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群(廣東省從化市河東中學)
創建生活化的生物課堂
黃彩群
(廣東省從化市河東中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以“生活”為橋梁和紐帶,使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用的生物學知識,懂得生物學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系。
生活化;生物課;觀察
以前曾看到過這么一段文字:因為鹽很重要,所以把鹽從湯里取出來,然后讓你吃鹽,再喝淡而無味的湯。結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湯,也無法吃鹽。而將15克鹽放進湯里,味道很鮮美,人人都愿意喝湯。生物教學如鹽重要卻難以下咽,如果把“鹽”融入生活這碗“湯”中,這也許是生命科學教學的一種理想境界了。由于生物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產實踐、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只要教師把生物課生活化,就可以使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參與學習、樂于探究生物學知識。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倡導讓我們的課堂回歸生活,營造生活化的生物課堂。
觀察力強的學生不會是差生,一個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用已掌握的知識來解釋發現的問題,并不斷提出新問題的學生往往是一個會學習,且成績優良的學生。筆者在教授“葉綠素形成的條件”這一內容時,課本的描述很抽象,初一學生可以理解、接受,但如果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這一結論,教學效果便不大一樣,于是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在你的周圍找出一些非綠色植物,并留心它們的生存環境。學生出乎意料地找來韭黃、蒜黃、豆芽、大白菜、草叢里石塊下嫩黃的小草,甚至于蘑菇、木耳。有些學生竟能清楚地描述:大白菜外面的葉子是綠色的,往里面的葉子漸黃,綠色變淺,最里面的葉子完全是黃白色。再結合大白菜葉子所處的環境:最外邊的葉子充分暴曬在陽光下,越往內部的葉子接受的陽光越少,最里面的葉子完全接受不到陽光。經過引導,“葉綠素在光下才能形成”這一結論自然產生。而且學生的記憶也尤為深刻。
單調單板的教學,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學習熱情,甚至于形成一種條件反射:一走進課堂,思維便處于低潮。適當地改變改變方法,“玩些花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想:“今天的生物課老師會做些什么呢?”筆者很早就想到帶學生到一個長滿刺槐、野桃樹、夾竹桃、野薔薇、狗尾巴草等植物的山坡上去講授“葉子的形態”這一章節,但一直怕放縱了學生,難以維持教學秩序而沒有行動。終于,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初秋下午開始了嘗試: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摘下相應的植物葉子,粘貼在紙上,并寫上有關的內容。我看到學生饒有興趣地討論著、忙碌著,并沒有預料中的糟糕現象。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學生卻意猶未盡,他們說:“原來這個小山坡上蘊藏著這么豐富的知識。”的確,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等我們去發現。課后,我檢查了他們的“作品”,也檢測了他們的成績,結果明顯好于在教室內學習的學生。
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對生物有極高的學習熱情,生物知識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其直觀程度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但如果學習到的知識得不到應用,學生便會覺得是紙上談兵,學習熱情也會減弱。筆者在教導“淡水養魚”這一章節時,便及時利用機會,帶學生走進社會,讓他們知道: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在應用他們正在學習的生物知識,讓他們也知道去應用知識。這節課,課堂便安置在附近的一個魚場,在那里漁廠負責人充當了一次教室的角色,他極為熱情地指著墻上的各種掛圖給學生介紹了它們的棲息水域,生活習性。還講述了他們漁場的養魚經驗:大一些的深水域一般混合放養,小一些的淺水域單獨放養鮮鯽,或鰱魚、鯨魚,并講述了各自的好處,還介紹了魚苗的來歷。這一次參觀給學生的感觸極深,他們不再覺得生物是副科,學不學無所謂,他們知道學習了知識,應用知識的重要性。
所謂“社會生活能力”就是學生通過老師的教育和引導,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進行驗證的過程。例如,在學習“綠色食品”的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綠色食品的概念、標準、標志和生產過程,然后布置學生課外調查附近商場中銷售的綠色食品的名稱、種類和產地,并寫成調查報告,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向老師和全體同學匯報。對于概念模糊或表述錯誤的,教師要明確指出,讓學生進行討論和研究,充分發表意見,然后,讓學生自行總結: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業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食品。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可以讓學生把課堂所得知識面向社會、貼近生活,使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現低時耗、高效果、最優化。
以上只是筆者的一點經驗之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以“生活”為橋梁和紐帶,使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用的生物學知識,懂得生物學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引著學生,助著學生走向教材,“回歸生活”,才能成功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趙文龍.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