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伙琪
培智語文個別化教學實施策略
●賴伙琪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學生發展差異基礎上的個性化教學。培智語文教師要堅持個別化教學,著力研究學生、活用教材、巧設目標、以學定法、優化活動、巧用形式,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培智學校;語文;個別化教學;策略
所謂個別化教學,就是一種建立在學生發展差異基礎上的個性化教學,是因材施教在特殊教育中的體現。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就要進行個別化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個別化教學是學生永遠在場的教學,研究學生是個別化教學的起點。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特個體,有著與眾不同的需求,特殊的兒童更是如此。即使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因為殘疾的程度不同,在智力、心理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就是同一個學生,自身聽、說、讀、寫等方面也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們用心去發現,去研究。只有對學生的智力、心理、特征、特長了如指掌,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學。要研究學生,就要走近兒童。在與兒童的相處中,不妨讓自己“柔軟”一些,蹲下身子,做長大的兒童,在師生的和諧相處中進入兒童的心靈,從而發現兒童,進而有針對性地引領兒童發展。
在具體語文教學中,強化課前測評是研究學生的一方良劑。陳云英教授曾把個別化教學比喻成“處方教學”,意思是說培智教師要像醫生一樣,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起點診斷了解清楚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個別化有效教學。課前測評是一種靈活簡便的非正式診斷方法,教師在與學生平時的接觸中,有的字、詞、圖隨手找學生看一看、讀一讀、寫一寫,有的話題找學生聊一聊,學生的情況就基本心中有數,在個別化教學中如何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有效突破重點、難點就會胸有成竹,能對癥下藥。
教材是教與學之間架起的認知橋梁,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主要憑借。當前,培智語文教材全國通用的主要有三套。1992年版的國家統編教材,即針對輕度智障兒童的人教版培智語文教材、上海教育版《實用語文》和語絲版《語文》。國家統編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體系、編寫內容早已陳舊落后,且也不適合目前培智學校以中重度及多重障礙為主的智力障礙學生。而上海教育版的教材又存在地域性差異,引進后不斷產生“水土不服”問題。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是個別化教學的關鍵所在。
在目前的情況下,由學校來重編教材,不少學校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因此培智學校應針對個別化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據個體情況的差異對教材作必要的刪減、補充、整合,做到因人而異,為我所用。如七年級語文教學時,可刪去一些學生難以接受、理解的篇目,如《愛因斯坦在橋上》《紅檜神木》《列寧在理發室》等課文,增加《我能行》單元,教給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字句以及出行、購物等知識,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
此外,學??捎杏媱澋亟M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讓教材校本化。教材的編寫要以學生個人生活為圓心,也就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人、事、物、地入手,逐漸向社會擴展。每個學生生活各不相同,圓圈的大小自然就不一樣,提供給學生選用的教材也就各不相同。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有效的個別化教學目標首先應從學生現有基礎出發,在差異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整體上把握學生,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智力程度、興趣愛好,制訂適合學生的個別化教學目標。但這遠遠不夠,有效的個別化教學目標不但要關注、重視學生現有的水平,而且要積極地引導他們,在現有的基礎上向“最近發展區”發展,這樣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的教學目標更體現出目標的差異性。面對著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教學對象,與之相契合的教學目標也應是共同而有區別的,這一有區別的差異性不僅應體現在整體目標的設計上,還應落實到目標分解后的每一個課時中。
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上冊)《刷牙》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A組(輕度智障)學生,學會課文生字生詞“牙刷、牙膏、牙杯、刷牙、蛀牙”,會寫“刷、杯、拿、蛀”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兒歌,理解兒歌意思;能寫出刷牙的基本步驟,圍繞“刷牙”說一段完整而有意義的話;掌握刷牙的正確方法。B組(中度智障)學生:能跟讀詞語“牙刷、牙膏、牙杯、刷牙、蛀牙”,認識“牙刷、牙膏、牙杯”,能臨摹“刷、杯”等生字;能跟讀兒歌,提高語言能力;在教師的提示下,能說出刷牙的基本步驟;學習刷牙。C組(重度智障)學生:參與學習,能注視學習內容;指認部分圖片內容;學會漱口。2.過程與方法:補償學生的聽、說、讀、寫和認識能力的缺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依據學情,從學生的多元智能出發,選擇最優的教法,運用最佳的教學藝術,讓每一個學生達到最優的發展是實施個別化教學的著力點。
如根據智障兒童遷移能力低、認識直觀、記憶力差、動手能力弱,在課文《衣服》的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即重復形象強化法,讓圖片與實物反復對照,然后把相關的字詞與實物相連,最后通過字詞與圖片相連。在如此反復的練習中,讓學生將字詞和實物以及圖片聯系起來。為了使學生不僅能認識各類衣服,同時還能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筆者還設計了學生穿脫衣服體驗活動,在教學中采取以強帶弱、一對一和小組競賽等多種形式,反復訓練,確保不同學生在一節課中都能學有所得。
