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中心幼兒園 何健蓓
暢游在語言交流的樂園中
——淺議大班語言活動區的創設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中心幼兒園 何健蓓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要把握住語言發展這一重要時期,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語言信息,并自由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及“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根據《指南》精神,結合教師教學實踐,針對大班語言活動區存在的問題,本文對大班語言活動區的創設進行三點探索,讓大班的語言活動區得以優化。
語言活動區 大班幼兒 創設 優化
語言區是幼兒園區域設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能讓幼兒在安靜、自由的氛圍中自主地進行閱讀和語言交流,激發閱讀、表達的興趣,從而獲得語言、想象、觀察等多方面的能力。根據語言區的特點,我們在活動室創設了此區域,提供了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圖書、圖片,供幼兒自主選擇。開始時,語言區以鮮艷的色彩、富有童趣的內容吸引了很多幼兒在這里閱讀。然而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光顧語言區的人日漸稀少,后來甚至少有問津。于是,我更換了新的圖書,并提供錄音機以吸引幼兒,可情況還是沒有改觀,語言區變得越來越“安靜”。
為什么幼兒對語言區會不感興趣呢?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在每次的區角活動中,我特別留意去語言區活動的幼兒,對他們進行觀察、記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后,我發現在語言區活動中,幼兒的興趣轉移很快,沒有持久性。細想一下,語言區之所以“活”不起來,原因一:教師為幼兒創設的語言環境,無法讓幼兒與之產生充分及有效的語言交流;原因二:在材料的提供上缺乏情景性、趣味性;原因三:缺乏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方式。
那么,針對以上三種原因,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吸引幼兒?怎么才能讓我們的語言區“活”起來,更受幼兒的喜愛?我想,結合《指南》精神,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策略,對大班語言活動區進行調整,從而使大班的語言活動區得到優化。
《指南》中強調了“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強調了語言教育過程中重視語言交往的功能,重視學前兒童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它主要表現為幼兒如何運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交往傾向,如何運用適當的策略開展與他人的交往,如何根據不同情境的需要,運用適當的方法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學習和獲得的發展過程。語言交流應該是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發展的,如果只是由錄音機講故事,而幼兒僅僅在聽,在這種沒有需要、沒有對象、沒有應答的氛圍下,怎么會有幼兒的語言交流呢?所以,結合《指南》的精神,從幼兒“使用語言”的環境著眼,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要對語言區的環境進行調整,讓語言區的環境具有交往功能。
1.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參與其中。
一般來說,語言區的環境創設應在既能讓幼兒注意到,又相對獨立、安靜和少受干擾的地方。通常可以放置小沙發、小椅子,地上可以鋪上漂亮、柔軟的泡沫墊,在桌上鋪上美麗的花布等,讓幼兒隨心所欲地閱讀,進而覺得閱讀是一種很美、很享受的事情。為此,我在創設語言區環境時,考慮到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自身能力和社會情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便鼓勵幼兒與我一同設計、布置語言區的環境,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在我們的一起努力下,自由、寬松的語言區創設成功,幼兒對自己的布置也相當具有成就感,更愛光顧語言區了。
2.創設學習“使用語言”的環境,讓幼兒樂在其中。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幼兒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集中到學習對象上來。《指南》中也有一條同樣的教育建議:“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可見,培養興趣的重要性。那么,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指南》對5~6歲兒童的目標,我們要對語言區的環境進行一些調整,讓幼兒對語言區有興趣。于是,在語言活動區的環境布置中,我還呈現了一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讓幼兒有一個可以充分“使用語言”的環境,并在與其的雙向交流中學習、運用語言。
如在語言區,我創設了一塊“自編謎語”的墻面,我將動物的圖片貼在上面,讓幼兒看著動物圖片,根據該動物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等組織語言,然后讓同伴猜一猜,可以互相編謎、猜謎。在這種區角墻面與幼兒的“互動”中,讓幼兒有了可以“使用語言”的環境,不僅能夠讓他們通過仔細地觀察事物外形的特點,提高觀察能力,更能讓幼兒使用恰當的語言對動物進行描述,使幼兒逐漸對語言表達有興趣。
又如在“童話故事屋”中,我讓幼兒自主地在墻面上將童話人物的圖片進行粘貼,然后根據任意組合的圖片自編故事。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自由操作,體驗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快樂,大大激發了幼兒講述的興趣。
在教師為幼兒創設的可以充分“使用語言”的環境下,有效地調動了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使幼兒逐漸產生了學習語言的興趣,從而讓我們的語言區也變得越發“熱鬧”起來。
1.語言區材料要具有情景性、趣味性。
語言區的材料不僅有靜態的還有動態的,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還能滿足他們聽覺和運動覺上的需要。所以,我為幼兒創設一個聽、說的對話情景,提供了“人機對話”的語言操作材料。比如,我在故事錄音中加進了一定的問話交流,并提供與故事內容相關的一些情境立體玩具,讓幼兒能邊聽故事,邊操作擺弄立體玩具,來呈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并讓幼兒隨著錄音問話,進行一定的語言交流。這樣,不但使故事情節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有利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同時還讓幼兒獲得了語言表達上的鍛煉,改變了以往幼兒“只聽不說”的狀況。這種在情境中的對話設置模式,讓“機器與人”有效地互動起來的操作材料,能讓幼兒在一個互動的語言世界中,在與“磁帶老師”的雙向交流中提高說話的興趣和能力。
2.語言區材料要及時更新、豐富。
在材料的提供上我還能隨時注意進行階段性地更新與豐富,既要考慮到當前主題教育活動下的需要,還要考慮到幼兒興趣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充分讓幼兒參與其中,發揮其主動性。在材料的投放上,與幼兒共同商量,讓幼兒更具主人公意識,感受到自己是語言區的主人。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那么,要提高我們在語言區中學習語言的效果,就必須為幼兒創造多交流、多使用語言的機會。實施《指南》應把握的一個方面也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兒學習與運用語言的一種有效途徑。游戲制造了一種自在的,并富有激發力的氛圍,在語言游戲中,不僅可以避免幼兒進行機械乏味、單調的語言學習,而且能讓幼兒在相互交流、尋找答案時,沒有什么壓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感悟語言。
因此,針對以往幼兒在語言區活動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幼兒情緒不高的情況,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創設了一些生動有趣的游戲,如:“語言棋”“釣魚”“翻牌組句”等游戲。在“語言棋”的游戲中,幼兒邊玩棋,邊不斷地根據畫面上出現的人物事件,組織運用某一句話進行表述,非常隨意及自然。而在“釣魚”的游戲中,讓幼兒先用釣魚竿釣出一個姓或名,然后再釣出一個能配對的名或姓,組成一名幼兒的姓名。幼兒對此游戲很感興趣,并且能夠在游戲中努力嘗試釣新的詞語來進行組合講述,就好像在別的區域活動中進行操作探索一樣。又如在“翻牌組句”的游戲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六面體的拼圖,每一面都貼有一幅美麗的畫,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翻牌組合成不同的畫面來參與講述,這樣既能開拓幼兒的思路,拓展幼兒想象的空間,又能增加講述的難度。在這樣一個個有趣而有意義的游戲活動中,幼兒真正地在“玩”中“學”,語言區成了他們最喜愛的區角之一。
正是由于教師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寬松、學習“使用語言”的環境,提供了富有情景性、趣味性的語言操作材料,并設計運用了一些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才使原先“安靜”的語言區“活”了起來,成為幼兒語言交流的樂園,在這里幼兒可以有興趣地學習、運用語言。當然,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那么,讓幼兒盡情暢游在語言交流的樂園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