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曼(浙江省溫州市第三十九中學)
?
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融合教育的影響因素
陳麗曼
(浙江省溫州市第三十九中學)
家庭是構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夫妻關系和子女關系結成的最小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共同體。家庭對其子女在文化知識、道德品質、行為規范、心理健康、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1.父母的職業地位比較低
農民工所從事的是臟、累、差的職業,這些職業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所以他們往往會受到歧視,這種現象在媒體上屢有報道。因此這明顯不利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城市融合,也給融合教育帶來消極影響,我們要努力消除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自卑、不滿。
2.經濟收入較低
雖然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收入與自己在老家的勞動收入相比有較大提高,生活條件也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較大,他們在溫州所住的環境也相對較差,一家人擠一個房間更是很常見的事情。
3.父母的文化素質較低
由于農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一些父母采用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責罵、懲罰較多,也會影響親子關系以及子女的人際處理方式及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營造。這種差異的不利在于“這種變相的貧困文化在農民工隨遷子女身上進行復制并傳遞,文化的貧困加大了其城市生活、學習和城市社會的融合過程的難度”。
城市環境是農民工隨遷子女隨父母進城后所面臨的一種全新的生活環境。城市與鄉村相比,城市是一個人口高度密集、功能多樣、設施齊全、環境復雜的地方,城市社會具有法治性、多樣性、開放性,農民工隨遷子女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大、設施便利、文化多元、追求變化、人群陌生、溫情稀薄、高度變異的社會環境。
1.社區環境
盡管農民工及其子女與城市居民存在著空間區隔,但一個社區全部為農民工群體的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以溫州為例,城市居民和農民工群體的混合還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老城區。雖然城市本地居民和農民工兩個群體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存在著一定的隔閡,他們又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社區是一個給城市居民和農民工、城市學生和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接觸機會的平臺,這個平臺為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合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學校環境
農民工把子女帶到城市,除了監護、滿足子女情感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學校教育對農民工子女融合問題尤為重要。
(1)學校層面。為什么溫州市特地創辦溫州市第三十九中學,就是更好地為了清晰指導融合教育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重要性,減少城市居民差異、學生文化水平差異、家庭生活條件差異等問題對他們心靈的傷害。
(2)教師層面。教師是融合教育的實施者,如何幫助農民工隨遷子女適應本地的文化教育、適應本地的教育理念,教師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具備專業的教師素質和教育能力以及擁有大愛、感恩、責任的教育理念。
總之,只有我們首先認識到對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合教育的影響因素,才能做出對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實施方法。我們有理由相信學校的融合教育其結局應該比較樂觀,城市社會唯有放低姿態,拋棄那些蒼白的偏見丟棄歧視,伸出友誼的雙手,去握緊農民工兄弟那雙老手,這樣一個可愛、和諧的社會才會到來,我們的融合教育才能大成。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