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
?
淺說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張宏
隨著國家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力倡導和深入推進,人們已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教學領域,盡管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行,仍然有不少教師頭腦僵化,對創新的理解模糊不清,既不注重自身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創新,也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體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至今還習慣于機械地傳授給學生應對考試的知識、能力及技巧,既沒有考慮到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忽略了語文教學本身的規律和特點。這樣一來,學生本就不重視語文,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創新能力,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會學語文,喜愛語文呢?筆者覺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些探索。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與創新的火花。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放下身段,本著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成長的心態,積極營造一個讓所有學生都感到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只有置身于這樣民主和諧的空間,每個學生,無論是所謂的優等生或者后進生,才會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害怕表達的障礙,真正融入到課堂中來,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期盼的不正是這樣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生機勃勃的課堂狀態嗎?因為只有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全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才會享受到語文這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學科帶給我們的快樂,才會享受到生命成長的幸福。如此,教學效果何愁得不到保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一直主張“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認為“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不少教育專家也指出一個教師不可太勤快,有了太勤快的老師,學生必然懶惰,因為你將本屬于他們的事也搶著做完,學生自然無事可做。結合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這些話的確有道理,因為迄今為止教師“滿堂灌”、學生充當“書記員”的現象還很普遍,而這正是課堂格局無法突破,課堂境界無法提升、課堂價值無法增加的重要原因。為此,教師必須堅決摒棄“只需要學生聽話”的陳腐觀念和死板的教學模式,大膽地改革教法,將課堂還給學生。本著這樣的態度和原則,我們不妨像數學老師講解例題那樣,將一篇篇課文當作例子教給學生,讓他們懂得從哪些方面去解讀文章,如何發現和鑒賞文章中的出彩之處,遇到疑惑通過什么途徑去解決。當在教學中碰到內容淺顯的文章,還可以嘗試讓學生先行提問再集眾人之智加以解答,甚至可以將整堂課都交給學生,讓他們當小老師,教師只需要引導他們完成學習目標即可。這樣一來,他們的參與熱情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大大提高。
王梓坤在《貴在一個“新”字》一文中強調,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對舊有的思想觀念、習慣做法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這給筆者的啟發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先鼓勵他們敢于表現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客觀地說,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教師早已習慣了將教參上現成的似乎是唯一正解的說法硬塞給學生,而學生也早已習慣了全盤接受和死記硬背,根本不敢標新立異。但是如今,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死氣沉沉的局面,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拋開一切顧慮,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否則他們的思維必然還是像原先那樣沒有質量。例如,在講授小說或劇本時,在梳理了故事情節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己先分析文中人物尤其是有爭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這些性格特征體現在文章的哪些情節之中,然后再組織他們開展集體討論,最后教師可從旁點撥指導,使大家的認識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趨于一致。這樣學生遇到任何問題才會不存依賴心理,才會在苦樂并存的探究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到創新帶來的喜悅。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教”的根本目的應是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所以“學”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才是教師從教案設計到布置作業始終關注的焦點。鑒于很多學生課堂上只知道按老師的要求一字不落地作筆記,課后則為大量的習題所累,從來不去思考如何改進學法,如何增強學習方法的科學性、靈活性和實效性,我們有必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引導他們明白好的學習方法就是生產力的道理。例如,學生預習課文時,我們可以提醒他們遇到疑難問題先做記號,然后再通過查找資料、小組合作探究等途徑加以解決,如此一來,講解重難點時,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會變得輕松很多。再如,課本上的許多小說都是長篇小說的節選,僅靠有限的篇幅和教學時間,想讓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要求他們預先抽空閱讀小說全文,并認真研讀幾篇賞析文章,進而從整體上對小說有個全面深刻的領會,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學課文自然就容易多了。
(張宏江蘇省海安雙樓中等專業學校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