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娟
?
自閉癥學生焦躁情緒的疏導
●李曉娟
摘要:針對自閉癥學生的焦躁情緒,教師應從問題分析出發,探究其焦躁情緒的根源,與專業康復教師、家長一起,制訂康復支持計劃,并有效落實康復訓練,幫助自閉癥學生緩解焦躁情緒。
關鍵詞:自閉癥;焦躁情緒;疏導
在培智學校,每個班級的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這其中總有些學生似乎“不可捉摸”,經常不定期地突然發脾氣。我們班里就有一名自閉癥學生,有著較為嚴重的焦躁情緒。筆者試以其為例,探討自閉癥學生情緒疏導的策略與方法。
(一)學生基本情況
小梅(化名),女,14歲,自閉癥。入校學習多年,小梅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同學、老師相處融洽,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要求、意愿。在家長和同學、老師的眼里,小梅一直很勤快、溫和、愛干凈,十分招人喜歡。
(二)焦躁情緒表現
進入青春期后,小梅時常會情緒煩躁,一遍遍重復同一個問題,不停地尋求答復。如,不停地詢問:“星期一,上學?”得到肯定答復后,她才會稍顯安心。但很快她又會再次重復詢問,且不分時間和場合。當臨時調整活動安排或者放假調休時,小梅情緒會更加激動,聲音突然變得異常尖銳,甚至出手傷人,動作快速。此時,小梅的情緒已經與一般的煩躁不同了,更多地顯現出焦慮、不安、暴躁。
(三)焦躁情緒原因分析
面對小梅出現的情緒問題,我們使用行為觀察記錄方法,及時收集小梅在情緒波動前和情緒平靜后發生的事情,與家長共同分析,情緒問題的“前因”和“后果”。我們發現,小梅具有自閉癥共有的特點:每天都按自己固有的時間表活動。在進入青春期之前,當活動變更臨時告知小梅,她是可以接受的。但青春期后,小梅情緒變得急躁,家長反映曾經出現過答應小梅的事情沒有兌現的情況。各種原因導致了小梅嚴重缺乏安全感,對于原有時間表上的活動要不停地進行確認,然后才能安心。這些活動安排一旦被打亂,小梅就不能接受,從而變得異常焦慮、暴躁。安排變化得越大,這種焦躁情緒就越嚴重。
針對小梅情緒焦躁的問題,我們邀請專業康復教師、家長一起座談,確定教育訓練目標,并從家校兩方面為小梅制定了康復支持計劃。
(一)明確教育訓練目標
在多方討論后,我們首先確定了小梅的教育訓練目標:當活動發生變化時,情緒焦躁程度降低,不再出現傷人行為。
小梅的焦慮暴躁情緒總是產生在原有計劃改變時,情緒爆發后及時勸解或轉移注意力會有效舒緩其情緒。因此,我們從前因入手,為小梅提供支持,與專業康復教師一起制訂心理康復訓練計劃。
根據小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我們分析支持的來源、強度、功能和示范活動,制定了個別化支持方案。
利用專業設施和輔助工具等社區支持來源以及學生家長、教師、同學等自然支持來源,采用從全面支持到廣泛、有限、間歇支持的策略,逐步遞減支持強度。每一次目標的調整與下一步計劃的實施都以階段評估結果為基礎。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班級環境與常規及家庭指導等多個方面實施康復,逐步緩解小梅的情緒問題。
(二)優化學校教育訓練環節
在學校,我作為班主任,首先在班級管理中給小梅提供身心、行為等健康發展的環境,使她在融入集體生活的同時增加康復訓練的機會,將康復訓練拓展到一日生活中,增強訓練的效果。根據小梅的特點,我在班級管理中的班級環境與班級活動中設計了個別化的訓練內容。
