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
實施全人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邵云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對視障兒童進行以悅納自我、熱愛世界、幸福生活為內容,以真、善、美、健為追求,以師格提升、自我審視、學科整合、生活引進、社區融入及項目開發為策略的全人教育,從而幫助視障兒童融入主流社會,享受正常生活。
全人教育;視障兒童;正常生活
視障兒童因視力全部或部分喪失,其生理、心理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更多時候、更多方面,他們同普通兒童是相同、相通的。可以說,視障不是缺陷和不幸,僅是特點和不便而已。為使視障兒童能像普通兒童一樣認知完善、人格健全、發展良好、生命閃亮,南通市特教中心切實發揮特殊教育的社會功能,對包含視障兒童在內的殘疾學生施以全人教育,使特殊兒童實現全人發展。學校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青年專項重點自籌課題“基于全人教育的視障兒童發展個案研究”,就特教學校的全人教育的獨特之處,可采用哪些策略,以及殘障學生接受全人教育后又能取得什么樣的成果等問題,促使學校教師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并通過系列實踐促進特殊兒童實現全人發展。
視障兒童全人教育是指對18歲以下的全盲和低視力兒童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教育。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在校就讀小學和中學的18歲以下的全盲和低視力學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視障兒童因視力缺陷,某些方面的發展可能會與普通兒童有些差距,但有些方面的發展又會因其潛能的開發而超出普通兒童,教育者應竭盡所能地提供幫助,努力使其成為最好的自己。理想的視障教育應是:視障兒童接受全人教育后,各方面都能獲得良好發展,最終能順利融入主流社會,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簡言之,視障兒童全人教育就是為視障兒童正常生活而進行的教育。
(一)教育內容
1.悅納自我。對自己的身體、性格、天賦有很好認識,直面殘疾、悅納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富有責任感、使命感,性格完滿、靈性發展等。
2.熱愛世界。關心自然和社會,珍惜保護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學會交流合作,形成公民意識、擔負公民責任等。
3.幸福生活。學習人類先進文化,繼承、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習知識、發展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職業技能,愛生活、會生活等。
(二)教育追求
1.真。獲得真理,達到真理的境界,即主體在思想和行為上充分接近和適合于客體的必然性。求真過程主要落實于學問,可表現為科學規范、實事求是等。對視障兒童而言,主要指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掌握科學知識方法等。
2.善。狹義的善僅指道德上合乎規范,廣義的善則包括使人在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滿足的實際價值。求善的過程主要落實于道德,可表現為正直、感恩、無私等。對視障兒童而言,主要指與人為善、感恩回報等。
3.美。是在真、善基礎上達到的更高境界,由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三部分組成。求美的過程主要落實于藝術,可表現為壯麗的風景、優美的文章等。對視障兒童而言,主要指欣賞悅耳的音樂、感動于美好的人物形象等。
4.健。是生命保存和精神活動的源泉,能給人的一切活動以補給和幫助。求健的過程主要落實于身體,包括生理和心理。可表現為強韌的體力、靈巧的動作等。對視障兒童而言,主要指充沛的精力、合乎常態的動作及良好的心態等。
(一)師格提升策略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健全的職業人格,具體包括良好的職業認知品質、職業人文品質以及良好的發展內驅力。其中,良好的職業認知品質又包括必備的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例如熟悉特殊兒童教育教學的規律,熟練掌握盲文手語專項技能,良好的職業人文品質包括熾熱的教育情感、高尚的教育倫理與操守,以及教育的生命意識、合作意識、創造意識等。學校首任校長張謇曾概括特殊教育的教師:“蓋盲啞教師,茍無慈愛心與忍耐心者,皆不可任,故不純恃學業之優為已足盡教育之責也。”另外,特教教師與視障兒童生命同步,與特殊教育發展同步,不斷激發與提升的自我內驅力,也促使其職業人格逐步走向健全與圓整。
(二)自我審視策略
全人教育要求對象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并能運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調適自我。視障給孩子帶來較大心理陰影,教師要理解孩子,給其時間慢慢適應,并設法勸說他們,“視力缺失的確不幸,但除了看不見看不清,大家還可做并能做好許多其他事”,要幫助孩子們放下包袱,在人生道路上輕松前行。
自我的本質是一種先天的道德感,兒童時期是喚醒自我的重要階段。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系列活動,創設各種交際情境,促使視障兒童在與老師和同伴的交往中,通過觀察、對應、比照,發現自身優劣、學習他人經驗,不斷完善、邁向成功。還可針對孩子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問題,開設主題性心理輔導課。例如團輔課《風雨彩虹》,通過“百變魔石”猜拳游戲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成功、有失敗,它們會隨時變化;通過觀看力克胡哲視頻明白,雖然身有殘疾,但一樣能創造出不受限的生命奇跡。日記也有助于兒童反思平日所作所為,可以鼓勵孩子在日記中記真事、抒真情,每天都想想哪些是有意義的事、哪些是值得感謝的人,還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還可帶領孩子欣賞兒童文學作品,在初步了解作品內容基礎上,鼓勵孩子置身作品,通過追問、想象等,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深入反觀,逐步長進。
