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立(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下管鎮中學)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設計之預設與生成研究
徐飛立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下管鎮中學)
課堂教學是生成和預設,開放和封閉的矛盾體。生成和預設之間存在辯證的關系,二者互為補充。課堂需要預設,精心的預設能讓課堂的價值得以體現。所以,我們必須對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加以關注,以預設為基礎,靈活地調整教學實際,形成動態課堂。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設計預設和生成進行研究。
初中;科學;預設;生成
初中科學課程是對學生科學素養進行培養的重要課程,筆者在本文中對其教學設計和預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1.預設明確而有彈性的教學目標
教學方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應該以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目標,也就意味著以期望的發展為基礎。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客觀的差距,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對學生進行衡量,因此我們必須對期望的目標以及實際結果的差距加以考慮,所以,設定的目標要有“彈性”。
2.預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所謂的教學情境,指的是教學資源、環境。科學教師進行預設的時候,應該以學生熟悉的場景、知識等為著手點。讓學生熟悉,強化學生對科學課程的感性認識,這對知識的內化極為有利。化枯燥的理論為現實存在的場景。
3.預設彈性的教學板塊,留給學生思維擴展的空間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進行預設,因為我們不可能無目的地進行教學,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明白這節課應該學習的內容,傳授的知識,以便于合理地安排教學。同時,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也知道教學安排應該有彈性。這就要求教師綜合考慮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保障教學內容充足的同時又留有很大的“空白”。如,在科學課程中,要求教師進行預設的時候不僅要有一系列解題方法,還要有對其進行探索的過程;不僅要有通性教學,還應該有特性教學;不僅要預設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路,還要預設錯誤的方法。以上預設,包含學生的動態學習和教師動態的教學。因此,教學生成是預設的前提,如果缺乏預設,僅僅重視動態生成,那么教學的本質也就無從探索,教學效果難以提升。
教學過程是學生和學生互動、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互動、開放的課堂資源性較強。所以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敏捷性,學生需要學會傾聽,捕捉有用的信息,把有效的信息轉化為教學資源,對預設的教學各環節加以調整,開展生成性教學。
1.激活“亮點”,珍惜課題生成資源
在執教《人的性狀差異》的時候,有一位教師組織“觀察人的指紋”,但是沒有準備印泥,缺少了印泥,指紋就無法提取,在這種情況下問學生身邊有沒有能提取自己指紋的器材,沒想到學生憑借著教學文具,有的用粉筆,有的用灰塵等把自己的指紋成功地提取出來,原本是一次失敗的教學,但是卻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雖然使用這種方式和用印泥提取指紋的方式有極大的不同,也不太漂亮、清晰,但是在對上述問題加以解決的時候,學生對智慧的力量有所認識,體驗了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快樂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對學生的思維加以鍛煉。
2.尊重生成,還學生課堂主動權
一位教師在執教《蒸發》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驗液體蒸發需要吸收熱量,讓學生在酒精中浸入溫度計,然后從酒精中取出,對溫度計溫度的變化進行觀察。通過實驗,學生發現溫度計的讀數變小。然后,老師問學生為什么讀數會變低,一位同學回答:酒精蒸發,室內熱量被吸收,因此變低。這樣的回答讓老師頗感意外。然后,教師不急于評價,而是問其他的同學這個解釋合理嗎?一個同學說,解釋不合理,因為就一點點酒精,蒸發吸收的熱量有限,不能讓教室內的整體溫度下降。老師鼓勵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解釋是否正確。通過討論和思考,學生說:用兩個溫度計就可以了。其中一個玻璃泡是干的,把另一個從酒精中取出,放在一起,同時觀察溫度計讀數的變化。學生按照自己的構想,進行這樣的實驗,然后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并沒有直接評價學生最開始回答是否正確,而是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得出正確的結論。
3.讓預設與生成和諧共處
在預設中我們能夠看出教師的教學行為,生成則代表著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怎樣獲得知識是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遵守的“動態生成”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以明確的課前預設為基礎,在合理的組織形式促進下,對學生動態的知識體驗進行指導,最終實現能力的突破。教師要對“動態生成”進行把握,在合理的范圍內吸收傳統教育教學的精華,不管怎樣,通過合理的方式,實現生成和預設的統一。
我們要對生成加以尊重,把課堂還給學習的主體——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智慧。
[1]李偉.翻轉課堂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師角色轉變:以《鴻門宴》課案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2).
[2]劉炳昇.增強“技術教育”意識挖掘創新教育潛能:談“把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的課堂教學設計[J].物理之友,2016(1).
[3]吳華成.俯視小學教材,正視初中教學:“定滑輪和動滑輪”實驗解讀與改進[J].物理實驗,2016(1).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