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玉林
?
特教教研:參悟特教本真的專業修煉
●沈玉林
隨著2015年度全國特殊教育論文征集與評選活動落下帷幕,作為我國特殊教育專業領域的一項品牌活動——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已成功舉辦了6屆,走過了12年的歷程。陪伴我們一路走來的是全國各省市區特殊教育學校與機構的眾多校長、教師和科研人員。他們在其中付出了艱辛和汗水,得到了鍛煉與成長,收獲了快樂和榮譽,成就了希望和夢想。當我們經歷了獲獎時的激動、興奮、榮耀之后,最終積淀下來的,就是此活動帶給大家的最寶貴的東西——教師的專業修煉。修煉就是參悟,就是對特殊教育本真的覺悟。
特教教研是特教事業發展對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國特殊教育歷史不長,發展速度很快。我們用了2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2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在特教學校硬件建設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甚至超過了他們。我們是在一個特殊教育底子相當薄弱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的特殊教育大國。特教學校發展速度越快,阻力也隨之越大,由此產生的困難和挑戰也隨之增多。當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要對較實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時,我們必須靜下心來,進行教研方面的修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調整認識,修繕知識結構,提升專業能力,練好內功,再次起程,跟上我國的特教事業發展的步伐。
特教科研是認識特殊教育規律的一扇窗戶。特殊教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更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它有自身的運行規律。我國特教先輩已對特殊教育作了不少研究,從國外學習借鑒了不少經驗,但我們還不能說已經認識清楚了特殊教育規律,尤其是特殊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比如,我們還沒有打開聾童頭腦這個“黑匣子”,我們離聾童的學習“真相”還有不少距離,我們的聾教育可能還是在黑暗中摸索。此外,事物是在運動發展的,人的認知也會隨之變化。以往我們對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認識也許是正確的,但“時過境遷”,社會環境的發展、醫學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都為今天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支撐。這就需要我們對以往的認識進行再認識、再研究。因此說,不以教研為伴就不可能開啟認識特殊教育規律的窗戶,就只能是盲人摸象,就只能在黑暗中顫顫巍巍地前行。
特教科研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教育教學是一種勞動,只要是勞動,就要講究方法的最優化、效率的最大化。特教教師都希望提高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以最少的教學投入,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研究就是對本專業的施教對象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優選和設計,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學具有針對性和適切性,以使教育教學成為科學性的智慧勞動。
教研是對教學元素的研究和認識。教師的教研應該立足教學,立足課堂。對組成課堂教學的元素有所認識,對其本質和規律有所領悟。課堂教學有4個主要元素——學生、教師、教材、活動,四位一體。因此,教師教研要聚焦這4個元素,既可綜合研究這4個元素,也可單獨研究某個元素。
參悟學生。參悟學生是教學研究的基礎,也是前提,其他三元素都要以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為條件。研究學生的什么?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有差異;盲、聾、智障三類特殊兒童之間有差異;每類特殊兒童之間有差異;每個特殊兒童個體也有內在差異。教師要關注自己班上學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包括認知、語言、情感、行為、交往等方面的特性,只有認識了這些特性,才能對癥下藥,實施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不以學生研究為基礎和前提,其他的研究都會是盲目的、徒勞的。
參悟教師。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參悟教師就是要研究教師的特殊兒童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等。其中教師的特殊兒童觀最為重要,要研究教師應該以怎樣的價值觀看待自己班上的兒童,以怎樣的立場接納他們,以怎樣的態度包容他們,以怎樣的情感感動他們。在特教教研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教師本體的研究,特別是缺乏對教師特殊兒童觀的反省。有些教師往往從“正常人”的位置,以俯視的角度,以“拯救”的姿態來看待殘障學生,缺乏對“殘疾”應有的體驗和感受。這樣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雖有“熱情”,但卻矯揉造作、故作姿態,難與學生情感共鳴,學生(如聾生)對教師會產生無形的鴻溝和心靈的抵觸。
參悟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媒介,是知識學習的載體,是廣義的“教材”。參悟教材就是研究什么樣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學習內容,什么樣的學習內容適合什么樣的學生。就是如何以“需要”和“適合”為原則,對教材進行選擇、處理等加工過程,把最適合的學習內容提供給最需要的學生。因此,“需要、適合、加工”是研究教材的三個關鍵詞。
參悟活動。教學是通過活動而實現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過程,包括教育教學的所有元素(學生、教師、教材、教法),是學生、教師雙方,以教材為載體,在教學方法的安排下進行的互相影響的學習過程。活動體現了教學方法,活動過程是教法的運用過程。參悟活動主要就是研究教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活動,因此說,教學活動體現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
由于特殊兒童的差異性,教學方法也就多種多樣,千變萬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普適的教學方法。特教教師研究最多的也就是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方法就要研究教學的適合性、效率性和創新性。尋找適應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適合本班學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不要照搬別人的教學方法,即使是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可以復制照搬。教研就是尋找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方法,效率高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尋找的原則是創新,不要淺層次地重復和循環別人的方法,讓教學活動更有靈性、童性和智性。
教研有道。教師要參悟適合自己的教研之道。特校教師的教學研究不同于高校或科研機構專業人員的理論研究。我不反對但也不提倡一線教師做理論研究,因為理論研究不是一線教師的優勢。一線教師的優勢在于能整天和特殊兒童接觸。在這過程中,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獲得豐富的一手資料,會有曇花一現的教學靈感,也有教學的困惑和煩惱。而且,特校是小班化教學,沒有普校那樣的升學壓力,教師有教研的自主性,課堂是最好的“實驗田”,可以作微型的教學實驗。
特校教師的教學研究應以問題為導向,對自己班級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進行篩選、整理、歸納,找出主要問題,將此問題作為研究選題。通過調查訪談、文獻檢索、問題分析,數據處理,提出研究的方案,開展實證性研究實驗,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真正提高教學效率。這是教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如聾校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這在聾校課堂上司空見慣,以此為課題,科學分析其癥結,提出改進方案,進行實驗,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師要做好教研工作,就要善于觀察特殊兒童,要多寫教學日記,要閱讀專業書籍,多做讀書筆記,還要學會邏輯分析和一定思辨方法,在觀察、閱讀基礎上,獲得豐富的資料,經過辯證邏輯思維的分析研判,再進行謹慎的教學實驗實踐,這樣的研究才有實用性、先進性、新穎性,這樣的教學研究及其論文才真正具有價值。
特教教師做好靜心、精心、盡心的教研修煉,必能修得自身專業成長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