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大氣的壓強》一課引發(fā)的思考
汪萍
(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為學習的主人。理念是主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課堂的理念,詩人陸游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告訴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實踐,因此科學教師如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成為教學的突破口。結合《大氣的壓強》的教學設計,作以下內容的闡述。
大氣的壓強;實驗;懸念;情境
大氣壓強存在的證據(jù)很多,教師課前充分準備實驗器材,不事先設計實驗方案,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然后學生進行展示,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師幻燈片上展示:尋找證據(jù):器材:撲克牌紙片、廣口瓶、膠頭滴管、果凍殼、吸盤、瓷磚、燒杯、水。
師:小組活動,通過所給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尋找大氣壓存在的證據(jù)。若在這當中能尋找到大氣向各個方向產生壓強的證據(jù)就更不錯了!
學生紛紛動手,尋找他們認為簡單可行的實驗。在做覆杯實驗時,有的學生往杯中裝入水,然后倒過來,紙片蓋上去后,發(fā)現(xiàn)紙片要掉下來。經(jīng)過討論、再試,發(fā)現(xiàn)要裝滿水實驗才能成功。教師不需言語,可輕輕地把杯子傾斜,學生發(fā)現(xiàn)紙片還是沒有掉下來,引發(fā)了他們的思考,同時自然會把杯子朝各個方向試驗結果。而果凍殼這熟悉的物體在課堂上出現(xiàn)倒更是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有想把它吸在手上的,也有想辦法把它吸在自己或是同學臉上的。最后請學生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演示并說明其中的道理。
對于學生來說,由他們親自動手實驗得來的知識比老師演示得出結論顯然更有積極性,更能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他們很快用多個實驗尋找到大氣壓存在的證據(jù),并嘗試解釋其中的道理。同時教師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使他們初步學會能夠用大氣壓的知識來解釋一些現(xiàn)象。此外,本實驗所用的器材中有果凍殼、吸盤、瓷磚、撲克牌紙片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更是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也能進一步滲透在家庭中,也能嘗試一些小實驗的思想,此時不需教師過多的教育,學生自然是深有體會。
在科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基于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對一些現(xiàn)象的本質較難理解。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強加于學生,應該一步步地引導讓學生漸漸走出認知的誤區(qū)。在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中,對于吸飲料時,飲料是不是被我們用力吸上來的問題設計了以下探究過程。
師:吸飲料時,飲料是怎么進入口中的?
師:兩個清潔過的玻璃瓶內裝滿橙汁。我們來進行一個吸飲料比賽,最先把飲料喝到紅色標記線的為勝者。誰愿意上來參加這次比賽呢?
學生紛紛舉手并喊著:我來,我來!
教師選擇一大個子男同學和一小個子女同學。同學們都笑出了聲,認為比賽肯定大個子男同學勝利。
生比賽:吸飲料。
在這比賽過程中,女同學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比賽的勝利,沒有把飲料吸上來的男同學臉都漲紅了卻始終沒有喝到一點飲料,他那不知其中奧妙的表情讓同學們忍俊不禁。出乎預料的結果更是激發(fā)了大家想探個究竟的求知欲望。
師:對此你們有什么猜想?
學生均感到困惑。
師:現(xiàn)在到了揭開謎底的時候了。請兩位同學仔細觀察比較兩個瓶子有什么不同?其余的同學看大屏幕。
PPT:兩瓶塞的對比圖片。
生:原來要瓶塞有孔的飲料才能被吸上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瓶塞上沒有小孔的其中的飲料是吸不上來的。從而引發(fā)他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要有小
意的溝通目的。面部表情、身體與四肢動作所表達的意義,都是肢體語言。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當事人以此等肢體活動表達情緒,別人也可由之辨識出當事人用其肢體所表達的心境。我們平時在與學生溝通時,肢體語言傳達出來的信息豐富而微妙。我們常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態(tài)度,在這里,我愿意理解為肢體語言。當你板著面孔,對著學生怒吼時,學生感受到的不是你的愛(雖然你自覺是滿懷愛心,對學生是恨鐵不成鋼),而是你的不滿和怨氣。在此消極的情境中,一切教育歸于零。陳虹老師在《教師積極語言在課堂中的運用》一文中,對于《不同語境測試》結果表明,教師如果有足夠的耐心,持用積極的話鼓勵、激勵學生,學生就會變得愉快,產生積極情緒,也會激發(fā)學生自愿做某事的動機,而教師也會感覺良好。于是,課堂氛圍愉悅而輕松。還是舉一例來說說吧,學生歷來對古文有恐懼感。有一次,我決定讓學生自行翻譯一篇沒有任何注釋的課外文言文。全班沒有一個學生敢舉手翻譯。之所以冷場,一是因為學生沒有安全感。“我要是答錯,會被人嘲笑,會很沒面子。”二是作為課外古文,總有學生不識得的字,包括字音和字義。這時,我笑著說:“我相信,以我們對文言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們起碼能讀懂此文的一半內容,還有一半的內容,也只是因為有個別字我們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原因。沒關系,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是起來翻譯的同學碰到不會的,有同學還有老師跟你一起并肩作戰(zhàn)呢。不用擔心的。”這么一說,終于有同學敢站起來回答了。那位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始終注意運用肢體語言,滿臉含笑,不斷點頭贊許,適時為其鼓掌,譯得妙處,走過去輕拍其肩膀以示贊許。學生因我的這些細微動作和表情而受到莫大的鼓舞,自然也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幫助和關愛,自信心大增,最終順利翻譯了這篇文章。可見,我們積極的肢體語言,往往能傳遞豐富的信息,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3.積極的口頭語言運用。面對面的口頭語言交流可以說是我們教師與學生間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我認為,若是面對大多數(shù)學生,教師一定不能口不擇言,眾怒不可犯。其實,學生在意的不僅是你說話的內容,還有你說話的語氣和語調。征求意見,我們要態(tài)度誠懇,虛心聽取;批評學生,我們要就事論事,不咄咄逼人,也不宜涉及學生的道德品質,給他上綱上線,若是與學生個別談話,一定要先讓學生有安全感,切不可將學生置于我們的對立面,這更有助于融洽師生的關系。
溝通是一門藝術,語言是溝通的媒介。積極語言能給弱者以勇氣,給敗者以信心,給勝者以動力。為人師者,要掌握好語言藝術,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有積極的心境,其次要物化積極心境為積極的語言和行動。即達到題目所言的,言為心聲,行隨心動;心境物化,做個文質彬彬的老師。
張慧.師生課堂言語交際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