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青島第二十六中學)
?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作業設計
陳艷艷
(青島第二十六中學)
在現代英語課堂上,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因此,教師上課時內容豐富多彩,方法手段多樣,氣氛生動活潑,然而卻往往忽視了作業的創新,造成課上與課下出現了斷層。學生沒有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仍然是被動地做一些機械單一的作業,往往是應付了事。學習質量和水平無法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布置有效的作業,使之“活起來”呢?筆者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傳統的作業往往“一刀切”,要求統一。殊不知總有個別學生力所不及,初始拖拖拉拉,應付了事,久而久之便出現了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因此我開設了“作業超市”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1.看一看(必做)。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來完成相應的作業。例如在教授完新目標七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后,要求在課堂上沒有及時掌握知識的學生,回家后觀看筆者錄制的微課視頻,按照作業單的內容逐步完成(難度系數1.0-5.0)。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要求觀看另一個視頻,積累額外的知識,并完成相應的練習。(作業單難度系數5.0-9.0)。
2.聽一聽,讀一讀(必做)。借助口語100平臺,布置一定量的聽說作業。我會在平臺上直接批閱作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節省了教師的時間。
3.錄一錄(選做)。在學完每個單元第一課時時,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兩人或多人一組錄制一段兩分鐘左右的視頻,第二天在上課前兩分鐘播放并作為口語成績進行打分。其他學生可在學期中或學期末時朗讀一段自己喜歡的短文并錄制成音頻上交。
4.畫一畫(選做)。在單元初始時,可以讓有繪畫才能的學生把本單元中的重點單詞或詞組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來張貼到班級的word wall中,而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以把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制作成手抄報并進行評比,之后再通過QQ發布到網上,讓家長也參與其中,反響非常強烈,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喜歡。
1.改編課本劇。通過在課堂上觀看相應的影視劇,讓學生改編課本劇。例如,在學習新目標八下第六單元《愚公移山》時,筆者曾布置一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改編或自編課本劇的作業,結果發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太強了,他們把小紅帽和愚公移山等故事混編成一個穿越劇,表演自然到位,語言幽默流暢,讓觀看的學生捧腹大笑,學生說那節課是他們最難忘的一節課。
2.英語電影配音。利用網絡展示優秀的,適合學生觀看的英語影視劇,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配音。
3.課前音樂熱身。例如,每學期的12月25日前,讓學生與父母一起上網搜索、查找、瀏覽有關圣誕節的來歷、習俗,收集圣誕歌曲、圣誕禮物。在課前2分鐘的Warm up環節里欣賞圣誕歌曲。
4.利用網絡實時教學。例如,在教授七上第七單元時,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組成、4人一組或6人一組的小組,體驗網上購物的樂趣,學生有的自主購物,有的結伴購物,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協作學習。
課堂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會按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實行加減分制度,而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因此作業也要與課堂教學掛鉤。(1)在作業超市中設加5分、4分、3分、2分和1分作業,學生可自愿選擇。(2)定期進行抽獎。平時完成作業好的學生可以參加抽獎。(3)對課堂上完成任務最好的學生可以減免作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4)利用口語100平臺中的游戲環節進行適當的獎勵。
總之,作業的布置是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用心,認真篩選學習資源,目標要明確,要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技能和方法的實際應用,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水平。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