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業斌
?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鄉接合部特教學校發展探索
——以廣州市黃埔區為例
●楊業斌
摘要:面對新型城市化和特殊教育全民化、信息化、生態化的發展態勢,廣州市黃埔區在鞏固和提升特教學校原有教育、康復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學校功能,逐步實現網絡化、社區化、中心化和平臺化,推進了特教學校的現代化轉型。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特殊教育學校;建設
2014年,廣州市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基礎,在其東部的城鄉接合部成立了黃埔區,推進了該區域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進程。如何在快速新型城市化的城鄉接合部發展特教學校的功能,以加快推進區域特教事業科學發展,筆者將以該區為例,闡述相關實踐與思考。
(一)全民化
新型城市化倡導“強調從城市建設‘重物輕人’向更加重視民生導向和人的素質提高轉變”的“人本理念”[1]。新型城市化下的教育全民化目標,已由“滿足全民的基本教育需求”上升到“人的素質提高”及“人的成長與全面發展”,即由“人人受教育”到“人人獲提高”和“人人能發展”。因此,在新型城市化中,對于殘疾人,已經不僅僅是受教育對象、受教育權利及受幫扶的問題,更是能否通過教育支持獲得發展、過上幸福生活,甚至是能否為社會做貢獻的問題。作為特殊教育,其服務的對象就應著眼于大眾而不能僅限于殘疾人,其服務功能就應著眼于大眾的特殊教育需求而不能僅限于殘疾人的教育與康復。
(二)信息化
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促進城市在空間、結構及功能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跨越度越來越大,“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彰顯,學習、交流、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動方式也已日益向信息化轉變。新型城市化強調“從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向更加重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轉變”的“智慧理念”[2],推進“城鄉互動,統籌發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均等化布局,鄉村也同等發展機會”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這意味著信息化將成為未來城市的基礎平臺,信息技術及網絡的應用將充斥于社會及每個人的方方面面。因此,信息化成為當代殘疾人重要的支持要素,它不但是提高殘疾人綜合素養的教育手段,亦是每個殘疾人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應用工具與平臺。
(三)生態化
隨著人類對自身及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對人類活動進行思考和認識,協調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生態教育”,標志著教育生態化到來。新型城市化倡導“從粗放的城市發展方式向更加重視低碳生態轉變”的“綠色理念”,推動“生態保護,自然和人居環境舒適”的內涵發展[3]。為此,特殊教育應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環境的變化,結合自身的規律,從生態化的方向建構一個開放的、兼容并包的新型教育生態體系來適應全新的社會發展,應摒棄只論殘疾人的封閉式特殊教育而建設一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共容的特殊教育。
2011年和2012年,面向適齡智障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九年一貫制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學校——黃埔區知明學校、黃埔區啟智學校創建。面對新型城市化和特殊教育全民化、信息化、生態化的發展態勢,黃埔區在鞏固和提升特教學校原有的教育和康復功能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拓展功能。
(一)特教學校的網絡化
1.智能化
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使得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因素,特教學校的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所謂特教學校智能化,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優化校園資源,逐步構建一個能為特教師生提供高效能服務的特殊教育生態系統。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技術,真正打破特教學校的物理隔離,建立特教學校小系統與社會大系統的對接,逐步實現校園與外部社會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最大程度地整合區域特殊教育資源。從而使殘障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或人為因素的限制,獲得終身、全方位的發展。
2.體系化
黃埔區在不斷完善特教學校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以一帶多,由點及面,在全區范圍內逐步建設普校特教班、資源教室、特教職高班、特教幼兒班和社區康教點,逐步構建以特教學校為骨干,普校特教班、資源教室、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社區康教點、家庭為輔助,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域特殊教育管理及服務體系。
(二)特教學校的社區化
社區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是每個人成長、工作、生活的社會生態環境,這也包括每個殘障人。基于殘障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終身發展,作為社會生態環境構成因素之一的特教學校社區化是必然趨勢。特教學校社區化,不僅拓展了學校的教育載體、豐富了學校的教育資源,更使殘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回歸社區、融于社群的更大理解、包容與支持。
知明學校建立后,便把教育的外延擴展到社區:一是借助社區的企業、銀行、商場等拓展學校的功能場所;二是發展社區資源作為課程;三是建立康教點,并與社區服務中心、醫療站等聯手,開展居民特殊教育培訓及康復訓練等。
(三)特教學校的中心化
黃埔區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廣闊的新型城區要接收全部的適齡殘障兒童少年到校就讀,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最少受限制”等全納教育的核心精神。因此,在不斷提高特教學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發殘疾兒童潛能、補償殘疾缺陷的基本功能的同時,努力打造特教學校的區域特殊教育中心地位,發揮其教育康復中心、特教培訓中心、資源輸出中心、特教科研中心、巡回指導中心等區域性教育服務功能。
一是為全區殘障人及有特殊教育需求普通人提供教育評估、教育咨詢、文化提升、康復訓練服務。二是為全區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特殊教育專題培訓。三是作為區域最大的“資源教室”,特殊教育學校有相對豐富的特殊教育資源,包括師資、設備、資料、信息等。這些資源應成為特殊教育需求者提升自我、回歸社會的重要支持。四是開展特殊教育科研工作,為區域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五是特教教師作為巡回指導教師對全區普通學校、社區進行特殊教育專業指導,或直接為殘障學生提供上門服務等。
(四)特教學校的平臺化
客觀而言,特教學校存在一定的物理隔離,容易導致殘障學生相對封閉及形成“特殊教育是特教學校的事”等錯誤觀念。因此,要使殘障學生學會和普通人相處,實現“平等、參與、共享”,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的一員,就必須打破特教學校的物理隔離。
黃埔區以特教學校為平臺,不斷加大融合力度,推進各職能部門、街鎮村居、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群體、個人的溝通與協作,促進社會的包容接納、和諧發展。目前,黃埔區以特教學校為區師德實踐平臺,對全區教師開展特殊教育專業培訓及職業道德實踐培訓,創新區中小學教師師訓工作,探索師德建設的新途徑;以知明學校為區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為全區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2][3]姚華松,羅萍.新型城市化的建構過程與廣州實踐——兼論建設“智慧廣州”[J].城市觀察,2012,(3).
中圖分類號:G760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知明學校,5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