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慶
(新泰市放城鎮初級中學 山東新泰 271218)
以督導評估為突破口全面提升農村初中辦學水平
郭元慶
(新泰市放城鎮初級中學 山東新泰 271218)
對農村初中教育進行評估監控,是當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對農村初中教育的評估,在內容、方式、程序、安排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就要求迸一步明確教育評估的主體、對象,有效改善評估的方式,構建和完善國家層面教育評估的指標體系,形成對農村初中教育評估監督的制度。
農村初中 辦學水平 督導評估
隨著教育督導制度的建立和學校評估工作的開展,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導評估制度,形成良好的自評運行機制,越來越顯得重要和必要,它為學校的自主發展、自我完善拓展了空間。但是,從很多的教育督導評估情況看,常常會將自評工作局限在幾位學校領導范圍,很少發揮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作用。那么,如何優化教育督導評估過程,通過教育督導評估提升農村初中辦學水平呢?下面結合本校教育督導評估的情況談談一些做法。
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身、心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最終實現。以本市為例,31處初中,只有3處在城里,其余全部在鄉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政策評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強化農村初中教育督導評估工作已經成為當前提升農村初中辦學水平的關鍵。
在農村,有的學校沒有找到素質教育理念要求下創新管理、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提升教育質量的正確路徑,陷入了辦學的誤區。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走了許多彎路,換來的卻是社會、家長的問責、學校教育工作者們的質疑。有的學校現在連音體美課程都開不全,所謂“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再次成為一個暫時無法實現的夢想。有時上級督導檢查,要重換課程表,換上的課程表符合素質教育理念要求,但是真實的課程表要藏起來。因此,新形勢下推進提升農村初中辦學水平,有必要在督導評估上予以突破。及時有效地對落實教育政策情況進行客觀評估,實施“自上而下”的政策監控,保障教育政策得到真正貫徹落實。
教育督導自我評估的目的是“指導、引領、服務、發展”,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只有決策和執行是不夠的,對決策和執行情況必須實行監督;對教育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必須進行科學的評估。
作為校長,首先要尊重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合理需要,讓廣大教師參與到學校的決策和管理中來,讓教師有“家”的溫暖,不以行政命令壓抑教師的個性,這樣就會使教師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由此引發強烈的目標意識、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如本校在教師個人業務檢查時,事先制定檢查標準,具體到每個學科、每個周次,甚至在具體的擺放及裝訂順序上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學校的建設應體現人本民主與科學規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這種制度文化體現了學校個體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運行效率。作為一名校長,還必須秉持著一種“登高望遠”的姿態,即不把著眼點放在近前,而是立足現實、前瞻未來、引領學校發展。
在教育督導自我評估體系的指導下,充分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課堂教學評價的新理念,課堂教學中要能體現師生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實現認識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強調教師對所有學生的人格尊重,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人格平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做到: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為學生創造和諧學習環境、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要注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要注重因材施教,決不放棄一個孩子。
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五查”:查有效課堂建設推進工作方案的制訂情況;查有效課堂推進的落實情況;查教師理念、課堂教學方法的更新情況;查教師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與作業批改講評情況;查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習得、課后鞏固情況。引導教師轉變課堂角色,注重教學對話、教學互動和教學體驗,構建個性化教學方式和個性化學習方式,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共生、共長。
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為學校發展找準了位置,確立了發展主題和奮斗目標,但必須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活動中,通過有效管理來實現學校的整體工作目標。
學校發展規劃的實施要講究求真夯實,在落實上下功夫,所以要把全過程的各項工作都作為評估對象,通過即時記錄,取得目標完成的反饋信息;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及時評估,掌握規劃的實施效果,及時調整發展目標。
如,本校設計了“學校規劃分解指標自評過程記錄表”,各指標負責人要對指標實施情況進行即時記錄。學校還為各指標建立了“專項文件夾”,各負責人要根據指標檢測點,及時收集整理各項工作材料,裝入檔案袋中。這樣,便于掌握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便于及時檢查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和目標是否正確,便于及時調整,并有針對性地改進,促進管理目標的實現。
因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目標管理的各個因素都在變化之中,所以,學校要協調、控制目標的動態平衡,組織、指導師生按目標進行自我管理和評估,這就需要進行實施中的形成性評估,隨時檢驗目標實現的情況,從而調整和修改目標。如本校在開展教育督導評估工作中,建立了以下兩種評估制度:
(1)年級組月考評估制:對教師個體、年級組的評價,學校采用年級組月考評估制。每個月,組織教師自評、互評,檢驗教師對各項指標的執行情況。這樣的階段性評估,使每個人都被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工作措施。
(2)專項小組評估制度:對發展規劃各項指標的評估,學校采用專項小組評估制度。每學期一次,學校專項評估小組要對學校發展規劃的分解指標進行專項評估,及時檢測目標達成狀況,為下階段工作提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