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婷
(廬山市一中 江西九江 332800)
自媒體時代下的高中語文媒介素養教育初探
郭景婷
(廬山市一中 江西九江 332800)
隨著現代網絡傳媒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多數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總是滿懷熱情,在面對復雜、龐大、質量參差不齊的媒介信息時,可能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因此要重視自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素養教育。文章主要針對高中語文媒介素養教育展開分析。
自媒體時代 大眾傳媒 高中語文教育
隨著大眾傳媒的普及,信息傳播渠道多種多樣,現代的高中生往往熱衷于利用互聯網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但是網絡信息復雜多樣、真假共存,對于辨識能力較弱的高中生來說,從龐大的媒介信息中獲取科學、真實、有用的信息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媒介信息對于高中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從而引導學生采取辯證的方式進行思考,理性對待媒介信息。
媒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媒介是指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之間產生的聯系都是媒介;而狹義媒介是指信息生產者向大眾傳播信息的途徑,包括電視、廣播、雜志以及網絡等,也可稱為大眾傳媒[1]。美國學者科力普認為當人們在面對大眾傳媒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維辯證能力等能力可以被統稱為媒介素養。我國學者宋麗雅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通過社會文化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與評價能力。筆者根據目前多數研究的定義進行概括:當人們在面對復雜的媒體信息時的分析、評價、理解能力以及利用媒體信息進行社會生活和個人發展的能力,包括信息的選擇、質疑、創新以及批判能力。
世界各國開始推行媒介素養教育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其中影響較為廣泛的是馬斯特曼學者所著的《電視教學與媒介教學》,其中提到了學生應當摒棄自己的主觀感受,通過客觀分析來尋找媒體信息中所包含的意識形態,將自己從媒體信息的負面影響所解救出來。這也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重要目標,通過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與鑒別能力,提高對媒介信息的篩選能力和判斷能力[2]。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意識,了解媒介與媒介信息的影響。在高中語文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媒介知識,從而學習辨別信息真假的技能,并科學利用媒介信息,促進自我的發展。
我國教師資格證考核中尚未涉及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內容,也沒有對高中語文教師進行專業培養,教師自身缺乏媒介素養。新課改中雖然提到了“新聞與傳記”的教學目標,但是多數教師對于該內容未進行系統設計,且教學目標不明確[3]。媒介素養強調學生的辨證能力與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的隨意性較強,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調查、討論以及資料查找,且主要采取的是班級授課的方式,許多教學形式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為無法實施。
傳統語文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單向進行知識的傳輸,考試成績往往比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重要,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在自媒體時代下,教師若無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尤其是媒體素養教育推崇的時代,一方考慮到自身的權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顧忌學生容易沉迷網絡而影響學習,從而沒有過多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這樣難以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從而不利于學生批判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育評價對于教育的開展有著直接影響。雖然現在高中推行的是素質教育,但是升學率仍是社會對學校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這也促使學校格外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在發達國家,對于學生的媒介素質非常關注,學生的媒介素養成績也是大學招生重要的觀察指標。媒介素養更加注重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將媒介素養納入學生評價指標,才能促使其順利開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在社會中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的出現為現代教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徑。大眾媒介在現代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獲取語文教學相關的素材,包括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資料,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古詩詞的學習往往是比較抽象的,若單憑教師講解是無法理解的,但可以利用視頻、音頻來體會作者的意境。
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再堅持傳統的教育理念,而是要適應素質教育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媒介素養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語文教師具備較好的教學水平以及媒介素養,同時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了解學生對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與批判能力,并要具有較好的網絡資源整合能力,從而更好的提高媒介教學效率,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自我發展,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及媒介素養,語文教師也要在媒介素養教學活動中不斷總結歸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來符合現代教育環境變化的要求[3]。
在信息時代中,媒介信息對于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高中生在生活中能夠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途徑來獲取媒介信息,因此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創新能力與批判能力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將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判斷能力與分析能力納入考核機制中,可以在語文試卷中加入媒介信息判斷題或分析題,從而考核學生媒介素養的實際情況,進而為媒介素養教學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媒介素養的教學效率。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知識的學習,而媒介素養教育更加注重思維辯證能力,在面對大量信息時,如何進行選擇、質疑、借鑒,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1]孫麗麗.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媒介素養教育[J].考試周刊,2015,34(56):15-15.
[2]陸建紅.媒介素養教育與高中語文課程的整合[J].學園,2014,34(34):100-117.
[3]黃萍.媒介素養教育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35):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