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正宴
(吉林省通化縣英額布鎮中學)
如何發揮閱讀材料的教學功能
遲正宴
(吉林省通化縣英額布鎮中學)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及教材內容的編排要求,數學新教材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每一冊中基本上都安排了閱讀材料,分布在每一章基本內容的前后。通過對本校三個年級共6個班級近300名學生展開調查,了解到學生對閱讀材料所持的態度不一。有57%的學生都認真看過這些材料,而且他們認為閱讀材料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通過閱讀材料能開闊眼界;但也有20%的學生說,有很多內容看不懂,需要教師的點撥和講解。如,九年級“硬幣滾動中的數學”“拼圖設計”等,在看了書上的描述后,自己也想到了一些方法,但不知是否正確;有10%的學生沒有全部看,只是看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八年級的“賈憲三角”和九年級的“黃金分割”等;有13%左右的學生根本不看,因為教師沒有叫他們看,而且教師從來不講這些內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沒有真正發揮閱讀材料的應用價值,違背了編著者的初衷,甚至有教師認為閱讀材料的內容不在考試范圍內,所以學與不學一個樣,只要學生考試分數高,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說到底還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沒有轉變過來。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教師的教學觀念仍持有遮掩不過的觀念:雖然素質教育進行了較長時間,但最后還是看分數,讓連課上講的內容都感到困難的學生去看閱讀材料簡直是浪費時間,不如將教學重點直接瞄準中考;現在升學壓力大,不少學校還實行年終考核制度,誰還敢不看分數而把時間花在不屬于中考的內容上。這些教師把課改與學生成績的提高看成是對立的,認為用新的理念教學,學生的成績不會上升,傳統教學方法才是學生成績提升的法寶。在他們看來,學生是教師裝知識的容器,教師裝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認識不到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另一方面他們沒有認識到現在中考還是看分數,但考試已經從知識立意轉到了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這些教師既沒有認真思考為什么要進行課改,認識不到數學閱讀材料或課題學習作業設置的必要性,因而隨便將這些閱讀材料省略。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學生與參加實踐學習的機會失之交臂。
華師大版課標教材的閱讀材料內容豐富,材料的選取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加強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如“對稱拼圖游戲”“剪五角星”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益處;一些內容的選材具有開放新和挑戰性,如,七年級的“供應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七巧板”等內容的安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現行的教材都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致力于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外閱讀活動體系,依托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閱讀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與古今中外的數學名人進行對話、與數學智慧進行碰撞、與偉人心靈進行交流,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用好這些閱讀材料呢?
如,在學習有理數加法法則之前,直接采用閱讀材料:“中國人最早使用負數《九章算術》和我國古代的正負數”,介紹《九章算術》這本我國古代數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及其突出貢獻——當減數大于被減數時引進和使用負數。我國古代的“正負數”與我們所要學的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是完全一致的,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又為有理數加法法則的學習做了鋪墊。
有一部分閱讀材料是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難度不大,但在課堂上講解無時間,這時可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上點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完直角三角形這一章后,出示閱讀材料“葭生池中”: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課前要求學生正確理解這段話的含義,課上教師要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求出水深和葭長?這樣既用勾股定理解決了豐富有趣的數學問題,又讓學生深刻領會到數學時刻處于我們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確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總之,閱讀材料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結合平時的教學創設情境,給學生的思維提供素材,同時也為開放式教學創造了條件。閱讀材料對素質教育來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棄之甚是可惜,但是它僅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在教學方法和方式上應該靈活多變,這樣才能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瞿葆奎.教育學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