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從“第一所”邁向“第一流”——江蘇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百年辦學紀實
●趙華
浩瀚的長江,茫茫的黃海,在歲月的長河里凝聚著歷史的足跡;如詩的濠河,如畫的狼山,在時代的記憶中積淀著自然與人文的精華。1916年,清末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在江海大地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國人自辦自教的特殊教育學校——南通狼山盲啞學校。百年滄桑,百年夢想;百年特教,百年追尋。如今,狼山疊翠下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承載先生百年特教理想,自強不息、奮勇開拓,正從全國“第一所”向全國“第一流”不斷邁進。
張謇先生一生創辦20多個企業,以實業享譽國內外,同時在教育領域也頗多建樹,是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奠基者和創始人。從1903年張謇先生游歷日本,考察京都盲啞院,萌生創辦中國盲啞教育的設想起,到1912年張謇先生規劃在狼山觀音巖下籌建學校,親自題寫校訓“勤儉”,1916年親任南通狼山盲啞學校校長,主持開學典禮、題寫校名,一直到1926年張謇先生病逝的20多年中,張謇先生艱苦創業,銳意經營,使南通狼山盲啞學校從草創走上了正軌,并帶動各地先后創建了一批盲啞學校。張謇先生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其日臻完善且富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思想體系,對我國早期特殊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樸永馨教授等國內知名特殊教育專家曾評價:“南通創辦特殊教育開華人之先河,張謇先生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特殊教育思想,在我國特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張謇先生特殊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為造就盲啞具有普通之學識,俾能自立謀生”,“始在收教育之效”,“而終在收慈善之效”。在具體的教育宗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及教師選用上,都有較為詳盡的符合殘疾兒童實際情況的、適應我國國情的論述和做法,形成獨特的特殊教育思想。
(一)教育宗旨——“造就盲啞,使具有獨立自存之能力”
張謇先生創辦盲啞學校企望“教育家之能以人事補天憾”,“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彌補目與口之無用”,“造就盲啞具有普通之學識,俾能自立謀生”,“以培養盲啞師資,造就盲啞,使具有獨立自存之能力”,從而使盲啞兒童能夠殘而不廢,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自立于社會,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所以,張謇先生把“造就盲啞,使具有獨立自存之能力”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宗旨,并成為其特殊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教育目標——“把分利的盲啞養成一種技藝,做生利的國民”
張謇先生創辦南通狼山盲啞學校后不久,為學校制定的《章則》中,明確指出盲啞學校的教育目標為:供給盲啞適應生活上的知識;把分利的盲啞養成一種技藝,做生利的國民;增進盲啞享受社會娛樂的幸福,以減少其單調乏味生活之痛苦。張謇先生為盲啞學校制定的教育目標包括兩個部分:知識教育和養成技藝,而知識教育和養成技藝的目的則是培養盲啞學生成為“生利的國民”。生利者,創造社會財富之謂也,這與現代所倡導的“培養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人生規劃意識,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的要求是極其相似和相通的。張謇先生不僅如此規定,且在教學實踐中身體力行,當時的報紙雜志多有記述:“1925年2月介紹啞生洪承官任如皋報社職”,“七月介紹姚納言服務如皋印刷社”,“迄民國二十六年,畢業學生服務鄰縣各界,頗為社會人士所稱道”。
(三)教學內容——“以生利教育為中心”
張謇先生在親任南通盲啞學校校長期間,規定學校的教學內容“以生利教育為中心”。1916年11月11日《南通盲啞學校招生啟事》明確課程設置:盲部,凸字、科學、音樂、手工;啞部,音學、語言、科學、農工。1917年南通盲啞學校實際開設的課程為:盲科授凸字、音學、修身、國文、歷史、地理、手工;啞科授發音學、語言學、修身、歷史、地理等。