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單調的重復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為此,應更多地采用不同形式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愉悅中完成學習。如在《蔬菜》的教學中,可以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呈現各類蔬菜的圖片和實物讓學生直觀感知所學內容,并把它們內化為語言、文字,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也可以借用蔬菜圖片頭飾來進行游戲化教學,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還有講授法、自學法、閱讀法、目標教學法、發現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等。總之,教學方法萬千,只有選擇的方法與學生的個體潛在智能優勢相適合,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的教是通過有效的學來達成的。個別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優化學生的學習活動。智障學生生活經驗匱乏,加上他們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抽象思維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授法,通過語言來組織教學,讓智障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利用學生熟悉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情景創設或重現,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是展開學生活動的有效方法。
筆者在執教《喂雞》一課時,組織學生參觀養雞場,觀察喂雞的整個過程,并讓學生動手嘗試喂雞,在課堂上,將活動拍攝成錄像、照片放映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影像后個個興高采烈,學習積極性高漲,教學目標得以順利達成。在活動設計中,設計適當的動手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建構知識也是優化學生活動的方法之一。
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我更注重的是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對學生思考的引導。我設計了兩個瓶子的對比實驗:同樣的瓶子,同樣多的水,一個加入石子,一個加入沙(土)。觀察瓶子中水的變化,以及加入石子和沙(土)的時間對比。讓學生觀察比較后得出一個結論:添加石子的瓶子里的水會慢慢上漲,且用的時間較少,而添沙(土)的瓶子里的水要么被沙(土)吸收了,要么水更臟了。最后,讓學生思考,烏鴉為什么會想到這么做呢?這樣,動手實踐更直觀了,學生體驗后,理解所學的課文內容就簡單了,印象更深了。
班級授課制和個別化教學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聯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強調集體教學這一教學組織形式,而忽視對差異性對象進行個別化教學,或者一味強調對有特別需求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別教學,而犧牲班集體中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時間,都將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培智語文教學中,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靈活地選擇、綜合地運用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合作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來組織教學。
教師對教學組織方式的選擇要注重從整體上把握、局部上突破,以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為參照,確定適合集體教學形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特殊學生間的顯著差異性為特征,確定對個別化教學對象進行個別化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師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各種組織形式的教學時間,使不同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時間,使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有所獲。
如在設計九年級《奶奶生病》一課時,首先可依據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將如何打電話、怎樣通過電話把奶奶生病的事基本說清楚作為集體教學的主要內容,之后以活動為主線,采用伙伴強弱對練、小組合作開展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然后根據個別化教學對象的差異性特征,相機實施分層教學、個別化教學,如對A學生進行把打電話步驟寫清楚的輔導,對B學生進行把奶奶病情基本說明白的語言表達訓練,對C同學開展把話聽明白的幫扶等。這種多樣的安排、靈活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教學目標得到了保障與落實。
科學的教學評價是個別化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要把“以生為本”的理念作為評價的“診斷器”“方向盤”,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作為評價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處,絕不能用學科知識掌握的多少、分數的高低作為主要標準來評價學生。要知道,對于一個學生一生的成長來說,能力比知識、問題比答案、信任比幫助更重要。要始終堅持評價的個別性原則。個別化教學的對象是一個個有特別需求的學生,個別化教學因“差”而異,每個人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不同,自然結果也不相同。
個別化原則下的評價所涉及的領域應該是多元化的。就培智語文學科評價而言,不僅要重視評價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還要關注對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歸納等學習習慣的評價;不僅要重視評價學生語文的綜合活動與過程,還要關注學生閱讀積累、書法寫作等個性發展的評價。
個別化原則下的評價內容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對于一個個智能不同、知識與能力基礎不同、個性特征不同的學生,在具體的評價內容上也應該有所取舍,在揚長避短的選擇中讓每一個智障學生的閃光點閃亮、優勢點放大、自信心增強。
個別化原則下的評價標準應該以進步為根本的標尺,進步就是一百分。對學生特別是智障的學生,哪怕他今天只認識了一個字,說出了一句較完整的話,甚至只能基本聽懂教師的一句話,只要他有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一記鼓勵的擊掌、一根鉛筆的獎品、一顆贊賞的紅點,都將驅使學生奮發前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化縣特殊教育學校,3654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