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萍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的探析
□ 王玉萍
目前,父教缺位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文章從父教缺位對孩子的影響、父教缺位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的提出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以期提高父親的育兒技能。
家庭教育;父教缺位;探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母親在家庭中表現出細膩、安靜、溫柔等女性化的行為方式,父親在家庭中則更多地表現出勇敢、寬容和冒險等男性化的行為方式。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體現了人類教育的一種天然和諧——取長補短的特點。而目前在我國父教缺位已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父教回歸刻不容緩。
心理學家格爾迪認為:“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失去父愛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說明父教缺失容易使孩子出現情感缺陷,導致“心理孤兒”,產生心理問題。
1.“父教缺位”會導致孩子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癥
孫云曉曾說過,“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所謂缺乏父愛綜合癥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導致子女在生理、心理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良狀況。具體表現為:過分怕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沖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會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歡使用暴力等。
國外一項研究報告稱,長期缺少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癥”,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體格等方面的障礙與缺陷,出現身體發育不良、自尊心低下、自制力薄弱等問題。與充分獲得父愛的孩子相比,“缺乏父愛綜合癥”患兒中的輟學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則高出3倍。德、日兩國的兒童心理專家聯合對兩國的3000多名少年兒童進行了一項專題調查,結果發現:缺乏父愛的年齡越小,越容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癥”,而且此癥對于男孩的影響更為嚴重,男童患上此癥的可能性要比同齡女童高1倍。Biller研究顯示,如果女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焦慮、不確定、羞怯或者無所適從等。Ellis等研究發現:父親缺失導致女孩青春期的提前到來,并增加了女孩過早的性行為和未成年懷孕的風險。
父教缺位和弱化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引起孩子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
2.“父教缺位”影響孩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
孫云曉說過,“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個體在幼年時就開始進行性別分化,并表現出性別定向的趨勢。這種性別定向是后天學習獲得的,父母雙方都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父親的獨特作用更為重要。美國父親角色研究的專家羅斯·派克認為:由于父親往往以更加鮮明的、更加差異化的方式與兒子和女兒互動,父親在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中比母親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Biller研究證明,如父親缺失發生在4歲前,那么它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非常不利,特別是對男孩。更有研究表明,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并且生活在權威型母親教育的家庭會使他們缺乏攻擊性,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的表現——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賽性的活動,如看書、聽故事、猜謎語等。父親缺失使女孩在生活中缺少直接的男性榜樣,缺乏安全感,性別角色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父親作為孩子的榜樣,給他們提供了一種特有的男性化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對男孩而言,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的堅強、勇敢和冒險精神等男性化的個性特點,給孩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而父教的缺失會使男孩在性格方面表現出膽怯、懦弱、優柔寡斷等女性化的傾向,導致孩子一輩子缺鈣。對女孩而言,父親是他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父親的所作所為對女孩成年后的性別角色發展和家庭婚姻生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女孩如果父教缺位,會出現自卑、孤僻、冷漠、厭惡交友等心理問題,缺乏安全感和陷于早戀,直接影響到身心健康發展。
3.“父教缺位”影響孩子道德品質發展,導致犯罪率上升
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說過,“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按一定的社會規范和準則去評價別人的行為和支配自己的行動。所以社會道德規范內化成個人的品德時就會體現在一個人的行動中,甚至會體現在他的一生中。而這一過程的形成與父教在位的力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宗春山說得好:“父親應該是家庭中的道德警察,要對孩子的學習及品格的發展起到約束的作用。”霍夫曼研究發現:父教缺失的男孩比父親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內部道德判斷、愧疚、接受批評、道德價值和規則一致性上得分要低。Santrock研究發現,當相關變量(比如智商、社會經濟地位、年齡、兄妹狀況等)被控制后,父親缺失兒童在教師報告中比父親存在兒童道德上得分要低。美加州大學的辛西婭·哈珀與普林斯頓大學的薩拉·麥克拉納漢選定6403位年齡在14~23歲之間的男孩并連續追蹤至他們30歲,以探討父教缺失與犯罪之間的關系,結果也證明父教缺失的孩子犯罪率是普通孩子的2.5倍。許多研究表明:父教到位的力度與孩子違法犯罪有一定的關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的傳遞者,父親作為一名成年男性他的道德的認識和判斷標準是通過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與人相處的交往方式,對事業執著追求的態度和面對困境的樂觀心態中表現出來的,在生活中通過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孩子,使他們懂得了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所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
