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啟紅(廣東省豐順縣龍崗學校)
?
淺談初中物理愉快教學模式
藍啟紅
(廣東省豐順縣龍崗學校)
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和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今天,整個教育系統上上下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正是以此理論為基礎,強調教師要使學生通過體驗和內化自主生成知識。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物理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積極嘗試愉快教學的方法,盡可能地激活學生,把機會留給學生,把愉悅還給學生,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因此教師要有意設置懸念,構建迫切學習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迫切學習的心態。
例如:在上“探究——不同物資的導電性能”一節課時,學生感覺內容過于簡單,沒有繼續探究的興趣,因此我提問:“誰能告訴我,酒精、蘋果、玻璃都是導體嗎?用實際經驗說也行,自己親手做實驗也行。”我提前準備了學生可能想到的實驗材料。這時,一個同學自告奮勇說:“老師,酒精和蘋果是導體,玻璃是絕緣體?!蔽荫R上問:“何以見得?”他說:“做心電圖身上要抹上酒精,就是為了導電;蘋果是酸的,說明呈酸性,酸溶液可以導電,蘋果當然可以導電;玻璃若是導體,那么玻璃做的燈泡豈不是很危險嗎?”我還未來得及回答,馬上又有學生提出意見:“你說陶瓷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普通的陶瓷是良好的絕緣體,然而納米陶瓷卻是很好的導體,玻璃條件變化了也可以成為導體。”他的話剛說完。這時又有一位同學舉手,要求做實驗解釋這個問題,他的實驗驗證了第一個同學的預測。這時,第二個同學搶著站了起來,總結了那兩個同學的實驗結論及實驗條件,沖上講臺要演示玻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成導體的實驗。通過三個同學的爭論,學習任務在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和互動中完成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連同他們的思想觀點、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不僅給自己更給其他同學留下深刻印象。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富于啟發性、層次性,提問的時機把握恰當,點撥引導恰如其分,學生就能在思維方法,學習策略方面大受其益,體驗知識被發現的過程。
探究假設是對探究結果的預期,探究結果是對探究假設的驗證(這里所指的探究結果是指實驗結果,并非對實驗結論的陳述)若結果與假設吻合,則假設被證實;若結果與假設沖突,則假設被推翻;若結果與假設基本吻合,但存在差異,從原則上說,該差異必然是受到另一種規律支配的結果。關注這種差異,實際上就是關注引起這種差異的規律,這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前奏,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
層層設疑,制造矛盾,不斷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是促進其主動參與、大膽探索的一把金鑰匙。因此,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教師通過巧設矛盾沖突,制造懸念,可以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發現。
例如,在學習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規律以后,擺在學生面前需探究的問題是如何應用這個規律來實現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際應用,即探究電動機原理。首先,探究的是如何使電動機轉動起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經過仔細的觀察,發覺線圈每轉動一圈,電路被接通一次,獲得一次使線圈沿相同方向轉動的力,這是線圈之所以能維持轉動的原因,但這同時又是線圈對電源的利用率不高和線圈轉動不平穩的原因。這是探究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矛盾,是新發現的問題,如果能解決這個矛盾,“電動機”的實用價值將會得到巨大的提升。這一矛盾的揭示,標志著對電動機換向器研究的開始。
從上例中我們看到,通過對研究的評估,注意探究過程中未解決的矛盾將可能導致更有意義的新一輪探究過程的展開,促使學生主動發現。
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機會,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看到自己的創新成果或者思維的不足,并主動獲取知識。
例如,在講容易出錯的概念時,我往往故意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學生都陷進后,我再搭橋鋪路,讓他們親身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自己的主動實踐,自主地發現問題,從而更正頭腦中原有的錯誤認識。比如,學生對于“壓力”并不陌生,很多生活經驗告訴他們:壓力是由重力產生的,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壓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并且這一片面性很頑固,影響學生正確概念的建立。為了使學生自行完善概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舉了許多由于重力產生壓力的例子,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上述結論。這時我大大表揚這些同學,正在他們高興的時候,我話鋒一轉:難道壓力的產生都是重力產生的嗎?接著我讓每個同學在周圍生活中找反例,看誰找的反例多。我設計了以下三步:
(1)學生自己實踐,找壓力。盡管學生的認識具有片面性,但在具體情況下也能找到壓力。因此教師設計的實踐就要揚長補短,避免有重力產生的情況。(2)啟發學生尋找這些壓力的共同點。(作用點、作用方向、作用力的大?。?)請學生給壓力下定義。
在這幾步中,我尤其看重(2)(3)步,在通常的教學中,這兩步極易被教師所代替,教師把已歸納完善的定義強加給學生,學生是被動式的接受,沒有用“心”去參與,不會認識到物理概念不完善的地方,該怎樣錯還是怎樣錯。但在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壓力概念時,就會發現壓力的方向不都是向下的,而是四面八方的,這與前物理概念不相符,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壓力的方向。教師此時的引導就好比及時雨,促使學生得出正確答案。與此同時,學生對壓力的作用點、大小經過認真思考和教師的引導,也有了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學生悟出來,不是教師強加的,是學生自我超越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思考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設法創設有利于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條件和教學情境,變學習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閻金鐸.初中物理教學大綱修訂的內容介紹[J].學科教育,2001(04).
·編輯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