張謇先生認為,盲啞學校應該把知識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學校除上述課程外,還相繼開設了常識、珠算、體育等科,并注重修身教育,在學生中倡導“勤儉”,要求學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上海五卅運動爆發,學校師生“素食節費,援助滬工”,這是我國特殊教育史上盲啞學校參加政治活動的最早記錄。張謇先生也很重視技藝教育,在盲啞兩科中除開設手工、農工外,1921年開辟菜園,進行園藝教育,1922年又開設了藤工科。張謇先生認為知識教育和技藝教育是盲啞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始在收教育之效,而終在收慈善之效”,以達到“盲啞所受相當之教育以自養”的目的。
另外,張謇先生還十分注重盲啞學生的體質訓練。學校在基建時就設置了晴雨操場,1920年置備體育器具,開設了體育課。同時,在學生中開展文娛活動,1918年就有學生到社會上演出的記載:“一九一八年二月啞生奏藝于公園劇場,頗受觀眾贊許”,“盲啞兩科學生合演新劇一次,劇目為《普渡慈航》”。
(四)教學方法——“期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彌補目與口之無用”
張謇先生認為盲啞學校的教學方法應該符合時代潮流,應該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這是張謇先生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后逐漸形成的觀念。1903年,張謇先生考察日本京都盲啞院,并多次考察煙臺美國傳教士創辦的登州盲啞學校,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他對盲文、手語的起源、發展和現狀,進行了極為詳盡的研究。張謇先生認為:“盲啞者,所殘所廢者目耳口耳,至目與口以外之官骸,固同為天賦,目與口以外官骸之知能即同為天授。”“心思手足則皆可教也”,因此,張謇先生認為:“盲啞學校者,期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彌補目與口之無用。”
張謇先生經過多方考察對比后,主張學習和吸收先進的辦學經驗,符合特殊教育的教學原理,講求綜合運用之效。張謇先生倡導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二十年來之南通》如此記述:“盲科教授,則以厚紙板穿成細孔,手加摸索而得之,讀講明晰無少遺,與明目者無以異。”聾部教學“教時教員以手作勢,暗示一切,先教學,習發音,次認識,次書寫,次講解。其言語雖發音不甚清晰,然留心細聽,亦可略得一二。中有數生,字極端正清雅可愛,優者且能作簡單之應酬語。”可見,南通盲啞學校早期的教學方法,以聾部為例,是以口語為主導,口語、手語、書面語綜合運用,在發展口語的基礎上,努力發展聾生的書面語,這和時下主張的口語為主,三語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極其相似的。
(五)教師素質——“茍無慈愛心與忍耐心者,皆不可任”
張謇先生認為,要辦好盲啞學校,必須要有合格的盲啞學校師資。他深深覺得:“一藝之末,學必有師,古今中外之通義也。”1915年張謇先生借座南通博物苑開設了第一期南通盲啞師范傳習所,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經過專業培訓的特殊教育師資,第一期的畢業生王秉衡先生長期服務于母校,身體力行張謇特殊教育思想,為盲啞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在談及設立盲啞師范傳習所要旨時,張謇先生曾說:“蓋盲啞教師,茍無慈愛心與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純恃學業之優為已足盡教育之責也。”他認為,盲啞學校的教師要勝任工作、盡足教育之責,除了要有優良的學業外,還必須有慈愛心與忍耐心。張謇先生是言者,更是行者,作為南通盲啞學校的校長,他在學校初建、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幾次在上海、南通等地的報紙上刊登啟事為學校鬻字籌款。他說:“諸君雖略損費,然不論何人,皆可牛馬役仆,又可助仆致愛于篤癃無告之人,而勉力地方完全之自治。”作為堂堂的狀元,為了能使盲啞學校順利開辦,甘愿讓人“牛馬役仆”、上街鬻字,為了殘疾人的生存與發展,先生放下尊嚴、鼓起勇氣,吃遍辛苦、受盡委屈。后來,由于時局變化,限于物力財力,張謇先生把培養盲啞師資的任務放到盲啞學校。1927年的南通盲啞學校畢業生王振音先生先后在南京、蘇州任教,后任臺灣省立盲啞學校啞科主任。南通盲啞學校肩負著“培養盲啞師資,造就盲啞”的雙重任務,在“造就盲啞”的同時,培養了許多盲啞教育的師資,“畢業學生服務鄰縣各界,多皆勤勉任事,頗為社會人士所稱道。”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歷史時期。1951年南通盲啞學校改為公立,1957年盲科并入南京盲啞學校,改名南通市聾啞學校。196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教先進集體,教師代表王淑老師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1983年學校又開辦了全托型聾啞幼兒班,向學前延伸。1989年學校成立了南通市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在全省最早開展聾幼兒語言康復工作。1989年學校開辦聾人初級職業中學班,1994年學校開辦職業中專班。2005年學校參加的江蘇省視障兒童早期關懷和教育項目,得到國際盲協官員“工作扎實、成績顯著、值得投入”的高度評價。2007年學校異地新建至南通新區,2009年與南通市崇川區輔讀學校資源整合,更名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為盲、聾、智障生提供康復訓練、文化教育及職業培訓。
