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 重慶 404100)
小學音樂班級合唱教學實踐研究
陳玉蘭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 重慶 404100)
合唱、和聲就如大自然里的音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只要教師長于發掘,長于思考,就可在音樂課里有效滲入教學,掌握科學恰當的合唱方法,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讓每一個孩子盡快步入合唱世界,享受多聲音響的協調、圓滿之美,逐漸培養兒童的音樂合唱素質和能力。
小學音樂 合唱教學 音樂實踐 班級合唱 教學研究
音樂課的合唱教學為一類團體的聲樂教學模式,它可將每個人聲音的個性統一于共性里面。學生在演唱多聲部合唱時,不僅應獨自完成個人負責的聲部演唱,而且應與別的聲部和協,對于形成學生的音樂感、協調感、均衡感等綜合音樂素質有著更加關鍵的作用。音樂課里的合唱教學針對的是所有學生,而不只是有基礎演唱能力的學生,所以,更應該注重針對全體而不是少數演唱能力高的學生。[1]
班級合唱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配合相對的教材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的合唱教學與練習,它相異于合唱隊的訓練,班級合唱教學面向的是音樂層次水平不同的學生,另外,合唱是需要每一個學生具備適當的音樂技能與合作精神才可一起展現的團體表演活動,因此,小學班級合唱教學是現今音樂教學的難點。假若教師僅采取單調的教學手段,重復機械練唱,則保障不了合唱教學的愉快和效率,更無法實現和諧統一的合唱成果。[2]
小學生基本以童聲為主,音色較為清亮,聲音清脆,男女生的音色區別很小。小學生天真活潑,合唱的曲目一般也是輕松活潑的,怎樣選取適當的曲目,怎樣訓導小學生的嗓音,發現小學生的音色特征,這是一門特別深奧的學問。合唱為一門優雅的藝術,它既可以養成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音樂表現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與集體意識,團體觀念以及配合協作的能力。毋庸置疑,它不僅可以陶冶小學生的藝術情操與文化素養,還可以促成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在培養學生學習合唱時的歌唱積極性的同時,可以充分地讓音樂課本內容、課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機地融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內容,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促使學生激發出團結、合作、進取的精神品格。[3]
合唱不僅是一門高雅的藝術,更是一門要求嚴格的藝術。合唱不是競唱,不是要突顯個性,而是要經由集體的相互努力,團結協作,然后經過集體發聲練習,尋找嗓音的共性,讓學生們的聲音狀態、強弱、口型以及吸、呼、起、收皆應盡力保持一致,才可以實現聲音的統一、和諧。合唱教學里,為了培養同學們有濃厚的集體主義觀念與團結協作精神,這就要求他們一定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彼此關愛,互相幫助與共同信任,關注團體的利益,為了相同的合唱藝術而緊密團結,一起創造和諧的藝術環境,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和睦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合唱教學的基礎。小學生年紀小,天生活潑愛動,自控能力弱,從實踐的安排合唱教學階段中發現存在不少的麻煩。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教師的言談行為、教學手段對于學生皆有著一定的影響。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輕松愉快的合唱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和睦的環境里練習,學生要自覺自發地應合教師,把指揮當關鍵,把合唱歌曲當引導,讓教和學協調開展,從而使教師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果。在合唱教學時,經由教師的帶領,學生把音樂作品親自感受,加強學生們的音樂品味能力。合唱為一種綜合化、團體化的多聲思維課目,學習原則應有一定數目的學生加入,不可忽略教師和學生的協作思想,在綜合化的階段里,師生關系應是一種和諧、互動、團結、友好的關系。比如說,四年級下冊的《土風舞》一課,教師可通過演唱歌曲、律動、音樂游戲等活動,增強對歌曲的理解與表現,啟迪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愉悅,感受外國歌曲的舞蹈韻味,激發學生的快樂情緒及借助肢體、表情,從而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
教師可改變樂曲的歌唱模式,強化合唱的能力。改齊唱成領唱、對唱、接唱、輪唱、合唱,對于領唱、對唱、接唱,在日常的課堂上,各個學校皆是時常使用的。但是,從串接設置此類歌唱模式上應強調恰好,教師應適當地指引、恰好地對接、合理地按照曲目變化。從歌唱階段里恰當地帶領學生來認真傾聽、分析,幾種模式的歌唱所呈現出的音色、音質、力度、表達力之間的不同,讓學生們也明白音色的稍微改變而出現的音樂畫面的千差萬別。比如說,六年級下冊的《瀏陽河》一課,教師可教會學生能熟練演唱《瀏陽河》的一二兩段,并引導學生用不同演唱形式來表現,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4]
提高教師、學生的思想品格、綜合文化素質。從合唱的練聲里,第一要使學生認識到合唱不是展現個人的平臺,而是一種集體互相配合的成果,合唱結果的優和差不僅僅是某一人的自身歌唱能力,而需要團體的相互合作,協調一致。此類觀念無時無刻皆懸掛于孩子們的心里,教師仍應該多提醒、多示范,經由訓練,而對于其他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年級特征,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舉例子、打比方,深入淺出,使學生從美妙的感受里不斷思索、不斷實踐,形成科學的演唱模式。教師除了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之外,還應徹底利用課堂內外資源,依據歌曲難度從淺到深地組織班級合唱活動,應該要善于輔導學生體會歌曲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豐富想象力,加深理解力。比如說,六年級下冊的《什么結籽高又高》這一課,讓學生能夠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什么結籽高又高》,了解廣西壯族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壯族“對山歌”的魅力及其風格特點;再通過自編歌詞,模擬“對山歌”這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風情,感受創作的樂趣,從而喜愛上“對山歌”這一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要想讓小學生的合唱教學不斷深入,教師務必要具備扎實豐富的專業知識與靈活有效的教學能力,必須堅持學習,從各方面加強個人的專業思想與實踐技能,如此才可避免在合唱訓練時犯下錯誤,見笑于人。
[1]鐘小花.音樂課堂,可以如此美妙和諧——淺談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嶺南音樂.2016
[2]傳鳳蓮.乘著歌聲的翅膀——小學班級合唱教學中聲音訓練教材的組織與創編實踐[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
[3]劉玉琦.“奧爾夫”拓展班級合唱空間——《音樂》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研究[J].湖北教育.2016
[4]儲藝.享“八秒”之悅賞合唱之美--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