一是班級環境增強個性化的教育訓練功能。針對小梅對未知的事情缺乏安全感、沒有時間概念等情況,我通過班級環境幫助小梅建立時間概念。如,設計了放大的學生課程表,訓練小梅在每天更換課程表的同時首先觀察星期更換的特點,在不斷的操作中建立一星期的時間概念,知道計劃中每件事情的發生時間和距離現在的時長。本學期,我在教學展板上(教室的一面墻壁)制作鐘表,展示一天的時間段和具體時間,要求小梅按照活動來操作鐘表,逐漸理解一天的時間概念。時間的概念與學校中的計劃表結合使用,進一步緩解小梅的焦慮情緒。
二是班級活動中發揮學生特點,服務班級,舒緩焦躁情緒。首先,與小梅一起安排班級活動中的一日生活作息和班級每周的外出實踐活動,讓她首先了解活動安排,同時也利用她刻板準時的特點提醒班級其他學生,為班級服務。
在實施中,我采取了循序漸進、逐漸弱化支持的策略。如,計劃制訂后,在班級一日常規中,在出操、午睡、放學整隊等各種行為發生前告訴小梅將要去做什么事情。一個階段后,引導小梅告訴同學們將要去做什么,由小梅按照時間表安排其他同學的學校生活。當出現變化時,也首先告知小梅,由她告訴全班什么時間班級會發生什么變化。當小梅焦慮情緒逐漸減輕時,我會逐漸撤去這些輔助支持。
外出實踐不在學校,地點也經常變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焦慮。因此,在每次外出前一周制定計劃時,我先讓小梅了解外出的計劃,然后通過查找圖片、視頻的方式讓她對要去的地方有一個初步的認知了解,告訴她在這些地方我們將會做什么事,最后在班級日歷中標注,引導小梅去關注變換的時間和事情。
(三)強化家庭康復訓練
我們通過對家長的集中培訓、入戶指導和教師的示范指導等多途徑,指導家長配合教師采用正確的行為矯正方法,有效糾正小梅的不良情緒行為。
一是指導家長在家庭中制訂活動計劃表,提前告知小梅。我們與家長達成一致,將小梅一周內的行為活動用文字、圖片的形式制作出來,標出主要事件和時間,張貼在學校和家里,并引導小梅學會看計劃表。通過看計劃表緩解她對未知事情的焦慮。
二是培訓家長掌握社交故事等方法,避免因活動變更導致小梅情緒焦躁。家長應掌握發生突然情況時通過社交故事等舒緩小梅情緒的方法。當計劃有變化時,家長至少要提前一周進行解釋,提前告知;如果小梅仍表現出焦慮,則需要提前一天,通過社交故事描述第二天要發生的事情,告知變化的地點、人物及可能發生的事情。同時,通知教師在班級計劃表中做出修改,并在學校中通過各種方式提示學生計劃的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支持,小梅達到了既定的訓練目標,焦躁情緒有了很大的改善。計劃改變時,小梅的過激行為越來越少,傷人的行為基本沒有了;當控制不住想要發脾氣時,她也能在教師或家長提醒下,很快認識到錯誤,自己適當控制,并用“不能發脾氣”等言語進行自我提示,逐漸平靜下來。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首先,我們在制定計劃時沒有盲目,而是從觀察與記錄開始,分析學生情緒問題產生背后的原因,應用心理康復中情緒行為疏導的方法來為學生制訂適合的個別化康復訓練計劃和支持方案。這樣,我們才能解讀學生的個人世界,才能在理解他們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步。
其次,我們不是孤軍奮戰,而是適時利用了學校的專業教師資源,發揮了家長的作用,家校兩方面共同推進康復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地向家長傳授訓練方法,隨時溝通,不斷反饋,才會有更快更佳的效果。
通過小梅的這次教育訓練過程,我收獲很多。在今后面對學生“突然”而起的情緒問題時,我會耐下心來琢磨,一定在弄明白“為什么”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并聯合多方力量不斷推進落實訓練,與學生一起不再“焦躁”。
中圖分類號:G764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