服務性、適合性、地方性等方面考慮,加強體育物質文化建設,建造體育場館,添置體育設施設備。主要包括:場,田徑場、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館,綜合性體育館、籃球館、排球館、乒乓球館(房)、藝術體操房、游泳館等;區(qū)(角),肋木區(qū)、單杠雙杠區(qū)、攀爬角、 健身角等;器材,體操類器材、球類器材、田徑類器材、民俗類器材等;其他,如體育雕塑、體育壁畫、體育傳播設施等。
1.思考
21世紀的新形勢下,學校必須重視和加強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它對人的素質影響是全面的、潛移默化的,具有滯后效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提高中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能使校園氣氛煥發(fā)生機,充滿活力,促進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習。
針對現(xiàn)階段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現(xiàn)實情況,各中學要強化主導意識,充分利用體育文化資源,以人為本,根據(jù)不同學校的具體校情,讓師生通過參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去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一方面能不斷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實施,另一方面對展示學校校園形象,提高學校辦學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議
分析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xiàn)狀,對各學校如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出以下建議:①正確處理好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學校應加強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意識,不能只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而忽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②任何學校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時,都應以學生和社會需要為主導,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建設有校本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③以活動為載體,以發(fā)揮學校體育在校園文化中的作用為手段,利用豐富多彩、內容充實的體育活動來建設形式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④積極開展中學生體育文化藝術節(jié)的活動,以體育文化活動推動校園文化的發(fā)展,這是拓展學生素質,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⑤以學生社團(足球協(xié)會、羽毛球協(xié)會、健身操隊、籃球隊等等)活動為依托,不斷探索學校體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新思路;⑤建立和完善正確的校園體育文化導向機制,讓學校體育充分發(fā)揮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1]肖華,肖培君.對校園體育文化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03,(6):48-49.
[2]劉文強.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培育的路徑[J].體育教學,2015,(1):55-56.
[3]孫文琦.構建新時期校園體育文化是時代的需求[J].安徽體育科技,2011,(1):57-60.
[4]尹念龍.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的現(xiàn)狀、功能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9):95-96.
[5]程一輝,莊志勇,蘇振南.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價值取向與建設性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7,(3):91-93,96.
[6]劉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園體育文化本質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4):116-118.
[7]袁大任.也定義體育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3):28.
[8]韓洋雷,鄧星華.在系統(tǒng)論視角下探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運動,2014,(13):88-90.
(編輯:易繼斌)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資金項目“校園體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編號:201512179876)的成果。
G633.96
A
1671-0568(2016)27-0018-02
邱伯聰,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派潭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人文體育德育融合;葉志文,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派潭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