面對新的教育格局,學校在深入研究盲、聾教育的基礎上著重關注培智教育,特別是對三類學生如何在共同的校園內和諧相處、資源共享進行研究。在保障盲、聾、培日常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學校根據學生需要、自身優勢及已有經驗等,不斷挖掘、凝練自身特色,注重培育和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品牌。現今,優秀師資、情境教育、多彩文體、科技發明等已成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一)走名師強校之路
學校承傳了張謇先生“教不可無師”的教育思想,把師資培養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組織豐富多彩的“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活動,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助力教師茁壯成長。
2014年11月14日,學校成功舉行“邵云視障兒童全人教育和特教教師人格發展專題展示與研討”活動,展示了學校全人教育成果《夢想,從這里起飛》。江蘇省特殊教育專業委員會等部門領導及來自江蘇各市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代表參加了活動。2015年,邵云老師成功申報組建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工作室,2016年又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在南通特殊教育中心,這樣的老師還有許多,胡志堅、徐飛、葉琦等老師因表現突出而被邀請到日本、阿根廷、加拿大交流訪問;陳志華老師應教育部邀請參與編制全國聾校數學課程標準及聾校數學教材;陳曦老師受邀到省外為“看得見項目”作技術指導;沙莉莉、劉怡、費繼平等老師獲江蘇省特殊教育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優課評比一等獎;姚明霞、吳煜華等老師被評為江蘇省職業道德明星、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王慧云、施建軍等老師獲評南通市政府園丁獎、南通市勞動模范……
學校擁有一支慈愛、善教、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有全國、省、市先進工作者20人,省市勞動模范3人,省特級教師1人,省市區三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15人,8人獲省基本功、優課比賽一等獎。學校的音詩畫演講《大愛催開“特教花”》多次受邀表演,教師群體多次獲南通市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南通市優秀教師群體、感動南通教育群體等榮譽稱號,教師代表參加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時受到中央首長、省市領導的親切接見。學校承擔國家、省、市級課題10個,其中,“殘障學生生存與發展能力培養研究”獲全國特教課題成果評比二等獎,近年來出版課題成果集《生命之光》《生活之樹》《追逐光明》,教師發表、獲獎論文400多篇,學校五次獲全國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組織獎,20多篇文章喜獲一等獎。
(二)建情境教育基地
情境教育由全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創立,曾被譽為“蘊含東方文化智慧的課程范式,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其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已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學校積極探索情境教育在特教學校的具體應用,努力通過錘煉隊伍、多元教學、構建課程、實施課題等,打造特殊教育的情境教育基地。
學校盲部教學重點突出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策略的應用,設有講故事、聲樂、器樂等興趣小組,經常組織朗誦、唱歌、演奏比賽。聾部教學重點突出圖畫再現情境、生活展現情境策略的應用,組織學生學習雙手畫、創作藏書票、排練集體舞、研究小發明等。培智部教學重點突出表演體會情境、生活展現情境策略的應用,努力為學生創造出行、購物、就餐、就醫等情境,進行直觀教學。同時,學校的校園、教室、宿舍、食堂、體育館、專業教室等也進行了精心的布置,促使學生在美化的情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2007年,學校參加李吉林老師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承擔的子課題“情境創設與視障兒童口語交際學習研究”成果獲總課題組優秀成果評比一等獎,多篇文章在市級刊物發表、獲獎,其中一篇還發表在權威雜志《人民教育》上。