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瑩
?
在文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利用大眾影視文化問題的思考
——以《紅高粱》為例
◎沈秋瑩
現代傳媒的高速發展,對文學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文學閱讀作為中學語文的主要學習內容之一,也受到了來自魚龍混雜的大眾影視文化的沖擊。在文學閱讀教學中如何處理原著文本和大眾影視的關系、如何正確的認識大眾影視對教學帶來的影響都是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原著閱讀和影視欣賞的關系入手,力求在如今傳媒發展的形式下,正確認識并利用大眾影視這把“雙刃劍”,從而更有效的進行文學閱讀教學。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網絡信息傳播的流行給如今的影視市場帶來了蓬勃生機,愈演愈烈的競爭趨勢讓越來越多的制片人和導演也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的文化效應上,以發揮影視作品的教化作用,從而收獲更為強大的影響力。從上個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大批名著改編影視作品,如《芙蓉鎮》、《紅高粱》、《活著》、《哦,香雪》等等,在近幾年內,又有經典小說《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等相繼地被搬上熒屏,較高的關注度和普遍較好的口碑使之成為了名著改編的成功案例。大眾影視文化中大量文學經典的出現,無疑會對我國文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為現代中學文學閱讀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在中學名篇教學中是該先給學生們觀看改編了的影視作品,還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原著,成為引發較多討論的問題。在導學部分穿插影視作品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因其改編的不合理或者人物形象的不完整等問題又很可能會使學生之后的閱讀方向出現偏差。因而,在對其教學順序的先后進行了思考后,我們認為,應讓學生先讀原著,再觀看改編的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觀看影視作品,從而形成文學原著與影視作品的良性互動。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以原著文本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一印象,其原因在于多個方面。其一,改編的影視作品中總是有著編導的個人印記。“小說改編成電影,實質上就是電影編導運用特定的視聽語言對小說進行的一次新的解釋。這種解釋滲透了改編者獨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創作。”從這個方面來看,電影《紅高粱》便是打上了深刻的“張記”的藍本,與其說是張藝謀選擇了紅高粱,不如說是《紅高粱》中的某種精神與張藝謀的精神追求契合。“生命”是張藝謀多部作品的主旋律,電影《紅高粱》也同樣如此,影片中對色彩畫面的著力渲染也成為了張藝謀獨特電影表現手法的象征。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電視劇版《紅高粱》時,從導演鄭曉龍之前的一系列電視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金婚》中,我們可以看到,鄭曉龍十分善于緊跟時代的步伐,其作品也大多能夠滿足當下人們的心理訴求,電視劇《紅高粱》創作于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無疑也是迎合了當今高漲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體現出了鄭曉龍獨特的創作智慧。然而,在閱讀小說時,我們所解讀的文本是屬于原作者的文本,字里行間體現著莫言獨一無二的敘述視角、敘述語言等,這些都是只能在原著閱讀中體會到的獨特風格。
其二,改編影視作品中時代元素的添加。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很多經典文學作品在被影視改編的過程中,其主題和風格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紅高粱》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思想家卡爾·波普爾曾說:“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實表現過去’的歷史,只能有各種歷史的解釋”。不同的作品產生于不同的“歷史”之中,受到當時時代氣氛和思想價值的影響,必然會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東北高密為時代背景,生動地展現了東北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充滿血性的生命力量和堅忍不拔的愛國精神。而電影《紅高粱》產生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市場經濟體制剛剛開始實行,社會經濟走向復蘇和繁榮,許多曾經受到壓制的東西都開始覺醒。張藝謀選擇了莫言的小說《紅高粱》進行藝術改編,利用了夸張的色彩和畫面效果進行了渲染,將影片的主題集中在贊頌生命上,極力表現了一種在道德和倫理邊緣的的精神世界,正是迎合了當時經歷了長期人性壓抑的人們的心理訴求。2015年電視劇《紅高粱》的開端,有著“獻給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主題詞,這就奠定了全劇的主旋律。在長達六十集的電視劇中也創造出了大批嶄新的人物,這些人性格各異、身份和境遇都大不相同,他們之間都有著錯綜復雜的愛恨情仇,但在革命的浪潮中都走到了一起,這些都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其三,直接觀看改編影視作品是對原著文本的思考和聯想的扼殺。影視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其直接畫面感,然而在名著閱讀中,這種直接畫面性可謂是大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時,會對同樣的作品、情節、段落產生不同的理解。小說《紅高粱》中對于“我”爺爺和“我”奶奶的直接肖像描寫著墨并不多,但在一系列的行為描寫中讀者總會在心中刻畫了這樣或那樣的形象,它們抽象而又“具體”,間接而又“直接”。影視作品的畫面性使這種思考和聯想不復存在,用一個確定的人物造型闡釋了這個人物的一切,有時甚至會有對演員輿論因素的帶入。這些都不利于閱讀者的深層次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讀者的想象力。
