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
(江蘇省新沂市高流中學)
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方娟
(江蘇省新沂市高流中學)
高中生物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術類科目,同時它與生活聯系較為密切,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各種教育理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同時也嘗試將新的教學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高中生物教學方面,提出了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通過具體分析認知同化論和將其運用于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總結,分析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認知同化論;高中生物教學;作用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專家戴維·保羅奧蘇伯爾于1963年提出著名的認知同化論,他認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為了達到有意地學習這個目標,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將新學的知識建立在已掌握知識架構的基礎上,通過將新獲取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知識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將新學習的知識同化,進而獲取新知識。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對學習具有主觀意向性,對學習內容具有理論邏輯性。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來說,認知同化論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大革命性進步,通過認知同化論,可以讓生物教學改變以往死記硬背的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知識邏輯性強的特點,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
跟隨社會發(fā)展趨勢,市場化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具有專業(yè)性的學術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學校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思維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能夠順應時代競爭趨勢,采取正確的思維模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適應21世紀發(fā)展的高端多功能性人才,認知同化論是科學論證的教學理論,能夠讓學生達到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1.合理運用學生生物基礎,提高課堂效率
認知同化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取是建立在已掌握知識的理解基礎上的,通過對舊知識的邏輯推理整合,理解和獲取新知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就很好地應用了這一點,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基本知識框架的構建過程,其框架的基礎是已掌握的生物常識,高中生物教師在授課前,首先要清楚了解授課對象已掌握知識的認知程度,即生物基礎,尤其是與所要教授的新知識之間有關聯的部分的認知程度,并以此為重要參考因素,合理選取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比如,在教學雙子葉植物時,先講述蘋果樹、楊樹、洋槐、棉花、向日葵、葉子的特點這些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讓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發(fā)現其中共性,再講述“新知識”單子葉植物,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獲取新知識。
2.恰當地選取教學例子,增強學生興趣
奧蘇伯爾提出認知同化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學生有意愿去學習,才能更好地將已掌握的知識和新知識相結合,歸納總結,達到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具有主動性就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知識保持新鮮感和興趣,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性,學生通過自己邏輯推理獲取的結果,對學生保持對新知識的新鮮感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所要做的則是通過選取恰當的例子,能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邏輯性鏈接,讓學生有主動意愿去學習。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首先,教師應當對課堂所要教授內容具有全局觀,能系統(tǒng)看待所教授內容,生物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趣味性較強的學科,和生活較接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分層次地教授內容,通過合理選取例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漸進學習。如,在呼吸作用教學中,因為細胞是微觀層面的,比較抽象,學生對這種模型沒有概念,如直接灌輸新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是,教師可以講述工廠流水車間的工作方式,再加之動畫播放,那么學生通過對例子的了解,再去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就比較簡單,這個過程中,既可以避免學生因為知識枯燥而喪失興趣,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3.構建良好的學習認知結構,提升學習質量
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自我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良好的學習質量建立在合理的學習認知結構基礎上,生物學科是一個知識繁雜的科目,內容瑣碎繁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科目時,自身能很好地梳理,具有清晰的框架。在課堂教學時,通過自身構建的知識結構體系,將課堂教學內容縱向分述,運用學科本身之間聯系的知識網絡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我構建認知結構的能力,并最終建立良好的學習認知結構。如,分析遺傳信息時,應將核酸、脫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知識連接起來,形成知識框架。高中生物教學就是要將學生構建的各個知識網絡整合起來,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并在這個過程中加入新的知識,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協助學生思維發(fā)展。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認知同化論中的教育觀點,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所學知識,合理設計知識結構,充分運用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并運用多樣化的方法保持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生物的意愿,最大化發(fā)揮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