2013年,學校又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特殊教育學校情境教育實踐研究”,成功承辦了崇川區情境教育推進會,順利召開了情境課題現場開題論證會。李吉林老師親臨會議,為學校贈書并題詞,還破格允許在學校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情境教育研究特教工作室……李老師聽了培智部的課《小烏龜開店》,當她看到智障孩子上課時小臉紅撲撲,手舉得高高時,特別欣慰,她深情地說:“將情境教育運用于特殊教育,不僅是我們的一份責任,也是一項具有特別美好意義的事業。我從內心深處希望殘障孩子們能在情境教育中快樂、幸福起來。”在李老師的鼓勵下,學校課題研究細致部署、扎實推進,為申報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提供了豐富翔實的佐證材料。2015年6月,學校承辦了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情境教育研討會,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70多所特教學校200多人參加會議,情境教育在特教學校得到了迅速且有效的推廣,情境教育以其自身魅力催開特教之花。
(三)讓科技發明成就美好人生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2000年成立科技活動興趣小組,2012年成立達仁少年科學院,希望借此平臺培養學生既成為科技的小達人,同時又具有仁愛情懷和創新人格。少科院設立了管理機構,設計了院徽,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制度,建立了“科技小發明研究所”“七巧科技研究所”“三模操控研究所”“機器人組裝與競速研究所”等八大研究所,形成了“活動新星”“創造之星”“創造新星”“創造明星”“創造耀星”至“達仁少年科學院小院士”逐級遞進的“五星輝耀小院士”評價激勵機制。科創團隊通過自主學習、積極培訓、師徒結對等形式培養科創教師,實施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在科技活動中對殘障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主編《科技小發明專題》《七巧科技專題》《電子小報制作專題》《電子百拼專題》四本《科技創新我能行》校本教材……科創教師多人次被評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個人”“江蘇省優秀中小學科技輔導員”“南通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南通市優秀科技輔導員”等,科創教師群體被南通市教育局授予“南通市優秀教師群體”稱號。
在科創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學校學生在中國青少年藝術節、南通市“智能杯”小巧手比賽、南通市小學生廚藝大賽、南通市特教學校學生廣場書畫比賽等活動中獲得國家、省、市等級獎項超百,連續8屆獲“智能杯”小巧手比賽團體一等獎。其中,季本華同學發明的“盲人象棋”獲第五屆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和中興科技進步獎;季燁劍同學發明的“實用新型盲文書寫器”獲中國科協主席獎,受到國務委員陳至立親切接見,還感動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季燁劍還成為宋慶齡獎學金獲得者、全國“十佳”少先隊員;陳淦同學發明的“趣味盲人構圖盒”,獲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時受到時任國務委員王兆國的接見,她的事跡還在江蘇省人民政府承辦的第2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向全國推廣宣傳;宗航晨同學發明的“盲人助行器”獲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時受到國務委員劉延東副總理親切接見,同時還很幸運地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親切合影。學校也因科技創新教育的突出表現被評為江蘇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競賽先進單位,被江蘇省教育廳等單位聯合授予發明家搖籃稱號,《人民日報》《魯豫有約》等重要媒體和欄目都曾專題報道。2013年6月20日,江蘇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組宣部帶領,新華日報、新華社江蘇分社、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江蘇科技報、江蘇廣電總臺教育頻道等14家省市媒體到校拍攝采訪。
發明“趣味盲人構圖盒”的陳淦曾說:“發明創造并不神秘,我要讓我的這項發明為視障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點亮空間方位之燈,打開歡愉快樂之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學校的每一個科技發明都離不開團隊領銜人王慧云老師的辛勤付出,每一個獎項里都凝聚著他無限的智慧和辛勞。2016年全國第32個教師節前的9月8日,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慰問園丁獎獲得者王慧云老師。他的團隊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殘障學生點亮科技夢,成就各自美好人生。