(三)學科整合策略
全人教育要求培育全面發展的人,這就要求其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元化、全方位的,為其提供的學習內容也應盡可能是綜合的、整體的。同時,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常需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一般與個別等關系,強調整合有利于整體認知世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視障兒童的視覺認知缺陷。
學科整合時,可先根據學習要求、學習內容及學生特點等確定一個主題,然后以一門學科為重點,整合進與主題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技能等,學習時以游戲、情境、活動等表現,各科知識彼此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語言訓練課《水果寶寶》,圍繞香蕉、桂圓,先讓孩子學說名字、描繪形狀,然后分發水果,學用“我有……,還有……”說話,再通過角色扮演、問答練習讓孩子學用“我喜歡……”“我想要……”表達意愿,最后讓孩子用課上得到的小星星等換取自己喜歡的物品,并用習得句式合適表達。再如,視障兒童大都比較喜歡音樂,學科整合時可讓孩子聽聽音樂、唱唱名曲、讀讀詩詞、談談感想、寫寫體會,雅致而輕盈,自在又灑脫。除此,定向行走、體育康復、信息技術等也可與學習主題有機融合,從而使視障兒童受到多方鍛煉,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四)生活引進策略
杜威先生曾說:教育有大小兩種。小的一種是學校所提供的,大的一種即具有最后影響力的教育,是各種實際生活條件所提供的。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只有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師除了要完成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外,更要將目光轉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要密切關注學生個人生活、集體生活、社會生活等,并將這些適時、合理地納入自己的教育視野。
例如班上有同學生病了,可組織孩子到醫院慰問并獻上一份愛心;新年之際,可組織孩子給曾幫助過自己的好心人寄上賀卡和感謝信;植樹節來臨,可組織大家在校園植樹造林或是去公園領養古樹名木……另外,像汶川地震、奧運賽事、天宮升空等重大事件也需及時通報給學生,同時也鼓勵孩子自己主動獲取信息,并通過每日播報、開設論壇、舉行演講賽等形式為他們提供平臺。關注生活需引導孩子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分析掩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同時盡己所能地為事情的解決奉獻心力。視障兒童上網、看電視不太方便,學校要設法添置盲用軟件,教師也要不厭其煩地傳授相關技術,視障兒童自身更要克服畏懼心理勤學苦練,使自己逐漸成為生活中應用技術、享受技術的佼佼者。
(五)社區融入策略
課堂教學時,可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大家各司其職、為共同愿景而努力。可將學生組合起來參加全校性的歌詠比賽、廣播操比賽、衛生狀況評比等,還可根據學生興趣在全校成立讀書組、演講組、寫話組等,使有相同愛好的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學校曾與江海小記者長期開展“同讀中國少年報,讓我們共同成長”活動,普校的孩子每周到校為視障兒童讀書讀報,大家一起游戲娛樂,其樂融融;視障兒童也經常到普校去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為普校師生表演拿手節目,還有不少普校家長熱情邀請視障兒童到其家里度周末、過端午等。該活動因時間長、影響大,被媒體多次報道,還獲多個省市表彰。目前,學校又選送幾名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好的視障兒童到普校接受教育,努力為其真正融入社會擁有正常生活作積極準備。
(六)項目開發策略
整體論強調部分的相互聯系性和相關性,還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此視障兒童的全人教育還可在上述策略外再開辟一些綜合項目。例如揚長補短項目。先期通過觀察、測試、商談,共同確定孩子的揚長、補短項目,如揚長可是唱歌、演講、說書、辨音、折紙等,補短可是跳遠、踢球、舞蹈、信息技術等。項目確定后,學校、教師、家長努力為孩子提供所需條件,學生個體全力以赴,最后視障孩子采用合適方式與大家分享。
再如探尋長壽秘密項目。南通是長壽之鄉,有眾多百歲老人,以此為突破口,讓孩子關注南通長壽現象,尋找南通人長壽的秘密,同時也搜集出反面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還可對南通的長壽現象進行追蹤,從縱向比較近期南通長壽人口變化的走向,尋求促其變化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項目中心是長壽,主題直指環保,由此引發的內容會涉及工業、農業、林業等各方面,所運用的知識有資料匯總、數據分析、報告撰寫等,孩子們在項目進行中獲得多方鍛煉。實施本項目需要注意信息的搜集要準確、研究的方法要規范、最終成果指向要明確。
在全人教育的引領和指導下,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視障學生在人格健全、全面發展上取得優異成績。孩子們的集體朗誦獲市特校經典誦讀一等獎,撰寫的作文獲中國盲協組織的“放飛心中的夢想”征文一等獎,多名學生被評為江蘇省“四好少年”“十佳美德少年標兵”,多人考入南京中醫藥大學、長春特教學院繼續深造,其自辦的按摩店、小賣部更是經營得紅紅火火……全人教育照亮了視障兒童的成長路,全人教育已成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視障兒童正常生活的應然選擇。
[1]謝安邦,張東海.全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志宏.王志宏與高新全人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徐洪妹.視障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5][美]E.詹森.基于腦的學習[M].梁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226004)
G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