1.社會因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父母為了改變生存條件,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整日忙碌不停。尤其是父親掙錢養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導致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教育功能被逐漸弱化,原本由父母雙方組成的家庭教育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母親一個人身上。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對父親的依賴和需求會變的逐漸明顯,都需要從父親那里獲得一種堅強的力量作為生存的支撐,來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母親卻無法替代父親完成這一教育功能,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這是父教缺失的根本原因。
2.家庭因素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這種傳統觀念支配下,父親外出掙錢養家,母親在家打理家中事務、照顧孩子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造成大多數家庭普遍存在著父教缺失或弱化的現象,即使有些父親在家也不愿意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總認為教育孩子是媽媽的責任,與自己無關,自然而然成了家庭教育的旁觀者。所以,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是導致父教缺失一個重要的原因。
3.個人因素
父親是家庭的頂梁柱,是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敢教科書,更是前進道路上的引路人,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是每個父親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有的父親由于文化程度偏低,認識不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動放棄了教育的權利;有的父親脾氣暴躁,缺乏耐心,教育孩子方法簡單粗暴,親子關系出現緊張,導致家庭教育失效;還有的父親對孩子過分溺愛,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展,沒有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正確目標,導致家庭教育功能的減弱。所以從個人角度來看,父教缺位是一個重要的內部原因。
1.加強立法和政策的保障,是確保父教到位的前提
為確保父教到位,改變父教的觀念,提升父教的整體素養,必須依靠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作保障加以約束,方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通過立法,強制父親履行責任。早在1995年瑞典就通過了《父親法》,規定父親在嬰兒出生后,必須請一個月的假,以便父親能在家中幫助妻子照顧嬰兒,若父親不履行這一義務,他將不能享受政府給予的一個月的薪水津貼。同樣挪威也實施了《父親法》,強調父親必須請“一個月假”來照顧新生兒。其目的是鼓勵父親分擔母親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擔負起育兒的重任。這些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國目前國民父教意識薄弱,要改變現狀必須通過立法來規定父親對孩子成長中的責任和義務,利用法律的強制性,確保父教到位。
當然要讓父教落實到實處,并發揮一定的作用,僅僅靠立法還不夠,還需要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予以支持。美國政府在1987年針對兒童的全國性會議中就特別強調指出了父教的重要性,并建議改變那些不利于父親對孩子負責任的政策。2006~2010年,美國政府計劃每年要分配1.5億美元來支持婚姻和父親項目,其中5000萬美元作為推進責任型父親項目的支持金預留下來。作為借鑒,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父親成長和完善的制度,如縮短父親的工作時間;定期到相關的機構接受培訓;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給予適當的假期去陪伴孩子;對家庭困難的父親,應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等措施,有助于父教到位。
2.提高父親育兒的責任意識,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父教創造條件
要從根本上改變父教缺位的民族憂患問題,必須提高父親育兒的責任意識,改變現有的傳統觀念。蘇霍姆斯基說過,“父親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會工作。”陪伴孩子成長是每個父親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早期教育階段更為重要,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別人是無法替代的。因此,作為父親應該認識到,自己并不是家庭教育中的配角,照顧孩子,關注孩子,經常能主動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陪伴孩子度過美好時光,才無愧于父親這一稱呼。提高育兒意識,轉變育兒觀念,改善育兒方法,擔負起父親的責任,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標桿,使自己真正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主講教師。因此,父親要努力學習育兒理論,積極主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父教質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過程中來,確保在家庭教育中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做一個稱職合格的好父親。
3.注重理論修養和技能訓練,是父教落實的保障
對于大多數父親來說,如何陪伴孩子是一個重要的難題。重視理論提升和技能訓練是提高父教能力的關鍵所在。首先,父親要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知識和一些育兒的先進理念,為父親樹立科學的育兒觀、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強化育兒能力提供條件。通過學校和社區開設家長學校,定期舉辦 “親子教育”方面的講座,為父親直接答疑解惑,提供寶貴的育兒經驗,為促進父親的成長和成為合格父親提供理論幫助。其次,創辦父教中心和父親訓練營等機構,在實際操作中讓父親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改變落后和錯誤的教育方法。再次,學校和社區可以經常舉辦一些親子活動,鼓勵父親參與,讓父親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增進親子關系,在互動中提高育兒技能。
[1]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2004,(6):79.
[2]趙平.爸爸去哪了?[N]青年教師,2014-3-10.
[3]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78-80.
[4]董光恒,楊麗珠,鄒萍.父親在兒童成長中的家庭角色與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10):689.
[5]羅斯·派克.父親角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100.
[6]夏小林.父親參與子女家庭教育的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12):46.
[7]杜布森.培育男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77-178.
[8]張亮,徐安琪.父親參與研究:態度、貢獻與效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89.
[9]李文道,孫云曉,趙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現狀及應對策略[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76.
(編輯:楊 迪)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的教養方式的分析及對應策略研究”(課題編號:SGH12370)的成果。
G78
A
1671-0568(2016)27-0020-03
王玉萍,咸陽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