(四)做打造“中國夢”的筑夢人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開設書法、蠟染、剪紙、風箏制作等校本課程,成立聲樂、器樂、舞蹈、誦讀、雙手畫等興趣小組,還建立了足球、門球、網球、跆拳道等運動隊。聾生趙軍創作了長篇小說《籃球小子》,盲生蔣美娟以《我的畫家夢》獲中國盲協征文全國一等獎,學校被評為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學校。學生創作的藏書票獲全國大賽一等獎,雙手畫到瑞典、丹麥、比利時等國展出,獲國際紅十字會銀質獎章。尚瑜、田潔怡、季燁劍等同學被評為江蘇省“自強不息好少年”、江蘇省“四好少年”、江蘇省“十大美德少年標兵”、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等,2015年6月,周珍同學還光榮參加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學校200多名學生被天津理工大學、長春大學特教學院等錄取,2014年16名學生全部考上大學,陳淦同學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組織的近700人參加的招考中喜獲第一。孫國強、高思維等大學畢業后回校任教職教課程,湯霞、張慶慶等憑著一技之長把自己的面館、按摩店經營得紅紅火火,朱玉培同學擔任上海物業協會美術編輯、《新民晚報》“愛比鄰”視覺總監,成為被美國愛荷華州政府授予國際藝術領袖獎唯一的殘疾人,還受邀參加了國際青年領袖營。
盲人老師徐紅艷在全運會、遠南運動會、殘奧會中勇奪10金3銀,打破一項世界紀錄;聾生張菊云在全國第一、二屆傷殘人運動會上獨得六枚金牌;低視生馬曉燕獲第二屆世界盲人運動會自行車個人計時賽第五名、全國殘疾人自行車錦標賽3000米第一。學校盲人足球隊代表江蘇隊赴海口、哈爾濱參加全國盲人足球錦標賽兩次榮獲冠軍,兩名隊員參加北京殘奧會盲足比賽榮獲亞軍。中央電視臺十套《走進科學》《城市印象》欄目組到校拍攝專題片“盲人足球”,教練及運動員兩次做客鳳凰衛視《魯豫有約》。優秀盲足隊員陳山勇賽后給學校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他說:“當我馳騁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草坪上,當我站在北京殘奧會的領獎臺上時,我不能忘記你我的母校——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全場八萬名觀眾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時,我要深情地對你們說謝謝,這掌聲也是給你們的——我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地訓練,全力以赴地投入比賽,我要用一個個冠軍、一座座獎杯來回報你們給予我的最無私的愛。”
學校文藝節目連續兩年入選南通市“少兒春晚”,其中盲生一曲《你是我的眼》打動了整座南通城。舞蹈《看大戲》《跳馬伕》等獲江蘇省殘疾學生文藝匯演一等獎,小品《牽手》、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獲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一、二等獎。拍攝的微電影《夢想空間》在江蘇省殘疾人微電影比賽中獲最佳作品、優秀編劇等五個大獎。學校積極響應“陽光排舞進校園”的號召,將排舞作為一項校本課程研究、開發,把排舞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學生的校園生活結合起來。2013年學校成立天虹排舞隊,獲“舞動中國排舞聯賽”總決賽青少年組集體項目規定曲目、串燒曲目和團體一等獎。2016年9月28日,“陽光排舞進校園,萬所學校禮獻祖國”大型展演活動在全國21省的各大中小學校、幼兒園順利激情舉辦,共同為祖國67歲生日慶祝。學校師生及家長傾情演繹了《舞動中國》《幸福排舞》,精彩的表現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和贊揚,排舞中國官方微信以《無聲世界里舞出的中國夢》給予了特別報道。
百年來,學校以其驕人的辦學業績、深厚的人文底蘊享譽國內外,成為南通特殊教育的靚麗名片。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教衛先進集體、江蘇省名小學、江蘇省和諧校園、江蘇省殘疾人事業先進單位等。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曾盛贊南通殘疾人教育“歷史悠久,成績顯著,難能可貴,值得發揚”。“為造就盲啞具有普通之學識,俾能自立謀生”,張謇先生的洪鐘之聲言猶在耳,今后,學校將依仗每位教職工的睿智,延續百年磨礪的精神,一如既往、再接再厲,繼續為把學校從已有的“第一所”向更高的“第一流”邁進而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22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