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燕張聲宇
(1.河北省尚義縣職教中心 河北張家口 076750 2.尚義縣石井鄉中心小學 河北張家口 076750)
淺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課外活動
馮 燕1張聲宇2
(1.河北省尚義縣職教中心 河北張家口 076750 2.尚義縣石井鄉中心小學 河北張家口 076750)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新教材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也必須開展課外活動尋找有效的創新教育模式,為此筆者就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開展課外活動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其初步探索教改經驗。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 課外活動
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是教育者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學生的智力及動手、實踐、創新能力。為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課外活動,在素質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組織學生課堂教學之余開展課外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形式,是學生知、行、悟的最好體現。筆者根據多年來教學實踐探索談談道德與法治課開展活動課的幾點做法,與同仁們共勉。
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大特點是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在課堂上學到的純粹的理論若轉化不成實踐,那么就達不到教育教學目標要求。社會調查往往能彌補這一不足。例如,在講“環境保護”這一國策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當前“霧霾”現象,同學們各抒己見,勇于發言,有的談“霧霾”現象出現的原因,有的同學指出治理“霧霾”的措施。大家思維敏捷,觀點新穎,課堂氣氛活躍。課后讓學生到校外調查一下公民的環保意識及公民知道多少有關環保法規,并組織學生到附近工廠調查一下環境問題,并了解依法管理環境的情況,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如宣傳環保法規,開展清潔環境活動,植樹綠化活動,愛護鳥類等野生動物活動。通過此項調查活動使學生真真正正體會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再如,講授“消費者的權益”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調查自己或身邊親人、朋友是否遇到過假冒偽劣產品或食品安全問題,遇到時自己或別人是如何處理的,通過什么渠道維權的,讓學生寫一份與之相關的調查報告。社會調查使學生親自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1]
主題班會必須重視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教師總結。主題班會的開展在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性,把道德與法治課教育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體現出來,從而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積極進行。例如,在講授自尊自信課時,我以“自尊自信,促我成功”為主題主持舉辦了班會,學生們圍繞自尊自信的話題,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學生們在平等的氣氛中展開辯論。當然,主題班會的題目應與道德和法治教材的重、難點相吻合,使學生通過班會獲得較大的收獲,另外,在主題班會上,教師必須合理指導,使學生對問題有個明確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家庭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如離婚率攀高不下,造成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單親家庭孩子也同時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如自卑,抑郁,膽小孤僻,情緒不穩定。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增多,這些孩子往往缺乏管教,出現消極厭學情緒,再加上部分學校及教師仍“唯分論”,德育工作和法制宣傳力度抓的不夠,造成部分學生法制觀念淡薄,校園暴力事件頻繁發生,為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之余采取“請進來”的做法,以此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現身說法。比如,我們針對學生中法制觀念淡薄模糊,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疑難問題,配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請有關心理或法律權威人士來校作現身教育。通過材料真實,生動感人,有說服力的報告,學生易于接受,使他們認識自己,理解現在,展往未來。通過此活動增強了學生法制觀念,加強了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培養。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中單靠教材中內容達到教育目標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在教學之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一些觀點的理解,必須借助于豐富的感性材料才能理解深刻。教師必須及時地有針對性推薦或學生收集有關書籍,文摘,影視,圖片。“時新”資料,能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豐富知識,樹立正確觀點,提高思想覺悟和法治思維。例如,在講授自立自強、挫折教育課時,讓學生廣泛收集有關中外自立自強,意志堅毅的名人事跡,名人名言,警句,并用墻板報或班會的形式在同學間展開交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鍛煉自己心理品質,自覺向先進人物看齊,加強自身德育教育。再如,在講授“法治”內容時,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收集有關法律與生活方面的案例,收集案例的目的在于通過案例面向社會,聯系實際,注重實踐。把社會的情況真實客觀地反映給學生,訓練學生的分辨是非、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諸如,講授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時,找些公民受教育權、公民享有經濟權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法治的理解,增強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
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小論文寫作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講授“生命的思考”“親情之愛——愛在家人間”課時,讓學生寫寫有關“生命”“家庭親情”文章,同學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觀點獨特新穎。通過撰寫論文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提高了分析問題,觀察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政治素質。 當然,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在文章選題方面緊扣時代主題,貼近生活實際,內容弘揚正能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要求。
教師課外組織學生出校旅游參觀,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實踐的好的做法。例如,在講授“中華燦爛文化”課時,除在課堂上講解并用PPT展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外,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親進大自然,親進社會,增長見識,去參觀當地革命圣地,軍事歷史博物館,參觀后寫下心得體會,以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復興中華做出力量,為將來走向工作奠定了基礎。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之余開展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實踐證明,活動課培養了學生各方面能力,并且有利于發現人才,充分挖掘學生個性,陶冶了學生情操,鍛煉了學生心理品質,起到了道德引導和法律規范的作用,做到了知、行、悟的統一,達到了道德與法治課教育教學目標要求。
[1]道德與法治教材解讀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