雖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編影視作品對文學閱讀的教學帶來了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名著的改編也給傳統文化領域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很多人喜歡觀看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影視作品較之文學作品更容易理解,影視作品充分利用了色彩和畫面,制造了視覺上的可觀賞性。電影《紅高粱》為了突出贊頌生命、張揚個性的影片主題,把拍攝地點改為廣漠的黃土高坡,并且利用了高粱、高粱酒、太陽等元素,大量創造了濃烈的畫面效果,象征著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作為長時間面對書本和文字的中學生,畫面和音效的沖擊對他們的熏陶和渲染有時候往往來的更有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的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補充欣賞影視作品,無疑也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的文學閱讀帶來獨特的感官經驗。
與此同時,改編影視作品的欣賞也能夠提高觀眾包括學生和普通民眾對文學的熱情,有利于文學的進一步傳播。電影版的《紅高粱》自播出以來一路收獲了金雞獎、百花獎等著名獎項,電視劇版的收視率也一路飆升。這兩次改編的影視作品的受眾之廣、傳播之遠、影響之大,都深刻的體現出民眾對莫言作品的認可,很多人通過這兩次的改編作品了解了莫言,了解了莫言筆下的東北高密鄉,了解了上個世界四五年年代的民風民情。這些都會進一步帶動人們對莫言其它作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促進影視作品成為文學傳播的契機。
由于大量名著改編影視作品的出現,影視教學已然成為文學閱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其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自主觀賞,不如在文學閱讀教學中有意識的插入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觀賞相關影視作品,在“讀”和“觀”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那么,在對中學生進行文學閱讀教學時,怎處理教學和影視欣賞之間的關系呢?對此,我們形成以下觀點。
首先,合理選取影視資源至關重要。影視業的發達也造成了影視市場魚龍混雜,不可否認,在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中不斷的出現新突破、新經典,但由于資金、角色定位、情景設置等方面的有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部分制作水平較低的作品。同時又有些影視作品商業化過于嚴重,更加注重娛樂效應,單純的追求高票房、高收視率,實際文化價值卻不高,如此廉價的大眾消費文化,實在不宜選入文學教學過程之中。對原著修改處理的合理與否是衡量改編影視作品的重要度量尺,改編作品是創作團隊在原著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編導或多或少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發揮,過度發揮必然會影響原著的主要含義,或是影響關鍵劇情,不能很好地表現原著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涵。《紅高粱》在影視作品中的兩次改編相對較為成功,不僅在大眾中的影響度較高,也得到了小說作者莫言先生的肯定。而部分作品如新版的《笑傲江湖》將東方不敗改為女子,與令狐沖之間情義深重、非比尋常;再如新版《天龍八部》的結局設定為段譽勸王語嫣離開慕容復無果后離開了王語嫣,獨自返回大理,主要人物之一虛竹成了出場次數相當少的配角,這些對原著改編的處理明顯的不合理,對原著的把握不夠深入。如今的影視市場泥沙俱下,不僅要求教師和學生學會辨別,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堅決抵制庸俗的影視作品,拒絕粗制濫造的作品。
其次,要選取適當的時機播放改編影視作品。恰當安排影視資源的播放時機也是教學藝術之一。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用相關影視資源,旨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段落,加深對相關情節或人物形象的理解,快速而有效的解決教學難點,便于接下來內容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在文本內容學習結束后引用相關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原著的閱讀體驗后同影視作品進行對比,思考改編是否合理,合理與否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開放性的文學教育方法這也是更好的進行文學教育的要求所在。同時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巧妙應用影視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拓展性學習,在文字和畫面中體驗文學的魅力,享受書本和影視帶來的雙重文化熏陶。
再次,要適量運用影像教學,不可顧此失彼。由于教師過度依賴影像,“文學作品鑒賞課”被上成了 “影視鑒賞課”的案例比比皆是,過于注重影視作品的欣賞,將課堂時間大部分花在影視作品的播放和解讀上,顯然是有悖于文學教育的初衷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將文本閱讀和影視欣賞相結合,堅持教學為主,影視為輔,通過經典作品的閱讀和影視的欣賞,鍛煉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完善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逐步培養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媒體的廣泛傳播與運用為文學教學開拓了新的天地,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對于文學閱讀來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消極影響。文學教育過程中還應在深入閱讀原著文本的前提下,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根據不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用文字詮釋影視,用影視解讀文字,實現影視資源的最佳利用。
參考文獻:
[1]趙自云.接受與變形:先鋒小說"觸電"現象透視—從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談起[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2).
[2]李瑞.“互文性”視閾下的當代影視改編研究[D].河南大學,
2011.
[3]文紅霞.大眾傳媒與新時期文學經典化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4]卓犖.中學語文課堂與影視作品賞析[J].語文學刊,2013 (05).
[5]鄭云海.文學與影視:從文本到畫面[J].戲劇之家,2015 (02).
[6]張偉.試論文學作品影視翻拍對我國文學影響—以《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5,(12).
[7]余亞茹:經典傳奇的再現—淺評電視劇《紅高粱》的改編[J].名作欣賞,2015,(21).
[8]李浩界.從文學改編角度談影視版《紅高粱》的不同[J].青年文學家,2015,(29).
(沈秋瑩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