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香
?
淺析置換語言對加深文本理解的影響
◎姚玉香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理解文本內容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理解文本的方法有很多,而置換文本當中的標點符號、字詞、句式以及段落結構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置換讓學生感受一下相同內容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不同或近似效果,從而引領學生去深入理解學習內容。
標點符號是語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對作者表達自己的情感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的話,用不同的標點,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通過置換標點符號,不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例如《臺階》一文中的“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文章沒有按常規在“怎么了呢”后面用問號,而用了句號,當然我們可以把句號變成問號,將句子變成“怎么了呢?父親老了。”但是這樣一改讀起來就感覺作者對于自己的父親變得蒼老感覺不深。而原句中用句號就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由于父親為自己的操勞日漸變老,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愧疚,使得整句話充滿悲涼之情,而這句話又放在句末,就更加深化了主題。當然標點符號除了深化情感,還能表達不同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對于一些重點的句子,我們可以挑選出來,通過置換標點符號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去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
漢語中的詞匯是非常豐富的,相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現,不同的詞匯不但表現出了文章主人公的特征,更體現了作者的寫作風格。雖然不同的用語都可以將作者的思想表述出來,但是在體現作者情感時卻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寫老年人走路慢時慣用“步履艱難”、“慢慢”、“緩緩”、“步履蹣跚”等,但是這些詞語中只有“步履蹣跚”能很好地體現出老年人動作的緩慢,同時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在教學中通過轉換文本中的詞語來理解文本內容,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置換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將原句的句意變掉,如果將原句的句意改變了,學生雖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但是卻與原來文本失去了關系,所以即便學生對這個句子理解的再深刻,也不會對其理解文本提供幫助,甚至會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其他的地方,也就會干擾學生的學習。
在漢語中有多種句式,各種句式又有它自身的特點。如倒裝句可以表示強調、排比句句式整齊等,但是不同的句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例如將肯定句轉變為雙重否定句,將直接引用轉換為第三人稱轉述等。這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我們從起初學習語文就接觸了,雖然置換過的句子意思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對于整篇文章的表達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將魯迅先生《秋夜》中的“我家后院有兩棵棗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改為“我家后院有兩棵樹,都是棗樹。”雖然句子所表述的意思一樣,但無法將作者所要表示強調的意義表現出來。作者在寫作當中所運用的每一句話,要表達什么樣的意思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對于整篇文章的表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置換時,我們不但要體會句子的不同,更要深入去體會句子在文本當中所表達的深層含義。
文本的結構對于文章的表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樣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結構,通過置換文本各部分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文本中事情的發展變化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將文本其中的一個或者幾段置換掉,例如將文章中所描述的環境更換掉,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結論;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去得出其他的結論,這樣做實際就是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理解文本內容,這種理解方式更加全面,使學生接觸到的文本內容不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當然通過置換文本內容,確實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但是在使用中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找準置換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置換哪些內容,必須要準確把握,如果不能將文本當中的關鍵內容找出來進行置換,對于學生題解文本是沒有什么幫助的。其次,置換文本內容要講究相關性。也就是無論怎么轉換,置換的內容要與文本內容相關,如果置換內容缺乏相關性,學生就不會明白這樣做的目的,或者會將學生的思維轉移到其他方面,從而對教學產生不良影響。例如讓學生假設結局,但是也是在本著文本所描述的環境中開展,這樣學生假設的結局才能與文本內容相關。最后,要做好與原文的比對。置換是為了深入理解文章,置換完文本中的內容,要仔細與原文本進行比對,看一看二者的不同,而不是置換完就結束了,這樣才能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通過置換語言來理解文本內容為學生文本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文本的方法,但是在置換時要符合語言規范,不能全憑學生的主觀來隨意判斷,因為這樣的理解不但不能讓學生正確理解,反而會變成一種干擾。同樣,學生如果不會置換,需要教師去認真指導,讓他們掌握了具體操作方法之后再放手,如果單純地依據學生去完成,是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
(姚玉香甘肅省民樂縣豐樂中心學校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