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印
(吉林省公主嶺市雙城堡中學)
初中語文導讀方法初試
張海印
(吉林省公主嶺市雙城堡中學)
怎樣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出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的人才,這一直是許多語文教師不斷努力探討的問題。就“讀”而言,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葉圣陶說得好:“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捕魚”的方法,對于教者來說,則要難得多,既要讓學生知道“魚”在哪里,又要讓他們自己把“魚”捕撈上來,是個慢功夫,需要足夠的時間、方法和耐心。但是,“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我們應有長遠目標,讓學生終生受益。”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如何處理“教”與“不教”的關系,怎樣培養學生自己“捕魚”的本領呢?幾年來,我的做法是:講讀課文教師“教”,自讀課文學生“練”。也就是在“教”的時候,從宏觀上根據不同文體有意識地按學習規律去引導,不斷地總結分析文章的方法和寫作的思路,再從微觀上啟發學生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及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就像體育課上所說的教師的“示范”動作一樣。然后,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去實踐——把自讀課文交給學生,讓他們上講臺講課。要想讓學生的這個風箏飛得高遠,教師就要把握好手中的這條線——靈活多變的導讀方法。總的指導思想是分類編導,適當點撥。即按照自讀課文的體裁歸屬分成幾類,再編之以讀,導之以法。
學生自學匯報的形式取決于教師的導讀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教師對一篇文章進行分解設計,制作“題條”,安排幾名學生分擔講課任務。例如,第一人解題及作者介紹;第二人從宏觀把握文章結構安排及中心思想(總體框架);第三人指出文章應落實的基礎知識:字、詞和修辭方法等;第四人分析課文內容,指出分析的重點段落內容和提出難點問題由大家討論。有時可視情況,由幾個人擔任此項任務,互相補充。最后由一名學生總結寫作特點及練習處理(也可幾人完成)。而在安排個人匯報的專題時,配一個組的人員同時做準備,作出補充或更正。每人一學期分項練一次之后,用“自讀”課文,每人再完整地講一篇或兩篇文章。
在學生講課時,教師是學生。在學生爭辯不清的問題上,教師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的解題思路。這樣上完一節課后,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學習的興趣濃了。每位學生都很重視自己的一次“表演”機會,都很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分析思考能力和培養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要求全體學生課外自行閱讀,做自學筆記,課內匯報自學的文體內容、過程及收獲。目的是訓練學生掌握自學方法,知道怎么學和學什么,這是一種從宏觀入手的學習方法。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采用一系列帶有邏輯關系的問題來組織對課文內容的研究,看誰對本段內容設置出有價值的問題。提法得當是關鍵,自己能理解并能做出正確的答案是基礎。當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對問題加以選擇、加工、整理,使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更精的準確度。經常進行這種訓練,能使學生養成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閱讀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對于自讀課中難度較大的文章,在進行段落分析上,由教師講讀一段后,讓學生評點,著重討論老師是如何入手分析,落實到哪些詞句上,提出的問題先后順序有什么意圖等。引導學生從中把握分析文段應該按照什么思維規律進行,抓住并理解文段中關鍵語句及評價人物和作為的方法等。接下去再由學生分析一段,再由大家共同評點,反復進行這種訓練,能提高全體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會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這是一種完全獨立自學并檢查成果的學習方法。教師編印導讀題進行開卷測試,讓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在課堂上完成。這是對前面單項訓練的綜合驗收,既是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又是學生對自己水平的衡量,是不可缺少的訓練環節和訓練方法。
教育學家張志公同志贊賞“導讀”,他說:“我喜歡‘導讀’這個說法……處理好‘導’和‘讀’的關系是教學工作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這里邊既有教育科學,又有教學藝術,但歸根結底是個教育思想問題。‘導’的任務是使‘讀’者讀得更好,終于能夠自己去讀。‘導讀’不是‘代讀’的,‘代讀’容易,‘導讀’難,但于‘讀’者大有益處。”
讓我們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努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學生學會“打魚”的本領后,終生受益,就永遠有鮮“魚”吃。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